二次北伐,激战陈仓(1 / 1)

三国不演义2 王觉仁 3659 字 1个月前

蜀汉在西北对曹魏用兵,东吴的孙权自然也不会闲着。

此时,孙权的当面之敌,就是镇守合肥的魏国扬州牧、天子曹叡的族叔曹休。考虑到之前几次进攻合肥都劳师无功,孙权这回打算智取,设法引诱曹休出兵,再围而歼之。

如何才能让曹休出兵呢?

孙权找来了鄱阳郡太守周鲂,让他在山越人中物色一个曹魏熟知的山民首领,佯装投诚,诱使曹休南下接应。

周鲂说:“山越首领,不过是些小人物,恐怕靠不住,万一事情泄露,曹休就不会上钩。我愿意担当此任,把我的亲人派出去,送信给曹休,声称我遭到打压,即将被诛杀,故而愿以全郡归降魏国,请求曹休出兵接应。”

孙权同意了这个计划,随后便跟周鲂演了一出苦肉计。

他接连派出好几拨钦差到鄱阳郡,以各种事由调查周鲂,故意把事态搞得很大;而周鲂则做出一副惊恐万状的样子,不但对自己施加“髡刑”,剃光了头发,还顶着一个光头跪在郡政府的大门口,连声向钦差谢罪。

这出“闹剧”很快便搞得尽人皆知。曹休先是收到了周鲂的信,本来还半信半疑,现在一看出了这档子事,遂深信不疑,旋即率领十万步骑南下,向皖县(今安徽潜山市)进发,准备接应周鲂。

为了配合曹休的行动,曹叡立刻命司马懿出兵攻击江陵,命贾逵出兵攻击濡须口,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对东吴发起进攻。

东吴黄武七年(公元228年,曹魏太和二年)八月,孙权得到战报,立刻亲率大军,进驻皖县,然后命陆逊为大都督,以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率三万人,严阵以待。

曹休刚走到半路,就得到了孙权进驻皖城的情报,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可是,倘若现在打道回府,让曹休的一张老脸往哪儿搁?

仗着自己麾下有十万大军,曹休决定豁出去了,跟孙权玩一把大的,遂继续进兵。

孤军深入,两翼空虚,此乃用兵之大忌。吴将朱桓觉得这是天赐良机,赶紧向孙权建议,说:“曹休不过是因曹魏宗亲的关系,才担任要职,本人并非智勇双全之名将。这一战,我相信他一定失败;而他一旦败逃,只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是夹石(今安徽桐城市北硖山),一是挂车(今安徽桐城市西南)。而这两条,都是险峻的窄路,只要派一万人,分别用树木石头把路堵死,就能歼灭敌军,生擒曹休。臣请求率部前往,将两条路全部截断。”

孙权也觉得此计可行,便咨询陆逊的意见。

不料,陆逊却直接否决了。孙权出于对陆逊的尊重,只好作罢。

事后来看,曹休败退之际,走的果然就是夹石道。只可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吴军最后虽然赢了,但由于陆逊没有采纳朱桓的计策,所以白白错失了更大的战果。

当时,得知曹休孤军深入,魏国方面有不少人都觉得大事不妙。时任尚书的蒋济立刻向曹叡上奏,说:“曹休深入敌境,与孙权的精锐正面对决,而东吴大将朱然等人据守长江上游,可乘机进攻曹休后背。臣认为如此境况,对我军极为不利。”

此外,时任前将军的满宠也上奏说:“曹休虽然明智果决,但很少指挥大兵团作战。此次进军路线,背靠群湖,面对大江,易进难退,此乃兵法所谓的‘悬挂之地’。曹休大军一旦进入无彊口(今安徽庐江县西),便应严密戒备。”

然而,还没等魏国朝廷对这些预警做出反应,曹休大军便已**,过了无彊口,进抵石亭(今安徽潜山市东北)。

陆逊的大军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双方在石亭展开大战。陆逊亲率中军迎战魏军主力,命朱桓、全琮从左右两翼发动攻击。魏军由于长途奔袭,战斗力难免受到削弱,而吴军以逸待劳,且是主场作战,士气自然高昂。一番激战后,魏军渐渐不敌。曹休见状,只好下令撤退。

吴军在后面紧追不舍。

魏军撤至夹石道,人马辎重挤成一团,于是原本井然有序的撤退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大溃逃。吴军趁势发起猛攻,斩杀并俘虏了魏军一万多人,缴获辎重车辆一万余辆;魏军的粮秣、器械及一干军需物资,全部落入吴军之手。

若无意外,曹休本人也难逃此劫。

就在曹休拼死抵抗、近乎绝望之际,一支魏国援军突然杀到,救了他一命。

这支援军,就是原本计划进攻濡须口的贾逵所部。

当曹休孤军深入吴境之际,曹叡便急命贾逵迅速向曹休靠拢,以便策应。贾逵一接到命令,就知道曹休这回麻烦大了,对左右说:“敌人并未在濡须口布防,说明大军都集结在了皖县一带,曹休深入敌境,此战必败。”

随后,贾逵率部水陆并进,急行二百余里,途中抓到了舌头,一问之下,才知曹休已在夹石遭遇惨败。众将一听,顿时傻了眼,纷纷建议就地驻扎,等待后方援军。

关键时刻,这个曾经在曹操去世之际全力稳定洛阳局势的贾逵,再度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色。他对众将说:“曹休溃败,道路断绝,进不能战,退不得归,情势危急,恐怕支持不到天黑。不过,敌军以为曹休没有援军,才敢一路追击到夹石,我们若疾进,便可出其不意。敌军发现我们后,必然退走。如果在这里等待援兵,敌军便会据守关隘,切断道路。到那时候,就算援兵再多又有何用?”

紧接着,贾逵便率领部众,昼夜兼程赶往夹石,且沿途故意大张旗鼓,制造大批援军到达的假象。

吴军得到情报后,摸不清对方虚实,遂见好就收,主动撤出了战场。

贾逵迅速占领夹石。至此,被围困数日、早已断粮的曹休所部才得以死里逃生。

回到洛阳后,曹休主动上书谢罪。曹叡念在他的宗室身份,不予追究。可曹休自己却羞愤难当,没过几天,背部忽生恶疮,旋即一病而亡。

曹叡遂命满宠“都督扬州”,接替曹休坐镇合肥。

魏国在石亭之战中遭遇惨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

诸葛亮大为振奋,马上决定要发动二次北伐。然而,此时距离第一次北伐失败还不到一年,群臣普遍认为,蜀国的元气尚未恢复,不宜再大举用兵。

为了说服群臣和刘禅,诸葛亮又写了一道奏表,这就是历史上与《出师表》同样知名、可谓之“双璧”的《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在这篇雄文中,诸葛亮一开篇就以“先帝”的名义抛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从“继承刘备遗志”的政治高度给刘禅和群臣施加压力。

然后,他从六个方面分析了蜀汉必须北伐的理由。

其一,诸葛亮以汉高祖刘邦为例,说刘邦和帐下谋臣们都那么厉害,还不是要经历艰难困苦才取得成功?如今,陛下你的才干不及刘邦,我们这些谋臣也不如张良和陈平,怎么能指望与曹魏长期相持,然后啥事也不干就把天下平定了?

其二,他举了刘繇、王朗的例子,说这两人当初就是因为坐而论道,消极怯战,才使孙策坐大,最后吞并江东的。言下之意,蜀汉要是不作为,必然步刘、王二人之后尘。

其三、其四,诸葛亮接连搬出了“三国一哥”曹操,来为自己的北伐失利辩解。他说,就连曹操那种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用兵足可媲美孙武、吴起的人,一生中也打了很多败仗,用人也屡屡失误,那大家凭什么要求他诸葛亮一出手就打胜仗呢?

其五,他谈到了兵力问题。自去年北伐以来,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以赵云为首的七十多位宿将相继去世,蜀军各部精锐也减员一千多人。这些都是刘备当年从四方招募的人才,不是益州一地所能提供的,再过几年,减员肯定更严重,到时候拿什么跟曹魏抗衡?

其六,关于军费问题。诸葛亮认为,北伐固然耗费甚巨,但就算消极防守,不也同样要花那么多军费吗?若不主动出击,仅凭益州一地的财政收入,要想跟国力强盛的曹魏打持久战,必输无疑。

最后,诸葛亮又以刘备当年的创业史为例,强调了“以弱胜强”的可能性,给刘禅和群臣打气鼓劲。当然,诸葛亮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打气。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北伐到头来会是什么结果,谁也不知道。所以,诸葛亮说自己只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就不是他所能预料的了。

应该说,诸葛亮一再坚持北伐,在战略上是肯定没错的,因为国力弱小的蜀汉,只有自强不息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而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坚贞,千百年来也感动并激励着无数后人,不愧为古代人臣的楷模。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干,远远不及他在治国理政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也远远配不上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雄心壮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罗贯中塑造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全才,不仅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还可以呼风唤雨,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以至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相对而言反而鲜为人知。无怪乎鲁迅会吐槽罗贯中,说他“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事实上,综观蜀汉的五次北伐,我们能够给予诸葛亮最好的评价,顶多也就是八个字: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倘若纯粹从军事能力的角度看,或许就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了。

如果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最大的错误还只是在“用人不当”上,那么接下来的第二次北伐,就没什么借口好讲了,其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能力不足。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曹魏太和二年)十二月,诸葛亮发动二次北伐,率数万大军兵出散关,进围陈仓。

而这个进攻方向,早就在曹真的预料之中。经过将近一年的经营,此刻的陈仓城已是固若金汤。虽然守将郝昭的麾下只有一千余人,但对蜀军来讲,这座城池仍然是一块异常难啃的硬骨头。

蜀军试探性地进攻了几次,陈仓岿然不动。

诸葛亮决定用最小的代价拿下陈仓,便派了一个叫靳详的郝昭同乡,到城门下喊话,劝郝昭投降。

郝昭站在城头,大声回应道:“曹魏的国法,你很熟悉;我的为人,你最清楚。我荷国厚恩,且一家老小都在洛阳,叛降的后果是什么,不说你也知道。所以,你不必多言,我必与此城共存亡,请你回去向诸葛亮致谢,然后让他尽管来攻。”

靳详遂无功而返。

诸葛亮不死心,让靳详再去劝一次,说:“你就告诉他,就凭他那点兵力,肯定不敌,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靳详只好硬着头皮又跑了一趟,转达了诸葛亮的话。没想到,这回郝昭不耐烦了,索性搭弓上箭,瞄准了靳详,厉声道:“该说的都说完了,我认识你,我的箭可不认。”

靳详吓得面无人色,慌忙一溜烟跑回了大营。

没办法,劝降不成,那就只能强攻了。诸葛亮自认为,自己大军数万,而郝昭只有区区一千余人,且曹魏援军不会这么快赶到,所以这一仗几乎是稳操胜券,陈仓必破无疑!

然而,郝昭及其部众的战斗力之强悍,以及抵抗之顽强,完全超出了诸葛亮的想象。

第一轮进攻,蜀军动用了“云梯”“冲车”等大型攻城器械。

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云梯绝非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那种长长的竹梯,而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一、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所以准确的称呼应该叫“云梯车”);二、车上配有防盾、绞车、滑轮等器具,可令梯身上下仰俯,倚架于城墙上;三、梯身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住城墙上的雉堞,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

面对蜀军的云梯,郝昭的对策是用“火箭”,即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发射。郝昭命部众用火箭射击云梯,结果云梯纷纷着火,上面的蜀军士兵都被活活烧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火箭”一词,就是来自这场守城战。

云梯都烧毁了,蜀军只好用“冲车”撞击城门。郝昭的对策,则是用大石磨砸,而且石磨还用粗绳拴上,可以多次回收、反复利用,一个石磨足以对付好几十台冲车。

第一轮进攻彻底失败。

不过,诸葛亮并不气馁。仗着蜀军人多,诸葛亮决定从四个方向同时攻城。当然,前提是要先填平城墙下的壕沟。考虑到魏军弓弩的远程打击能力很强,诸葛亮便命人打造了数十座“井阑”。所谓井阑,即底部装有车轮、高度达到百尺的移动箭楼,弓弩手可以躲在里面,居高临下对敌人进行移动射击。

井阑一上,效果显著,蜀军很快就把魏军的弓弩手压制下去了,于是壕沟被迅速填平。第二轮进攻,看来马上就要得手。可是,诸葛亮万万没料到,当蜀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攻上城墙时,蓦然发现——里面居然还有一圈城墙!

这不是见鬼了吗?陈仓什么时候多出了一座内城?战前的情报根本没提这茬啊!

里面的城墙,当然不是事先建好的,而是郝昭趁着蜀军打造井阑、填平壕沟的这些天,命部众和城中工匠临时修建的。如此一来,内城的防御线大为收缩,士兵的守备密度提升,抵抗力无疑变得更强了。

诸葛亮有些傻眼。

打外城已经耗费了不少时日,如今再打一遍内城,时间肯定不允许,因为蜀军带来的军粮有限,而且魏国的援兵很快就会到来。

所以,第三轮进攻,诸葛亮别无选择,只能打地道战。

郝昭很快察觉了蜀军的新动向,旋即采取了新的对策。

你挖竖的地道进来,我就挖横的地道拦截,而且一条横的就能截断你好几条竖的,看谁耗得过谁!

就这样,蜀军拼了老命挖掘的众多地道,无一例外全都被魏军给拦截了。

三轮进攻下来,诸葛亮使尽浑身解数,几乎把能想到的攻城战术全都用上了,可郝昭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始终有办法破解诸葛亮的招数。

这场攻防战前后历时二十多个昼夜,蜀军将士累得精疲力竭,陈仓城却依旧纹丝不动。

此时,曹真早已派出将军费耀等大批援军,正风驰电掣地朝陈仓而来。

除了曹真的援军,魏国天子曹叡还亲自点将,命驻守方城(今河南叶县西南)的张郃即刻出征,驰援陈仓。

为了鼓舞士气,曹叡御驾亲临,前来为张郃饯行,然后问他:“待将军抵达,陈仓会不会陷落?”

张郃略为沉吟,胸有成竹道:“等我抵达时,诸葛亮恐怕早已撤军了。”

张郃之所以这么有把握,是因为料定蜀军的粮秣支撑不了多久。

果不其然,当张郃昼夜兼程赶赴陈仓,刚走到半道时,前方就传来消息,说诸葛亮已然解围而去了。

原本胜券在握的第二次北伐,再度以劳师无功的结局黯然收场。

数万大军对付一千余人,结果竟然打成这个样子,可谓颜面尽失,令人无语。

唯一的收获,就是蜀军撤退之际,曹魏将领王双率部追击,诸葛亮果断杀了个回马枪,斩杀了王双,总算是捞回了一点面子。

两次北伐,蜀汉均以优势兵力攻击曹魏,却接连失败,这其中固然有蜀军战斗力不及魏军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恐怕还是蜀军的最高统帅诸葛亮的确不善用兵。

可是,诸葛亮即便明白自己的不足,又能怎么办呢?

除了告诉自己“尽人事,听天命”外,唯一能够告慰诸葛亮的,也许就是回顾刘备当年屡败屡战、屡仆屡起的创业史了。

既然当年先帝可以凭借这种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打出一片天地,那我诸葛亮为什么就不能用同样的精神去从事北伐大业呢?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曹魏太和三年)春,班师回到成都还没几天的诸葛亮,就出人意料地命部将陈式再度北上,兵锋直指祁山附近的武都、阴平(治今甘肃文县)二郡。

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立刻从驻地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出发,南下驰援。

而让郭淮没有料到的是,他刚一出动,诸葛亮便亲率主力迂回到了建威(今甘肃西和县)。此地位于武都、阴平的北面,这就意味着,如果郭淮要南下援救二郡,势必把自己的后背暴露给诸葛亮,并陷入蜀军的包围圈。

得到情报后,郭淮无奈,只好放弃救援,撤回了驻地。

很快,诸葛亮便与陈式合兵一处,顺利攻下了武都和阴平。

这场战役,被视为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此役虽然规模不大,且对曹魏的威胁很小,但总算是在接连败北之后取得的一场胜利,不仅让诸葛亮扬眉吐气了一回,而且一定程度上振奋了蜀汉的军心,意义还是不小的。

蜀主刘禅见诸葛亮好不容易打了胜仗,连忙恢复了他的丞相之职,以示嘉奖。

就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取得胜利之际,即当年四月,时年四十八岁的吴王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改元黄龙。

古人常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但在此刻的中国大地上,却足足有三个皇帝、三个朝廷,以及三个分庭抗礼的国家。

之前的魏、蜀、吴虽然实质上已经进入三国鼎立的状态,但名义上还不是完全对等的三个国家,毕竟孙权的“吴王”是魏国册封的,东吴在名义上仍是曹魏的藩属国。可随着孙权的称帝,名实相符的真正意义上的三国鼎立,就正式出现了。

历史在这里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过往的一切,就像一轮血色残阳渐渐落入了地平线。而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仍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持续演绎它的恢宏、浩**和精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