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的荆州,该不该还?(1 / 1)

三国不演义2 王觉仁 2437 字 1个月前

自从孙权把妹妹召回江东后,眼睛就死死盯住了刘备的一举一动。

前文说过,孙权要攻打益州,却被刘备以冠冕堂皇的借口挡了回来,令孙权十分不爽。如今,刘备竟然把自己当初说的那番漂亮话完全抛诸脑后,公然用武力夺取了益州,这不是摆明了拿孙权当傻子耍吗?

孙权暴跳如雷,大骂刘备是奸诈的老滑头。

这口恶气无论如何是吞不下去的。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五月,孙权命诸葛瑾出使益州,目的只有一个——让刘备归还荆州。

当初说好了,看在盟友的情分上,荆州是我孙权“借”给你的,现在你竟然拿我当傻子耍,那对不起,盟友没得做了,把荆州给老子还回来!

有借有还,天经地义!

然而,在孙权看来如此“天经地义”的事情,到了刘备那儿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刘备一口回绝了诸葛瑾。

当初刘备之所以同意“借荆州”这个说法,无非是为了得到南郡江陵这个战略要地,口头上敷衍一下而已,打心眼里根本就不承认孙权对荆州的所有权。既然不存在“借”,那当然就无所谓“还”了。

不过,刘备这个人不喜欢说难听话,便又随口找了个理由来搪塞,说:“我正打算进攻关陇,等拿下关陇,就把荆州还给你们。”

诸葛瑾无奈,只好灰溜溜地回江东复命。

孙权一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忍不住破口大骂:“这老滑头就是不想还,空口说白话,就是想拖延时间罢了。”

既然道理讲不清楚,那就只能来硬的了。

孙权随即单方面任命了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的官吏,命他们即刻到辖区赴任。可是,关羽眼下正在江陵镇守呢,你当他不存在吗?可想而知,孙权任命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被关羽给赶回来了。

孙权怒不可遏。

讲道理你们不听,和平移交你们也不干,那就用刀枪来说话吧!

孙权立刻派出了两路人马:命鲁肃率兵一万进驻巴丘,抵御关羽;命吕蒙率兵两万,溯江西上,夺取三郡。

形势急转直下,原来就不太牢靠的孙刘联盟首次出现了破裂的局面。

吕蒙不愧是孙权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大将,不但会打仗,而且很会动脑子。他率部开赴战场后,并没有急着去攻打城池,而是给三个郡的郡守分别写了一封劝降信。结果,长沙太守廖立自知不敌,扔下城池就逃奔益州了;桂阳太守本是赵云,他入蜀后,此地防守自然薄弱,于是继任太守也只能带着辖下各县乖乖投降。

只有零陵郡的太守郝普不买吕蒙的账,仍然坚守城池。

此时,身在成都的刘备万万没料到,吕蒙竟然兵不血刃就夺了他两个郡的地盘。

眼下益州刚刚到手,政权还不稳固,荆州这块老地盘是绝不能有任何闪失的。刘备不敢耽搁,连忙率领五万人马,从成都赶回了公安,然后命关羽率兵三万,往益阳(今湖南益阳市)方向进兵,目标就是夺回长沙、桂阳二郡。

得知刘备亲赴前线,孙权当然不甘示弱,也立刻从建业赶了过来,进驻陆口,亲自坐镇,指挥各军。

两方大佬都出马了,一场大战看来已不可避免。

孙权一边命鲁肃率兵两万从巴丘进驻益阳,一边命吕蒙暂时放弃零陵,迅速回师与鲁肃会合,共同迎战关羽。

吕蒙接到命令后,却不急着动身。

因为他不甘心就此放弃零陵——既然长沙和桂阳都不战而降了,凭什么零陵就拿不下来呢?我倒要看看你郝普有多大能耐!

吕蒙脑子转了转,便心生一计。

他把孙权的军令藏了起来,秘而不宣,然后连夜召集众将开会,下令明日一早大举攻城,还煞有介事地对诸将面授了一番机宜。最后,他才假装不经意地把目光瞄向了一个叫邓玄之的部将。

这个人是郝普的故交。

吕蒙用一种聊闲天的口吻对邓玄之说:“郝普这个人,听说世上有忠义之事,也想效法,殊不知现在时机不对啊!”

为何时机不对呢?

吕蒙接着说:“现如今,刘备在汉中,被夏侯渊给包围了,命在旦夕;关羽在南郡呢,也被咱们的主公给堵住了,听说已经吃了一场败仗。他们目前的处境啊,可以说是头脚倒悬,自顾尚且不暇,岂有余力来救援零陵呢?咱们现在兵精粮足,而且计划周密,我估计明日攻城,当天便可攻破。到时候,郝普白白送了性命,有什么好处?何况他还有一个百岁老母,恐怕也难逃一死,这是多么令人悲痛的事啊!”

所谓刘备在汉中被围、关羽吃了败仗等,当然都是假情报,不过邓玄之却信以为真,不免替郝普担心起来。

吕蒙看在眼里,便装腔作势地长叹了几声,最后才道:“我估计啊,郝普是因为坐困孤城,得不到外面的情报,以为一定会有援军,才决定固守。听说你跟他交情不错,不妨跟他见一面,把这些情况跟他说一说。是福是祸,就由他自己选了。”

邓玄之为救朋友一命,自然不敢耽搁,遂连夜入城,把吕蒙这番话原封不动地搬给了郝普。郝普听得心惊胆战,无奈之下,只好出城投降。

次日一早,吕蒙亲自乘船前来受降。一番交接仪式后,吕蒙亲切地握着郝普的手,从船上下来,在岸上站定,然后才掏出孙权的那道军令,递给了郝普。

郝普接过来一看,脸色唰地一下就变了。

吕蒙实在忍不住心中的得意,当场就大笑了起来,还一边笑一边给自己鼓掌。

郝普看完才知道,刘备根本不在汉中,而是已亲赴公安;关羽也根本不在江陵,而是已经进兵益阳。换言之,只要他死守几天,大军一定会前来救援。

可事已至此,郝普除了想找一条地缝钻进去之外,又能如何?

就这样,吕蒙不费吹灰之力,便一连拿下了刘备三个郡的地盘,可以说无论之前刘备给了孙权多大的羞辱,吕蒙现在都加倍还了回去。

拿下零陵后,吕蒙命部将孙河留守,然后才心满意足地率部北上,前往益阳。

孙、刘双方的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立刻撕毁盟约,只有一个人深感忧虑。

他就是当初力促双方结盟的鲁肃。

之前“借荆州”就是鲁肃的主意,如今双方为了荆州的归属问题闹到如此地步,眼看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鲁肃不仅感到自己责任重大,而且有义务避免局面的进一步恶化。

为此,他决定亲自出面,去跟关羽谈判。

众将都认为此举太过危险,纷纷反对。因为他们都觉得,关羽这个人并不友善,之前关系尚未恶化时,关羽就曾心生猜疑,多次有过挑衅之举,全靠鲁肃顾全大局,一再忍让,才勉强维护住了双边关系。而如今,双方都已经撕破脸了,还有什么可谈的?

可鲁肃却不这么悲观。他对众人说:“局面恶化至此,彼此更应该把话摊开来说。刘备虽然忘恩负义,但是非对错还不到最后下结论的时候,关羽岂敢凭他个人的好恶来影响大局?”

随后,鲁肃向关羽发出了会晤的邀请。

到了约定时间,双方在益阳城外见面,各自的兵马都停留在百步之外,将领们也只携带随身佩刀。鲁肃很不客气,一上来就谴责刘备一方背信弃义,说:“我们主公当初之所以把土地借给贵方,全都是因为贵方战败,无处容身。如今你们得到了益州,却全无归还之意,我方要按约定取回三郡,你们又不答应,这是何道理?”

话音刚落,关羽还没接茬,身旁便有一人幽幽道:“土地这种东西嘛,谁有德行就归谁,哪有固定的主人呢?”

这话说得其实挺有水平,只是挑衅的意味太浓,无助于解决问题,只能激化矛盾。鲁肃闻言,当场色变,厉声呵斥。

关羽也觉得此人随便插嘴太没规矩,便手按佩刀,说:“此乃国家大事,你这家伙懂什么!”然后目光如刀,逼视着那个人,迫使他乖乖退了下去。

史书没有记载这个说话挺跩的人是谁。《三国演义》说是周仓,但周仓此人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只见于民间传说和话本中,后来被罗贯中写进了《三国演义》,可以肯定是个虚构人物。而且,就算真有周仓这个人,当时也在场,但以其在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中的“莽夫”性格来看,也绝对说不出这么有水平的话。

关羽赶走那人后,回答鲁肃道:“乌林之战,左将军身在战场,全力破敌,岂能白白辛苦,连一块土地都没有?莫非阁下此来,是想强行夺走土地不成?”

赤壁之战,刘备一方固然也参与了,但凭良心说,功劳实在很小,跟周瑜等人比起来,压根不值一提。所以,鲁肃很不屑地道:“不然!从我与刘豫州第一次在长坂坡见面,你们的兵马就少得可怜,而且士气低落,形势危急,可以说是穷途末路。当时刘豫州一心想要逃得远远的,何曾想过会拥有荆州?是我们主公怜悯刘豫州没有栖身之所,这才把土地借给他,让他有个立足之地,帮他渡过难关。想不到,刘豫州竟然自私自利,存心欺诈,还撕毁盟约。而今,益州已经得手,又想兼并荆州之地,这种事连一个凡夫都干不出来,何况是堂堂的领袖人物?”

关羽打仗很猛,但口才却不咋地,更不懂谈判的艺术,所以被鲁肃这番抢白,竟然无言以对。

其实,谈判的艺术,关键就在于不能跟着对方的逻辑走,而要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即使对方说的是事实,你也可以从同样的事实中找出不同的角度,建立自己的说辞。比如,鲁肃口口声声说孙权在刘备身处危难时救了他一把,这固然是事实,关羽完全可以大方承认,但是把荆州“借”给刘备这件事,却只是孙权一方的逻辑,并不等于事实本身。

关羽应该反问鲁肃:荆州本来是谁的?难道不是刘表的吗?你孙权凭什么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呢?这是什么逻辑?更何况,刘表临终前还曾把荆州“托付”给刘备(虽然此事不一定为真,但关羽却不妨拿这个说事),就此而言,荆州更应该属于刘备,而不是孙权。

假如鲁肃反驳说,是因为周瑜打赢了赤壁之战,才保住了荆州,所以孙权理应得到荆州的所有权。那么关羽就可以针锋相对地说,按照你这个逻辑,谁打赢了,地盘就归谁,那荆南四郡本来就是我们打下来的,凭什么要从你孙权那边“借”呢?

假如鲁肃无法反驳,只能改口说,“借荆州”主要指的是南郡,那关羽就可以反唇相讥说,既然如此,那你们这回口口声声要讨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又是怎么回事?关羽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说,你们借出南郡,目的不就是让我们帮着你们抵御曹操吗?既如此,那这件事的实质就是双方各取所需的一笔交易。如果这么说太难听,那说好听一点,就是盟友双方互相帮助。既然是互相帮助,那你们又何必把这事扯成一桩天大的人情呢?又有什么理由讨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呢?充其量,你们只能讨回南郡。可曹操一旦打过来,你们还要不要帮手?如果现在你们把南郡拿回去,到时候又找我们结盟以共御曹操,这不就成了儿戏了吗?哪有这样反复无常、出尔反尔的?更何况,我们刘豫州也是堂堂一方诸侯,这么做岂不成了你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小马仔?!

倘若关羽口才好点儿,懂得用上述逻辑进行反驳,那无言以对的人恐怕就是鲁肃了。

不过,无论最后是谁哑口无言,这场谈判到头来都是没有结果的,也根本没有胜利的一方。因为,当谈判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愿妥协时,能够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只有兵戎相见了。

建安二十年初秋,正当刘备和孙权准备大打出手之际,一个消息从益州传来,把刘备惊出了一身冷汗。

消息说,曹操已出兵关陇,即将大举进攻汉中。

汉中是益州的北面屏障,一旦失陷,益州就危险了。此时的刘备虽然据有荆、益二州的大部分土地,但还远远不具备在东、西两线同时开战的实力。所以,刘备只能做出一个无奈的选择——向孙权求和。

既然是主动求和,那当然只能妥协,把地盘让出去了。孙权不费一兵一卒,就捞回了面子,还拿回了地盘,当然没有理由不答应。

于是,孙权命诸葛瑾为代表,前往益州与刘备谈判,先划分地盘,然后重建盟友关系。

据说,诸葛瑾每次出使益州,都由弟弟诸葛亮负责接待和引见。不过,兄弟俩除了公事之外,为了避嫌,私底下连一次面都没见过。没办法,这就叫各为其主。在政治面前,亲情往往是次要的,有时候甚至会变得微不足道。

谈判结果,双方大致以湘水(今湘江)为界,把荆州一分为二:东边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西边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归刘备。

对于这个结果,孙权和刘备基本上都还是满意的。毕竟,刘备不敢同时与孙权和曹操开战,孙权也不敢同时与曹操和刘备开战。在如今这个“三雄争霸”的格局中,唯一敢同时与另外两方开战的,也只有强大的曹操了。

换言之,只要曹操依旧保持咄咄逼人的态势,孙权和刘备就只能继续保持同盟关系——尽管这个关系非常脆弱,但起码在现阶段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