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西讨的曹司空(1 / 1)

三国不演义 王觉仁 2549 字 27天前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正月,大雪初融,道路复通,曹操率部回许都休整。两个月后,他打算再度出兵,三征张绣。

荀彧却拦住了曹操,不让他出征。荀彧认为:“张绣背靠刘表这棵大树,实力不可小觑,把张绣逼急了,刘表一定来救。反之,张绣毕竟是从外面来投靠刘表的,刘表不太可能长久养着他,日子长了两人一定闹翻。到时候用点政治手段,就可以诱降张绣。”

曹操不听,还是率领大军开拔了。

理由可想而知:心中那把复仇之火烧得太旺了,所以他等不到张绣和刘表闹翻的那天。

此时,张绣正驻军穰城,曹操将穰城团团包围,命部众日夜猛攻。可是,刚刚开打没几天,许都就传来了一个情报,令曹操惊出了一身冷汗。

情报来自袁绍的一个降卒。此人透露,袁绍帐下谋士田丰献计,让袁绍趁曹操不备,发兵攻打许都,抢夺天子。

曹操就怕袁绍来这一手,闻讯立刻解围而去,火急火燎地往许都赶。

不过,此时的曹操并不知道,他其实是虚惊一场。因为那个降卒的情报只说对了一半:田丰的确建议袁绍打许都、抢天子,可问题是袁绍根本没听田丰的。

事情的起因是:自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不时便会下一道诏书给袁绍,内容就算不是对袁绍不利的,至少也是让他不爽的。表面上,曹操只是司空,袁绍才是大将军,可事实上,只要曹司空有兴致,耍起袁大将军来是根本不用看日子的。

袁绍为此十分郁闷,就想把天子弄到离自己近一点的地方,以便对朝廷和天子也施加一些影响,便宜不能都让曹操一人给占了。

于是,袁绍就派人去忽悠曹操,说许都地势低洼,过于潮湿,对皇上的龙体不利,而旧都洛阳又残破不堪,不宜居住,所以最好还是让天子移驾鄄城。此地离袁绍所在的邺城也就二三百里地,不管他是想入朝觐见还是来抢人,都比较方便。

可是,曹操岂能被他袁绍忽悠?当然是一口回绝。

袁绍唱这么一出,除了暴露自己的后知后觉和黔驴技穷,实在达不到任何目的。当初天子在洛阳时,沮授早就劝他赶紧下手了,是他自己脑子糊涂,觉得把天子供在身边很麻烦,这才让曹操得偿所愿。

到现在,他才意识到其实挟天子的好处远远大于麻烦,可你早干吗去了呢?

就算你眼下后悔了,想分一杯羹,可用这种办法忽悠曹操,手法也实在太过拙劣,不仅徒劳,而且只能让曹操看笑话。

就在这时候,田丰上场了,对袁绍说:“既然迁都之计不成,那就只剩最后一个办法了——早日拿下许都,奉迎天子。如此便可随时以天子名义下诏,号令海内。这是上上之策,如果不这么做,终将成为别人的手下败将,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上回袁绍不听沮授的,让曹操占了先机,可没关系,这回听田丰的,趁现在曹操去打张绣,许都空虚,只要派一支精兵突袭,定能把天子抢到邺城。到那时,就轮到曹操郁闷了。

然而,袁绍之所以是袁绍,就在于他的脑子总在关键时刻卡壳。

他居然再次否决了这个提议。

被一块石头绊倒一次,还可以说是运气不好,或一时糊涂,可接连绊倒两次,那只能说是智商堪忧了。

可是,如果你以为袁绍在这块石头上只绊倒两次,那就错了。短短两年后,当袁绍率十万大军在官渡与曹操对峙之际,其帐下谋士许攸再次献计,劝他分兵袭取许都,奉迎天子,却又一次遭到了袁绍的拒绝。

也就是说,袁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了三次!

这样的人不失败,那可真是没天理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眼下,曹司空以为袁大将军变聪明了,真的要来偷袭许都,于是拼命往回赶。

张绣这个狠角色,一看曹操撤兵,立刻率部尾随,在后面紧咬不放。与此同时,刘表觉得有机可乘,也亲自率军,火速赶到安众(今河南邓州市东北),然后据守险要,一举截断了曹操的退路。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曹操顿时陷入了腹背受敌的险境。

可是,明明已经落到了如此险恶的境地,曹操却依然自信满满。当时他恰好接到荀彧从许都送来的例行报告,就在批复中顺便说了一句:“等我到了安众,必定破敌。”

当晚,曹操率部进抵安众。他知道刘表在前面堵他,所以没走大路,而是趁着夜色,命部众在山中生生开凿出了一条险道,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绕过了安众。

刘表和张绣得到曹操遁逃的消息,立刻合兵一处,在后面拼命追赶。然而他们完全没料到,曹操只是派一支小股部队佯装奔逃,而主力部队早已设下了埋伏。待他们追至,曹操亲率精锐步骑突然杀出,顿时把他们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后来,曹操回到许都,荀彧问他,当时情况那么危险,为何还有信心破敌?曹操说:“敌军围追堵截,就是把我军置于死地,但恰恰是这样,反而激发出我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所以我知道定能获胜。”

不过,此次班师,曹操也并不是完全没吃亏。

因为张绣背后还有一个“算无遗策”的贾诩。之前张绣要追击,贾诩便劝他别追,说追击必败,张绣不听,结果就在安众被曹操打了个措手不及。稍后,贾诩登高望远,观察了一下曹军的动向,反而告诉张绣,说现在可以追了,这次必胜。

张绣蒙了,说:“之前不听你的,才中了曹操的埋伏,现在都已经败了,哪能再追?”贾诩却胸有成竹道:“兵势有变,赶紧追。”

张绣向来相信贾诩,尽管心里没底,可还是收拢了残兵败将,硬着头皮又追了过去,没想到居然被贾诩料中了,果然大败曹军的殿后部队。

一回来,张绣便迫不及待地问贾诩:“上回我以精兵追敌,你说必败;这回我以败兵追敌,你说必胜。结果却都让你说中了,这究竟是何道理?”

贾诩答:“这很简单。首先,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还不是曹操的敌手。而曹军班师,曹操必定亲自殿后,所以我知道将军必败。其次,曹操此次突然撤军,一定是后方出了问题,而他设伏打败将军之后,定然会轻装疾进,留其他将领殿后;那些将领虽然勇猛,却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将军即使是用残兵败将,也足以击败他们。”

一番话,说得张绣心服口服。

这就是高手过招。曹操和贾诩,显然都属于这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手。曹操之所以三征张绣都无功而返,除客观因素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张绣背后有贾诩这样的高人。

自从刘备投靠曹操、三进小沛之后,吕布看他就觉得很碍眼,一直想把这颗钉子拔掉,只是被袁术牵制着,腾不出手。眼下袁术丢了寿春,惶惶若丧家之犬,只好跟吕布握手言和。于是,吕布终于可以回过头来收拾刘备了。

这年夏天,吕布派出了麾下猛将高顺和张辽,大举进攻小沛。

高顺这个人,在三国这场大戏中的戏份不多,却值得一提。首先是因为,他手下有一支在当时非常出名的劲旅,称为“陷阵营”。这支部队的装备十分精良,虽然兵力不多,总共才七百余人,但在高顺的训练下,却个个有以一当百之勇,史称其“号令整齐,每战必克”,堪称精锐中的精锐。

除了作战勇猛、治军有方,高顺的忠义也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据史书记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少言辞”,且从不饮酒,更不贪赃纳贿,属于乱世军阀中十分罕见的洁身自好之人。

高顺其实早已看出吕布这个老板浑身都是毛病,却始终忠心耿耿,从没想过离他而去。每当吕布举措失当时,高顺就会苦口婆心地规劝,说:“自古以来,凡破家亡国之人,并非没有忠诚明智的部下,而是不能重用。将军做事情,很少深思熟虑,总要等到错误出现,才说这回又失误了。回回言‘误’,失误岂可胜数!”

吕布也知道高顺是一片忠心,但就是不肯听从。

实际上,就算他想听也没用。因为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想改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用儒家的话讲,一个人平时若没有“克己”“自省”等修身的功夫,想要真正改变心性,无异于痴人说梦。而吕布这种人,就算再活几辈子,恐怕也不知道何谓克己,何谓自省。

曹操得知刘备被围,立刻派遣夏侯惇前往救援,可夏侯惇跟刘备加在一块儿,也仍然不是高顺和张辽的对手。当年九月,小沛被高顺和张辽攻陷,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及残部再度逃亡,而他的老婆孩子则又一次落到了吕布手上。

见吕布如此嚣张,曹操大怒,决定亲征,彻底铲除这个心腹之患。

可是,麾下众将却都反对,说刘表和张绣在西边蠢蠢欲动,这时候去东边打吕布,后方就危险了。正当众人七嘴八舌之际,荀攸站了出来,说:“不然。刘表和张绣刚被主公打败,暂时还不敢轻举妄动,而吕布骁勇异常,又与袁术勾结,若长期纵横于淮河、泗水一带,必有豪杰纷起响应。如今,趁他立足未稳、人心未定之机出兵,必可击破。”

曹操深以为然,当即率部出征。

大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市),恰好碰上灰头土脸、狼狈逃亡的刘备,遂一同东行,很快便进抵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眼见曹操来势汹汹,陈宫当即建议吕布,趁曹军长途跋涉、士马疲惫,主动出击,定能取胜。吕布却不以为然,说:“还是等曹操自动送上门吧,我把他们赶到泗水之中,让他们全都淹死。”

吕布到现在还牛皮烘烘,却不知自己的末日已经降临了。

当年十月,曹操攻克了彭城,并再次屠城,给自己的征战生涯又增添了一个污点。

此前安插的卧底陈登,这回终于派上了用场——曹操一到,他便率广陵郡的部众前往接应,并充当前锋,带着曹军一路挺进到了下邳。

兵临城下之际,吕布才率部出战。

之前吹牛皮说要把人家赶到泗水中淹死,可真的一交手,吕布却连战连败,不得不龟缩在下邳城中,再也不敢露头。

曹操知道,要彻底击败吕布,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即便最后能赢,也要付出很大的伤亡,于是给吕布写了封信,为他陈说祸福,劝他投降。

吕布这时已经有了恐惧之感,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终究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看完信后,就打算开门投降。陈宫却拦住了他,并献上了一个破曹之计:“曹操长途奔袭,补给线过长,攻势难以持久。而今之计,不如将军率精锐步骑到城外驻扎,我率余部坚守城中。他若进攻将军,我就率部攻他后背;他若攻城,将军就在外救援。顶多十天半个月,曹操粮草不继,我们再反攻,定可破敌。”

吕布也觉得此计可行,便打消了投降的念头,决定让陈宫和高顺守城,然后亲率骑兵出城,截断曹操粮道。

假如吕布真这么做了,曹操估计会很头疼,而吕布的末日很可能也不会这么快降临。只可惜,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老婆几句话就让他改变了主意,从而断送了一切可能性。

吕布的老婆是这么说的:“陈宫和高顺向来不和,将军一走,他俩必定不会齐心协力守城,万一有个差池,将军还能在何处立足?何况,当初曹操对陈宫那么信任,陈宫尚且背叛了他,你待陈宫,远远没有曹操那么好,竟然敢把整座城池和妻儿都交给他,孤军远走,一旦有变,妾身还能再做将军的妻子吗?”

这阵枕头风一吹,陈宫的计划就彻底泡汤了。

吕布思前想后,觉得现在唯一能救自己的,恐怕只有袁术了,旋即派部下许汜、王楷前去求救。

袁术一看吕布终于求到自己头上了,便冷笑道:“当初吕布不把女儿送来,活该有今天的失败,何必又来求我?”

许汜、王楷焦急道:“明公今天不救吕布,就是坐等自己的失败。吕布一旦败亡,下一个就轮到明公了。”

唇亡齿寒的道理袁术也懂,只是当初被吕布撕了老脸,心里始终不痛快。而且袁术这个人,一直是侥幸心理比较重的,他才不信没了吕布自己就会马上完蛋。于是,他口头答应了下来,却始终不发一兵一卒,只命部众做出备战的姿态,然后散播消息说要出兵,算是给吕布声援。

一报还一报。当初你那么耍我,把我袁术的脸扔在地上踩,就该想到会有今天。所以,我现在能做出一个声援的姿态,已经很够意思了,别指望我真的去救你。

吕布意识到,不把女儿送过去,袁术这口恶气是不会消的。可如今下邳已被曹军团团包围,怎么才能把女儿送出去?

为此,吕布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举动:他居然用锦缎把女儿裹得严严实实,绑在马上,然后在某个深夜带着女儿冲了出去。结果被曹军发现,一时间箭如雨下,吕布只好又跑了回来。

其实,即使吕布杀出重围,把女儿送过去,袁术也不会发兵救他。因为,这桩所谓的儿女姻亲本来就是政治交易。在吕布局面好的时候,袁术当然可以跟他联手,交换彼此想要的利益。可如今吕布落到了这步田地,还能拿什么跟袁术交换呢?

说到底,袁术和吕布一样,都是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而且还是非常短视的那种,连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算不上。他们做事的动机,向来都只是眼前可见的利益,从来没有什么深谋远虑。所以假如两人易地而处的话,吕布同样也不会救袁术。说白了,只要自己能够多苟活一日,他们宁可眼睁睁地看着对方完蛋——即使明知道曹操接下来就会把屠刀挥向自己,他们也仍然会心存侥幸。

所以,就算吕布有十个女儿,而且全都送给袁术,也还是救不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