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消逝:鲜卑的崛起与衰落(1 / 1)

青龙三年冬,魏明帝曹叡接到了一则喜讯——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勇士韩龙,成功刺杀了鲜卑部落首领轲比能。

这个消息给曹叡带来的惊喜,丝毫不亚于不久前诸葛亮的去世。

因为诸葛亮去世意味着魏国在西线的压力大大减轻,而轲比能之死,则意味着曹魏的北方边境从此将安宁许多。

自东汉末年起,因中原大乱,北方的两大游牧民族乌桓(又作乌丸)、鲜卑相继崛起。乌桓的势力在蹋顿单于手中达到极盛,其后曹操北征,在白狼山一战中大破乌桓、斩杀蹋顿,乌桓就此归附曹魏。

然而,鲜卑却始终不肯安分。一方面,其内部各部落为争夺领导权一直互相攻伐;另一方面,则是对曹魏阳奉阴违,且时降时叛,反复无常,成为魏国北方的一大边患。

鲜卑之所以这么能折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轲比能。

轲比能出身于“小种鲜卑”,即鲜卑中的小部落,可这家伙野心很大,能力也很强,《三国志·鲜卑传》就称其“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即作战勇猛,执法公平,不贪钱财。这三者,无疑都是战乱年代领袖人物必备的素质。所以,轲比能得到了部落的拥戴,被推举为“大人”。

轲比能的部落生活在边塞附近,自从汉末大乱后,便有不少汉人逃奔塞外,归附了他。轲比能的厉害之处,就是他并未轻视这些投奔他的汉人,而是把他们当成了老师。首先,他向汉人学习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制造了大量兵器、铠甲、盾牌,用以装备自己的军队。其次,就是向汉人学习语言、文字,用当时最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的大脑。最后,就是全面模仿汉人的军事制度,在部队建制、军旗战鼓、纪律号令等各方面,用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文化打造自己的军队。

轲比能的这些“汉化”举措,让他的部落从野蛮走向了文明,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整个部落的战斗力和竞争力。

建安中期,轲比能表面归附曹操、遣使入贡,还曾亲率三千骑兵帮曹魏平定了河间(治今河北献县)田银的叛乱。但不久后,代郡(治今山西阳高县)的乌桓叛乱,轲比能就转而站到了乌桓人一边,掉转矛头对准了曹魏。

轲比能本想趁火打劫,不料曹操竟把他最能打的儿子“黄须儿”曹彰派出来了。结果曹彰一战便扫灭了乌桓叛军,轲比能慌忙逃到塞外,随后又假惺惺地遣使入贡,再度表示归附之意。

曹丕登基后,轲比能又遣使入朝献马,被封为附义王。

本以为这家伙会从此安分,不料短短几年后,轲比能便跟另外两个鲜卑首领素利、步度根大打出手,三方展开了混战。其中,轲比能与步度根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早在建安末年,轲比能就袭杀了步度根的哥哥扶罗韩,吞并了他的数万部众,还把扶罗韩之子泄归泥收到了麾下。

蛮族人的脑回路比较清奇,在我们看来不太好理解——按说轲比能杀了扶罗韩,就该斩草除根,把他儿子也杀了,免得人家找他报仇,可他偏偏还把人家收来当了小弟;而泄归泥居然也不顾杀父之仇,乖乖投靠了轲比能。

这些行为逻辑,实在让人难以捉摸。

轲比能跟步度根打了几年,渐渐占了上风,步度根撑不住,只好带着余部一万余人归降魏国,被安置在并州的太原、雁门(治今山西代县西)一带。然后,步度根暗中派人去联络侄子泄归泥,叫他别再给仇家打工了,赶紧过来跟叔叔团聚才是正理。泄归泥遂率部脱离了轲比能,跑来跟步度根团聚了。

轲比能打跑了步度根后,于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全力攻打素利。素利不敌,只好向魏将田豫求助。田豫时任“护乌丸校尉”,就是专门管理乌桓、鲜卑等边境事务的。而魏国对付这些蛮族的策略,向来是分化制衡、分而治之。如今轲比能逐渐坐大,似有一统鲜卑之势,这对魏国的边境治理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为了恢复鲜卑各部落的势力平衡,田豫当即出兵帮助素利,击退了轲比能的部将琐奴。

轲比能咽不下这口气,立刻写信给魏将鲜于辅,拼命喊冤叫屈,埋怨魏国偏袒素利,然后要求鲜于辅务必将他的冤情上达天听。

曹丕知悉后,担心轲比能闹出更大的乱子,便采取怀柔之策,命田豫出面安抚。

此后数年,轲比能没有了制约,部落越发强盛,“控弦十余万骑”,一跃而为鲜卑各部落中势力最强的一支,迫使其他部落首领不得不唯他马首是瞻。

让轲比能深得人心的,还不只是他的军事才干,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史称,轲比能“每钞略得财物,均平分付,一决目前,终无所私,故得众死力”(《三国志·鲜卑传》)。

就是说,每次劫掠所得的财物,轲比能都会当着部众的面,把东西平均分配给所有人,他自己从不会私下多取一星半点儿。这样的老大,当然值得小弟们死心塌地追随、心甘情愿替他卖命。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田豫派遣了一个叫夏舍的翻译去轲比能的女婿郁筑鞬那儿办事,可不知何故,郁筑鞬竟然把夏舍给杀了。田豫大怒,立刻召集西部鲜卑首领蒲头和泄归泥,一同率部征讨郁筑鞬,把他打得落荒而逃。

女婿被群殴,老丈人轲比能当然不能坐视不管,遂亲率三万精骑,在田豫回师途中,将其包围于马城(治今河北怀安县西)。田豫所部在此被围了七天七夜,险些全军覆没。危急时刻,素来跟鲜卑关系不错的上谷(治今北京市延庆区)太守阎志亲自赶来,跟轲比能交涉,可能许了他一些好处,轲比能这才解围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正当轲比能在北方边塞日渐壮大之际,远在西南边陲的诸葛亮适时地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虽然蜀国与鲜卑相距遥远,但诸葛亮还是秘密派人来到塞外,对轲比能展开了“统战”工作,希望双方联手,一致对付曹魏。轲比能自然不会拒绝这个盟友,双方一拍即合。

时任“护鲜卑校尉”的魏将牵招察觉到他们的异动,立刻禀报朝廷,明帝曹叡遂命牵招严密监视轲比能。不过,此后数年,因诸葛亮的北伐一直没有取得进展,所以轲比能也不敢轻举妄动。

不久,魏国朝廷新任命了一位幽州刺史(兼护乌丸校尉),这个人就是王雄。

王雄跟田豫一贯政见不合,且做事风格截然不同。他一上位,立刻做了两件事:第一,排挤田豫,促使朝廷把田豫调离了边塞,转任汝南太守;第二,对轲比能极尽笼络安抚之能事,大大消除了轲比能对曹魏的戒心和敌意。

随后,轲比能多次入塞,亲自到幽州给王雄送礼纳贡,双方关系迅速进入了蜜月期。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轲比能自以为搞定了王雄,于是转而着手处理内部问题,把目光再次瞄向了步度根、泄归泥叔侄。

这回,轲比能没有诉诸武力,而是主动提出愿与步度根结为儿女亲家,然后千方百计劝说他们叛离曹魏、回归鲜卑。步度根兴许是生出了叶落归根的想法,又或是在汉人地盘上过得并不如意,便答应了。

轲比能大喜,随即亲率一万多骑兵前往陉北(雁门关以北),一方面迎接步度根叔侄,一方面防备曹魏。

轲比能如此明目张胆地策反步度根,曹魏当然不会没有反应。并州刺史毕轨立刻采取行动,一边上报朝廷,一边命部将苏尚、董弼出兵追击。

苏、董二部追至楼烦(治今山西宁武县西南),轲比能命其子率骑兵阻击。双方在此会战,魏军失利,苏尚和董弼阵亡。

其后,轲比能和步度根联手,屡屡侵扰并州,残杀百姓,劫掠资财。

轲比能的猖狂行径彻底激怒了魏明帝曹叡。他随即下诏,命骁骑将军秦朗率中央精锐军团北征,讨伐轲比能和步度根。

尽管轲比能麾下有十多万骑兵,如今又加上步度根、泄归泥二部,实力更为强大,但其战斗力跟魏国的中央军团比,终究还是差得远,只有被碾压的份儿。秦朗一战便击溃了轲比能和步度根,二人只好带着残部亡奔漠北。而泄归泥这株墙头草见势不妙,马上又叛回了曹魏,被曹叡封为归义王。

轲比能和步度根逃到漠北不久,二人又爆发内讧,步度根自然不是轲比能的对手,旋即被砍掉了脑袋。

以轲比能在鲜卑人中的威望和影响力,一时的挫败算不了什么。只要给他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他必定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所以,斩草还须除根。

青龙三年,幽州刺史王雄精心策划了一场刺杀行动,派出刺客韩龙前往漠北,目标就是轲比能。史书没有记载这次行动的经过,但我们不难料想,王雄一定是利用了之前跟轲比能的交情,使其放松了警惕,所以韩龙才有机会接近轲比能。

这次斩首行动非常成功——原本最有机会统一鲜卑的枭雄轲比能,没有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却死在了刺客韩龙的手上。

史书没有记载韩龙的结局,我估计,很可能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了。因为轲比能身边的侍卫肯定不少,韩龙就算一击得手,也很难脱身,所以大概率是壮烈牺牲了。

轲比能死后,魏国朝廷扶持了他的弟弟继任首领。

对于鲜卑而言,失去了轲比能这样一位有勇有谋又有人格魅力的领袖,原本就互不统属、一盘散沙的诸多部落就更难被凝聚在一起,其最终的衰落是必然的。

史称,自此以后,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边陲遂安”(《资治通鉴·魏纪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