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孩子常出现的17种问题(1 / 1)

家长教育子女的最基本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但很多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听到孩子说出一些消极的话之后,往往会因控制不住出现生气、失望等情绪,或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情况下,与孩子产生矛盾。所以,我针对一些很具体的话语情境,给家长一些指导,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孩子不喜欢上学

如果孩子对家长说“我不喜欢上学”,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说:“是吗?能不能说说你不喜欢上学的原因?”

孩子不是天生就喜欢上学的。当家长听到孩子说“不喜欢上学”,不要有过激反应,不妨先用温柔的口气说“是吗”来回应孩子,以表示自己对他的这一问题持体谅和关心的态度,然后再问孩子不喜欢上学的原因。假如孩子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就要耐心倾听,不要打断孩子,等孩子说完再与他讨论。

有些孩子年纪小,自己也说不清原因,这时家长就要设法引导他。比如,家长可以进一步询问孩子的心情:“你觉得很累吗”“你觉得很烦恼吗”,等等。

与孩子讨论时要注意,不要断然否定他的感受,一定不要说“那你将来就做乞丐吧”或“我不喜欢懒惰的孩子”之类的话。孩子是非常重视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的。家长如果否定孩子的感受,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其实,孩子不喜欢上学的原因很多,有时连他自己可能也不太清楚。他们一听到爸爸妈妈否定自己的想法,万一他们就此认定自己是一个懒惰之人,一个不求上进的人,一个没有未来的人,很可能从此不再努力。到那时,家长就追悔莫及了。

孩子不想做功课

当孩子说要做功课,却呆坐着不肯做功课时,家长可以说:“爸爸(妈妈)有时候也会有因为心情不好不想做这个不想做那个的情形。要不要我陪你坐一会儿?”

孩子不想做功课的原因有很多,他可能正为什么事而烦恼或伤心,或者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是因为功课太难而无从下手,企图用发呆引起家长的注意,等等。家长此时应该表示关心和体谅,让孩子感到家长明白自己的感受,并不是只会责骂自己。不过,家长也不能只表示体谅,否则很容易让孩子认为一直发呆是对的。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是因为有心事而不想做功课,家长可以先陪他坐一会儿,帮助他收收心,或让他洗个脸,清醒一下头脑。孩子感觉到了家长的关心,便会乖乖地去做功课。在劝导孩子时,家长一定不要说“快做功课,做完了妈妈给你买好吃的”,或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懒”,这些话对孩子的伤害程度,是家长无法想象的。

孩子不能独自做功课

当孩子提出让家长陪着做功课的要求时,大多数家长都会心软,答应孩子。一旦孩子养成这种习惯,结果是非常可怕的。由于孩子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无论多么努力都不可能学好。所以,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首先,家长要用言语给予孩子信心,比如,家长可以对孩子说:“经过观察,我相信你已经可以自己独自做功课了。”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孩子已经习惯家长在旁边,连他自己都下意识地以为没有家长陪着是不行的。

其次,根据情况把孩子自行做功课的时间逐渐加长。当孩子做到时,家长应给予适当的赞扬,告诉孩子:“没有爸爸妈妈陪着,你也能做得这么好。你真是太棒了!”孩子便会产生一种“我果然做到了”的自豪感。渐渐地,孩子就能完全独立自主地做功课了。

如果孩子对家长死缠烂打,家长有时难免会感到厌烦,说出“我叫你自己做,听没听到?再吵我可要打你了!”之类的话。这种命令式的话可能会迫使孩子屈服,但孩子肯定不能集中精力做功课,而且不满情绪长期累积下来,会导致孩子的心理不健康。

当然,家长也不要拿自己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说出“你看××家的孩子多懂事,从来都是自己做功课,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的孩子那样有出息”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这些话不仅不会激起孩子的斗志,反而会让孩子以为连家长都看轻自己,这样会使孩子的自信心严重受损。

孩子对学业失去信心

当孩子说出“我对学业没有信心”时,家长应该说:“没有人一开始就什么都会。我明白你对自己没有信心,但你不用怕,我会帮助你。”

孩子对学业失去信心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他屡次做出努力,却仍然失败,于是渐渐失去信心;也可能是家长对他的学业过分关注,无形中给了他沉重的压力,当他失败时,内心的自责会导致自我认可度降低。

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病”了。在孩子“生病”时,最要紧的是给孩子看病,找出病因,而不要指责、批评、打骂、轻视孩子,或者拿别人的孩子跟他作比较。这样做,不但救不了孩子,反而会让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弱,让孩子越来越无力面对眼前的困难。

当务之急是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家长不妨向孩子指出他并不比别人差,告诉他每个人都要经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得到知识。而且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中,家长一定会帮助他。家长一定要鼓励、赞美孩子,陪在他身边,告诉他所有的成功都起源于失败,所有的进步都源于每天的积累。

但是,如果孩子的消极想法已经根深蒂固,想要仅凭一两句话就奇迹般地解开孩子的心结绝对不可能。但给孩子打气、宽心总是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家长就要进一步采取有建设性的方法帮助他。

水滴石穿必须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水要不停地滴,二是水要不停地滴在同一个地方。不管孩子现在是什么样子,只要他努力改正,家长就要非常知足,并且把这种情感传递出去,让孩子自信起来。我相信孩子会一点一点地进步的。

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

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在家长会上肯定会觉得没面子。但是,如果家长回家以后,就批评孩子“你怎么考得这么差”,孩子就会对学校、对学习、对考试产生恐惧,这种恐惧心理是不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的。

家长必须明确一点:考试是为了检验孩子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况。所以,除了中考、高考等关系升学的关键考试外,考试成绩不好其实是好事。因为我们能在错题当中找到孩子在某一阶段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哪里需要提高,哪里需要补习。找到了问题,并且让孩子把错的和不会的搞清楚、弄明白,他以后再遇到同一问题时就不会错了。

所以,家长在开完家长会后,无论孩子的成绩多差,都不要急着训斥孩子,而是要先说孩子做得对的题,再问孩子“你希望考100分吗”。孩子一看家长没有暴跳如雷,反而心平气和,紧张感会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肯定会点头说“当然希望”。这时家长对孩子说:“如果你把所有不会做的题及做错的题都能做对了,并且真正掌握了,妈妈就认为你考了100分。因为不会做的你已经会做了。”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被家长接纳了,从而会心情放松地告诉家长他考得不好的原因。

当孩子考试不理想时,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考试的目的在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要帮助孩子找到相应的改善方法,并给他鼓励。这样做,家长不但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孩子也能更积极正面地看待考试,将其视为学习的动力。

家长一定不要说“老师说你在某方面表现不够好”之类的话,这样只会徒增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对其今后的学习反而会产生不利影响。

家长是架起孩子和学校、老师之间沟通桥梁的人,千万不要给孩子转述老师批评他的话,否则会使孩子对老师产生强烈的抵触。如果孩子不喜欢老师,那么该老师的课孩子自然学不好。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孩子的志向令人失望

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宏伟志向,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为学者、医生、律师、作家,等等。所以,当孩子说出一些与自己期望大相径庭的志向时,家长往往会非常失落,而且会把这种失落感表现在脸上。有位家长曾在给我的信中说:“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跑来告诉我,他的志向是当一名汽车司机时,我真是失望透顶。”

这位家长的反应非常具有普遍性。但是,家长一定要明白,职业是不分贵贱的。即使家长有强烈的等级观念,也不要表现出来,不要张口就说:“什么?你选个高尚点儿的职业好不好?”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和斗志。

再说,孩子的志向是非常多变的,家长根本不必过分紧张。不论孩子当下的志向和家长的心愿有多大的差别,他的想法大多会随着年龄、见识的增长而转变。

正确的做法是:先对孩子的志向予以肯定,然后询问孩子为什么想成为这样的人。在倾听过程中,家长即使有失望情绪也不要表现出来,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

当孩子觉得家长认可了自己的志向,就会愿意与家长进一步交流。这时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理想:“当汽车司机非常好。当汽车司机可以服务很多人,说明你非常有爱心,非常有责任心。但是,仅有志向还不够,你必须具备实现志向的能力。比如,你现在要学好数学、物理等知识,掌握更多的机械原理,还要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改变目前的志向,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你现在就定下志向固然好,但是好像有点早。世界上还有许多有趣的职业,你不想尝试一下吗?说不定你能找到更喜欢的职业。你说是吗?”

孩子不喜欢老师

当孩子回家投诉老师时,家长可以说:“你一定是受委屈了,来,说给妈妈爸爸听听。”

孩子受委屈后,总是渴望在家长面前把悲伤、生气、不满等情绪发泄出来。所以,家长在用语言表达自己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后,还要引导孩子把气话说出来。孩子把内心的话说出来后,他的心情自然会舒畅很多。

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不管老师怎样对待你,你都要尊重他”之类的话,这么说是不对的。家长教导孩子尊重老师,绝对没错,家长的这种说法其实已经认定老师错了,于是孩子就会产生“为什么老师错了,我还要尊重他?为什么他不尊重我?”等想法。如果孩子觉得家长的说法说服不了自己,纵使今后在表面上尊重老师,内心仍会感到不平和无奈,很可能就此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

有的家长会说:“我看你一定是做错了什么,老师才会批评你。”这种家长的错误在于不问缘由就把全部责任推到了孩子身上。家长这样做,孩子会质疑家长为何不先听听整个事件的经过和自己的想法再做判断,从而导致孩子觉得家长不尊重自己。从此以后,孩子不仅不会再跟家长谈论有关学校的事,甚至不会把心事告诉家长。

孩子不想上兴趣班

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周末兴趣班,可有些孩子觉得实在太辛苦,就对家长说:“我不要学了,我的手很疼,浑身都疼!”

当家长听到孩子这样说,可能会说:“我当初已经告诉你会很辛苦,是你自己坚持要学的。”这么说对于解决事情毫无用处,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打击他再次做决定的信心。孩子也会因家长幸灾乐祸的态度而生气,觉得家长不体谅自己,很可能真的不学了。

有的家长也许会说:“你怎么可以半途而废,还浪费钱。既然这样,你以后啥也别学了!”责骂孩子是最不明智的做法。这样说虽然指出了孩子做事不应半途而废,却没有体谅孩子的感受。孩子会以为家长最关心的只是学费,而不是自己的心情。假如家长再以不让孩子继续参加兴趣班为由惩罚孩子,只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我相信这不是家长的目的。

所以,既然这些话有百害而无一利,倒不如说一些更有建设性、更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话。比如,家长应该表示自己体谅、认同他的感受,让孩子觉得他的感觉被理解,还应同时表示欣赏孩子的努力。孩子已经学习了5天,周末本应该好好休息,但兴趣班让孩子的周末变得比平时更忙碌了。所以,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孩子的感受表示认同:“我也认为做到这些绝不简单。说句心里话,爸爸真的非常佩服你的毅力。”孩子听到这些话后,心里会舒服很多。其实,孩子可能不是真的想放弃,只是想发发牢骚,得到家长的认同和理解而已。当然,家长也不要忘了鼓励孩子坚持下去,要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你必须坚持,不要放弃。”

总之,家长要当好一个聆听者,不要加入过多的个人意见,且一定要让孩子感到家长是支持、欣赏他的,这样,他就会继续努力。

孩子觉得读书很累

当孩子说“读书好累呀,好辛苦哇”之类的话时,家长应该说:“爸爸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让我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学习的辛苦程度呢?”

当孩子抱怨“读书辛苦”时,家长别以为他们只是在发牢骚,对孩子的话语不理睬,或者训斥孩子:“辛苦也要读,不努力读书将来怎会有前途!”事实上,孩子很可能已经忍耐了很久,直到实在难以承受学习的压力,才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

家长一定不要小看压力的可怕。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一个人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会影响内分泌,继而损害健康。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努力付出,让他知道家长并不会因此责备他。接着再询问孩子觉得辛苦的原因,比如,是因为即将到来的考试,还是功课太多了。只有引导孩子把原因说出来,家长才能进一步和孩子讨论是否需要改进学习方法。

小学三年级之后,知识深度会明显增加,孩子自然会觉得学习压力一下子增加了很多,所以,他们有辛苦之感是绝对正常的。家长除了要体谅他们外,还要帮助他们找出解决的方法,比如引导孩子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地温习功课;帮助孩子把即将学习的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时间段预习;告诉孩子先做比较容易的功课。

假如家长在听到孩子抱怨后说“辛苦也要读,不努力读书,将来怎么会有前途”之类的话,不仅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相反,还会让他们产生“爸爸妈妈并没有理解我的感受”“原来一个人的前途完全取决于读书成绩”“我做得一定比别人差”等想法,这对其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孩子对自己的外表感到自卑

当孩子说“爸爸妈妈,我怎么会长得又胖又矮”时,那一脸的委屈足以证明孩子被别人取笑了。这个时候家长一定不要说:“谁说的?在我眼里你一点儿都不胖。”很多家长看见孩子伤心,心都碎了,想通过这句话来表达在他们心中孩子永远是最好的。但这句话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否定了孩子肥胖的事实,导致孩子看到自己与同龄的孩子不一样时,会觉得家长是在欺骗自己,从而对家长失去信任。

家长也不要说:“你还小,等你长大后就不会这样了。”虽然这样说可以暂时让孩子的精神放松一些,让他寄希望于将来,但是,连家长也无法保证的事情,还是不要随意在孩子面前做出保证。

家长更不要答非所问,用其他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以为把问题放在一边,时间长了,孩子就忘了。事实上,孩子会继续胡思乱想,思想负担可能会越来越重。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首先应该说:“我很乐意分担你的忧虑,你认为该怎么办?”这句话表明家长明白孩子的忧伤,也表示了家长的关心。其次,引导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再次,家长应教导孩子,与体型相比,一个人是否有内涵更重要,帮助他重建自信。最后,跟孩子商量有效的改善方法,比如加强锻炼。

总之,当孩子因为身体存在某种缺陷而自卑时,家长不要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而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孩子顶撞家长

当孩子顶撞家长时,家长的态度是否平和是关键。这时家长应该说:“我很高兴你有自己的主见,但你的态度令我很难接受。”

家长一定要明白两点:首先,孩子反驳你,意味着他十分信任你,所以才会毫无保留地表达心中的感受;其次,孩子害怕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受损,出于防卫心理,他们才会主动出击。

在孩子顶撞家长时,家长一定不要说:“我不要听,你说什么也没用。”如果家长拒绝接受孩子的解释,就意味着关上了沟通的大门。这样只会令他们感到孤立无援。从此以后,孩子会习惯把心事藏在心底,不再向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一旦发生问题,亲子关系可能会继续恶化。

孩子做事拖延

当孩子养成了凡事能拖则拖的习惯,“等会儿”这句话就会成为他们应付家长的习惯用语。比如,当家长叫孩子做某事,收拾房间、整理书包文具,孩子通常不会一口回绝,却爱说:“等会儿。”

这时家长不要说:“那你等会儿可要记得啊。”由于没有说明“等会儿”是多长时间,家长与孩子对“等会儿”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孩子心中的“等会儿”是30分钟,家长心里的“等会儿”是5分钟。当家长发觉孩子5分钟之后还没做,可能会因孩子不守承诺而责骂他。孩子并不认为自己不守承诺,反而会因家长的责骂而感到委屈,从此更不愿意负起责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了。

家长也不要说:“不行,马上去做。”孩子不能立即做家长让他做的事,可能有他的原因。如果不听孩子解释,就强迫孩子做事,会让孩子产生反感情绪。这样做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使孩子无法学会自行分配时间。所以家长不要对孩子说“马上”等词语。

要改掉孩子做事拖延的坏习惯,在孩子说出“等会儿”时,家长首先应该要求孩子明确地说出“等会儿”的具体时间。这样做有利于家长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其次,家长告诫孩子,答应了别人的要求,应及时兑现承诺。

家长忙时被孩子打扰

当家长手头上正忙着其他事,孩子却在身边喋喋不休时,家长应该对孩子说:“我很乐意听你说话,但我这会儿正忙,待会儿再听你说,好吗?”而不要说:“去去去,我忙着呢。”

家长一定要注意,在忙完手里的事后,要记得询问孩子有什么事,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心放凉了。否则,以后孩子有什么事情,就不会跟你交流了。

孩子乱放东西

当孩子找不到东西,问家长“我的××放在哪儿了”时,家长可以走过去摸着孩子的头说:“你请我负责看管了吗?你上次用过后没有把它放回原处,现在你说怎么办才好?”孩子听了你的话,会自知理亏地自己寻找。当然,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在东西找到后,家长要及时教育孩子使用后的物品要及时放回原地,不可随意放置。

家长一定不要说:“我忙着呢,待会儿帮你找。”或者说:“我又没帮你看管,我怎么知道?”这样说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孩子被同学打了

当孩子告诉家长“同学打我”时,家长首先应该走上前去,查看孩子有没有受伤。如果伤势不重,家长就应该关切地说:“来,跟妈妈说说是怎么回事。”既不要说“谁打的?咱们找他家长去,找老师去”“那个孩子真可恶,咱们去报警”之类的话,也不要轻描淡写地说“这点伤没事,勇敢点儿”,这样会让孩子产生不被关注的感觉。

孩子说了伤人的话

当孩子对家长说出“我最讨厌你了”这样令人伤心的话时,家长要明白,这只不过是孩子在发泄内心的不满,其实话里有话。所以,家长应该说:“爸爸(妈妈)最爱你了,我做错什么了吗?”

在孩子说了伤人的话时,家长可不能说赌气话,否则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家长一定不要说:“我也讨厌死你了。我供你吃、供你穿,你竟敢说讨厌我,你太不像话了。”

孩子为自己的家境感到自卑

当孩子羡慕别的孩子的家境比自己家富裕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虽然我们家在物质上比不过别人家,但也有很多令人快乐的地方,你说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相互攀比的情况会经常发生,对此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家长不要说:“那你自己以后长大努力赚钱呗。”虽然家长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却在无意中给孩子灌输了“富有就等于快乐,赚钱才最重要”的错误价值观,让孩子误认为钱是万能的。

家长也不要说:“虽然我们家的条件是不怎么好,但也不是很差啊?”家长这样说,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意思被歪曲了。孩子很可能因此觉得自己无法和家长沟通,从此在心理上与家长疏远。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庭的经济实力出现了剧烈的分化。有的家庭的经济实力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而有些家庭相对发展得比较缓慢。加上家庭、社会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孩子之间相互攀比的心理越来越严重。

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会因为家庭不富裕,产生自卑、嫉妒、自私等不良品性,从而影响一生。

对于贫困家庭来言,家长必须把快乐、健康、幸福与和谐作为家庭富有的首要标准,而不能只用金钱来衡量家庭是否富有。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我们生活在这样快乐和谐的家庭里,有你这样一个好孩子,只要我们不断进取,就会幸福。”

而在富裕家庭,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说:“我们的一切都是你的。”这样会让孩子认为,家长供他吃、供他穿是应该的,给他富有的生活也是应该的,他学习是为家长学的。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会导致孩子将来无法正确使用财富,也没有办法进入自我学习的状态。

在生活中,孩子会经常随口说出或做出一些令家长很吃惊、失望、恼怒的话语或行为。如果家长能够善于抓住机会,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很可能得到令人惊喜的结果。

所有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都是一次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进步的良机,只要家长善于把握、懂得珍惜,相信未来一定是属于所有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