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爱你的孩子吗
各位家长,你爱你的孩子吗?你会爱你的孩子吗?你爱孩子的方式对吗?有的家长说:“爱还需要学习吗?”其实爱是需要学习的。家长原本对孩子的爱的方式都是对的,但是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逐渐对爱产生了很多误解。
有的家长说:“我的父母就是这么教育我的,为什么我用父母教育我的方式教育孩子就不行了,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这又回到了我在序篇提到的问题,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家长的境界也要有相应的变化。
过去,生活不富裕的时候,老王家的孩子裤子打补丁,老李家的孩子衣服也打补丁;老张家吃不饱,老赵家也吃不饱。物质不那么丰富,孩子又多,没办法对每个孩子都认真教育,家长甚至有时会动手打孩子,在爱的背后也给孩子造成了很多伤害。现在国民整体素质提升,家长都认识到了打孩子不对,现在如果再照搬几十年前的教育方式,那就是大大的不妥了。
我建议家长们自己反思一下,有没有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有没有在孩子已经感到非常惊恐的情况下,还继续“战斗”?有没有在孩子害怕到极致的时候,依然吵得忘乎所以?你们的不停争斗,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你们再说自己很爱孩子,孩子其实已经感受不到了。
有的家长看到这里,会担心说:“这种事我干过,怎么办?”知道总比不知道强,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所以也不用太担心,你现在明白了也不晚。家长给孩子留下的每一颗种子都会影响他的未来,所以教育孩子千万要注意方式、方法。
爱是精神而非物质
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求婚。他问女孩:“你可以嫁给我吗?我们家有两台拖拉机、三头老母牛、一个大院子。如果你嫁给我,这些东西都给你。可以吗?”
女孩说:“不可以,因为我不了解你。”
男孩接着说:“我不是告诉你了吗?我们家有两台拖拉机、三头老母牛、一个大院子。如果你能嫁给我,这些都给你。”
“我没跟你相处过,不知道我们合不合适。”
“我再跟你说一遍,我们家有两台拖拉机、三头老母牛、一个大院子。如果你能嫁给我,这些都给你。”
“我不知道你爱不爱我。”
“我不爱你,能把我们家的两台拖拉机、三头老母牛、一个大院子都给你吗?我当然爱你!”
“可这是物质,不是爱。我需要的是爱。”
看完这个故事,家长也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我经常听到家长说:“我爱孩子,我给他吃,给他穿,给他找最好的学校。”但家长给孩子的是物质,还是精神?只给物质,这是不是爱?故事中女孩不嫁给男孩的原因就是男孩给的都是物质。那她如果嫁给那个男孩,是嫁给了人,还是嫁给了拖拉机?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辛苦的付出、花了的钱错误地归纳成爱。很多夫妻之间发生矛盾,也是天天在争论“我干得多了,你干得少了;我挣得多了,你挣得少了”,基于此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都是只看到了物质,忽略了爱的表现。
由于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及其他因素影响,现在有一些孩子过于追捧物质,而忽略了精神,价值观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甚至有人的婚姻观是“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上笑”,这种婚姻观就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而忽略了精神,忽略了爱,或者说是把物质误以为是爱了。
时代变化,全新的观念也在不停地影响着我们。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条件的改善,开始有人把物质财富当成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每到各种节日,就见到很多人晒礼物,甚至有人刻意炫富,精神层面的东西反倒越来越淡化,以至于孩子从小生活在被物质包围的环境中。
我要告诉大家:不要给孩子带来这种过于重视物质的影响,爱是精神的,不是物质的。不要把给予孩子更多东西当成爱,这是你在跟孩子做交易,并不是真正的给予。
爱是给梦想而非控制
现在有一些孩子根本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我问他们为什么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大多数是为了考大学。那么考大学又是为了什么?他们回答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又是为了什么?他们回答是为了能多挣钱。多挣钱是为什么?他们回答是为了好好生活。所有回答里完全没有体现出利于他人的心。这样的人的爱,是在学习的路上不停追求更多的物质。
考大学并不是人的梦想,它只是实现梦想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驿站。
我小时候,虽然教育水平很落后,但是大部分人都拥有梦想。老师问全班同学:“你的梦想是什么?”有要当科学家的,有要当发明家的,有要当画家的。现在物质条件变好了,有些孩子却没有梦想了。孩子失去了梦想,这是很可怕的。
我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孩子找到梦想。帮孩子树立梦想,这才是真的爱孩子的表现。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继续学习的动力,有了奋斗的目标。即便家长现在给不了孩子丰厚的物质也没关系,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失去了梦想呢?这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
好多孩子回到家,感觉自己是被控制了的。爱是什么?爱是支持他,帮助他,实现他的梦想。贪是什么?贪是支持他,帮助他,实现我的梦想。问题常常出在一些父母付出的不是爱,而是贪。他们把自己想要完成或者没有实现的梦想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帮他们实现。
十几年前,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电视台的节目录制。访谈的对象是一对母子,孩子读高二。母亲原来有很好的工作,后来把工作辞掉了,专门陪着孩子读书。母亲发现,孩子跟她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陌生了。孩子在自己房间的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内容是“学习中,请勿打扰”。母亲有一次没有敲门就进了孩子的房间,孩子指着母亲说:“你给我滚出去。”这让母亲受不了。
这位母亲跟我说:“我属于很优秀的高知群体,但是我为了孩子的未来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每天陪伴着孩子。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一心一意照顾他。早上起来给他把饭做好,把牙膏挤好。等他要起来的时候把洗脸水放好,温度调到最佳。”
这个孩子原本非常优秀,后来跟母亲的交流越来越少。孩子上学之后,母亲感觉自己特别空虚,只能不停地干活来缓解。在孩子放学回来之前,她要到菜市场买菜,给孩子煲汤,等孩子回家吃饭。每天翘首企盼孩子回来。
如果孩子正常是12:15回来,某天到12:17没到家,她心里都会七上八下的。慢慢地,她变得越来越焦虑,睡眠状况越来越差。她变得特别敏感,孩子也感觉特别无助。她说到这里哭了,说:“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把一切都给了孩子,孩子却变成这个样子。我简直是养了个白眼狼。”
她的孩子就在屏风另一边,我把他母亲的陈述用确认的方式跟他聊了一遍,我问他是这样吗?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说:“老师,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觉得我是爱妈妈的。但是我把所有的情绪都释放给她了。我每次不快乐、痛苦的时候,就容易跟她发火。”
我问:“你学习好吗?”
他说:“我是我们班的班长。我在班里是非常活跃的,是能够主动帮助老师承担责任的人,是引领整个班级走向正能量的人。每次学校有各种活动,我们班都能拿到很好的名次,我的学习成绩也不差。不知道为什么,一到学校里我就有力量,一回到家里,就一点力量都没有了。在家里就感觉特别难受、特别灰暗。”
孩子说完,我们把屏风撤掉。
我问这位母亲:“那你为什么不去上班?”
她说:“因为我不放心孩子。”
其实,这种不放心完全是多余的。家长因为对孩子不放心,反而制造出了很多问题。
爱是全面发展而非只专注学习成绩
现在有很多孩子在家里基本没做过家务,他们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了。其实学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习”。
学和习是不一样的概念,学比习重要,习比学有效。学了不去习,还不如不学。家长也是这样的,有些事情家长以为自己知道了,其实并不一定能做到,也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知道”与“得到”中间必须有个链接,就是“做到”。
前文提到的那对母子,母亲做过一件事让孩子特别抵触。孩子在高二时是班长。一次,学校发起了“给妈妈做顿饭”活动,孩子做饭时点着了火,不知道油、盐在哪里,就问妈妈。
妈妈问:“你要干什么?”
他说:“今天我们学校有个活动,要给家里做顿饭。”
结果,母亲一边找油找盐一边哭。
孩子感到特别纳闷,就问:“妈妈,我给你做顿饭,不管好不好吃,你凑合着吃就行,你哭啥?”
母亲说:“妈妈放弃了工作,天天陪着你,就是希望你将来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结果你到学校里学习之后,跑回来天天围着锅台转,将来怎么成为男子汉?做饭是女人的事,根本不是男人的事。”
孩子完全不认同母亲的说法,于是所有的愤怒在那一刻集中爆发了。
孩子在性格形成期如果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以后再让他爱劳动就难了。孩子明明是可以劳动的,也有劳动的能力,只是他们劳动的机会太少了。
家长们想想,你的孩子早上起床后会把被子叠了再去上学吗?7岁以上的孩子,内衣、**、袜子是自己洗的吗?
可悲的是,很多家长都是打着为了孩子学习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总在说孩子太累了,孩子太忙了,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了。但孩子真的挤不出一点点时间锻炼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吗?
世界上的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责任者和受害者。责任者的典型特征是凡事都会想“这是我的责任”,受害者的典型特征是凡事都会想“这是你的责任”。
爱是精神的,不是物质的。不是家长给了孩子些什么东西,就代表真的爱孩子;家长让孩子拥有各种能力,才是真的爱孩子。如果家长不能把爱升华到精神层面,孩子也只会是“不负责任者”。
培养孩子根基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成为个人乃至家族、社会的责任者,而不是受害者,更不是毫无羞耻心地让别人为其提供一切的人。
很多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认为别人给自己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确实也有一些家长说过:“孩子,爸爸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什么都不用管,只需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
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给他吃给他穿是应该的,他有了这些,再为家长好好学习。于是学习的主动性就不在孩子这里了,孩子不觉得是在为自己学习,而是觉得自己在为家长学习。
有一天孩子发现自己做不到为家长学习的时候,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就出现问题了。有一些孩子天天在寻找家长哪里做得不好,不去找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遇到事情,先认为“这是我的责任”的人,学会了承担,学会了付出,学会了自信,学会了改变;而遇到事情就认为“这是你的责任”的人,会认为一切问题都在外界。他要改变的是学校、老师、社会、环境,但是他现在年纪还小,又什么都改变不了,就会感到有些挫败。
如果你的孩子回到家经常说老师不好、学校不好、社会不好……其实他已经“病”得很严重了,他现在是凡事都在向外在求原因,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而不调整自己,向内在看了。
如果你的孩子愿意帮助别人,愿意成为责任者,这个基础就是好的。现在很多孩子以学习遮百丑,其他什么都不管。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以后,家长才会发现他所追逐的其实都是不能让灵魂变得更高贵的东西。
有太多孩子的事情是家长代替他做。孩子慢慢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有的孩子手机丢了很着急,说是家长送的,自己很珍惜;也有的孩子对家长给的东西满不在乎,觉得丢了就丢了,自己家里并不差这点钱。后者几乎不会对任何人心怀感恩,他们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家长的爱护,不会想到任何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让孩子变成责任者显得更加重要,为此,甚至可以让孩子经历一些磨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