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帷幕。各国迈开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脚步,投资办医院的机构越来越多,医疗行业的竞争态势日益显现。口碑好的医院往往患者络绎不绝,能获得官方和公众的认可以及更多的收益;口碑弱的医院则门庭冷落,投资回报和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医院管理者们开始意识到:医院品牌声誉关系到医院的生死存亡,理应成为医院日常管理的重要考量。
与此同时,在经济和科技的双重刺激之下,公众媒体风起云涌。各大媒体为了增加营收,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纷纷将关注的视野投向公众关心的民生领域。医院的管理者也发现,与媒体合作不仅能维护自身形象,也能吸引患者和人才,由此开始主动和媒体进行品牌合作。
品牌吸引力决定着品牌影响力,体现着医院的综合实力。1846年10月,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威廉·莫顿在媒体的见证下,公开展示了乙醚吸入麻醉手术,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一举成名,奠定了在现代麻醉医学上的百年地位。1897年,苏州博习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率先将X光诊断技术和设备引入中国,特邀当时知名的上海《点石斋画报》进行宣传报道,使医院从医疗机构林立的长三角地区脱颖而出,声誉日隆。杭州的广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在1914年10月创办了《广济医报》(后更名为《广济医刊》),将健康知识和品牌形象传播到全国。
20世纪中后期,除了书报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不断出现,医院与公众之间的沟通途径更为多样、直接。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扩展现实(XR)、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层出不穷,融媒体(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各种类型的媒体进行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成为医院品牌传播的新渠道和平台,内容和交互性更加丰富多姿。2016年4月,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在全球首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直肠癌手术进行了直播。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联合开展全球首例5G远程手术,获得海内外好评,让医院品牌散发出无穷的魅力。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全球医疗机构进入应急状态,服务能力受到巨大考验,促发互联网医疗进程提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场景化、社会化、交互化的品牌竞争成为医院在信息红海中取胜的法宝,让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意识到打造医院品牌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品牌公信力左右着医院的发展潜力。1953年,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发布了医院评审标准,要求医院在管理架构、服务流程、医疗质量、后勤保障等诸方面持续发力,打造优质品牌。这一理念标准得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以及欧洲诸国的认可,在不少国家得以推行,成为衡量医院品牌实力的重要标准。198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关于实施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和《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在国内推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引导医院强化自身品牌建设。201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医院评审中引入第三方评价指标,要求医院转变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促进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精细化,推动医院品牌升级。2019年7月,中国医院协会发布《公立医院章程范本》,对医院品牌文化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院品牌战略成为国家卫生战略。
为了增进公众对医院品牌的认知和了解,20世纪后期开始,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高校、媒体纷纷启动了对医院品牌实力的评价研究。《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最佳医院”排行榜和我国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年度排行榜”成为体现医院综合实力和医疗行业竞争力的风向标。随着医疗行业的逐步开放和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的成熟,社会机构、媒体等开始介入医院品牌评价体系,第三方满意度评价、行业协会推选和专业媒体的“品牌影响力系数”逐渐成为民众看病就医的重要参考和评价医院实力的标准。
回首数百年来的医院品牌建设历程,医院品牌从模糊到清晰,逐渐走出了团团迷雾,成为政府重视、社会期盼、行业认同的广泛共识。
风帆正劲,踏浪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