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幸福,首要的就是身体无疾病,最重要的是思想没烦恼。有的学者提出,“心胜则兴,心败则衰”。心灵很大程度决定着人们对人生的感受、直面世界的态度和对自己命运的把握。人生的痛苦和快乐都源自内心。面对生活的进退得失,如果心灵戴着枷锁负重前行,就会牢骚满腹、患得患失。唯有解开“抱怨、攀比、计较”的枷锁,才能收获快乐和幸福。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荀子》云:“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天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只会让人情绪低落、身心俱疲。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坎坷,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岔口,必然会遇到各种成长的烦恼、矛盾的碰撞、利益的冲突,如果整日生活在抱怨之中,横挑鼻子竖挑眼,不仅心浮气躁、伤害身心,而且破坏团结、影响事业。心不安则事无成,心沉气定才能深谋远虑。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把视野放远、把心态放平,豁达从容不抱怨,还要不畏其难、不厌其烦,在自我磨炼和修养中摆脱急躁,撇去浮躁,克服焦躁。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爱攀比,是人的天性。不同的比较能反映出不同的修养。比作为、比担当、比贡献是共产党人追求的精神境界,能让人看到差距、找到不足;而比职务高低、比名利多少、比物质享受,则会让人为名所累、为利所缚、为欲所惑。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官本平常人,应有平常心。对于每一名领导干部而言,都应当摆正位置、端正心态,认清自己能够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找准比较的坐标系,比忠诚,做到心中有党;比敬业,做到心中有责;比奉献,做到心中有民;比廉洁,做到心中有戒,通过正确的比,比出刚正之气,卸载名利之累,化解得失之忧。
心底无私天地宽,人若忘我品自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党章明确:“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共产党人的“忘我”不仅仅是体现为心中无私,更是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中不计苦乐、任劳任怨。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做到履行职责为公,行使权力为民,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以“忘我”之境践“为民”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