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比较复杂。家长经常与老师进行沟通,定期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会更有利于双方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且,这本身就表明家长对孩子是在乎的、负责任的一种教育心态。
【引子】
某中学的一份调查表明,经常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的家长占23%、被动沟通的家长占5%、感觉孩子不对劲再与老师沟通的占44%、基本或完全不与老师沟通的占28%。总的结论是,家长与老师沟通的频率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家长为什么不与老师沟通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工作忙;学校电话难打;怕影响老师的工作和休息;家长与老师的教育理念不一样,无话可说;孩子的表现不好不坏,不知道和老师说什么等。
这些观点虽然都是现实的,可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是唯一的。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在校表现。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孩子是为家长读书的”味道,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事实就是这样。归根到底,读书是一件苦差使,不花功夫不行。如果家长根本不与老师沟通,甚至还整天非议学校和老师,这会让孩子感到灰心。
有鉴于此,家长必须每天都要与孩子谈到学校的事,经常和老师沟通。老师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家长管教孩子的“总代理”。
与老师沟通,家长很容易了解到老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方法。要知道,哪怕是名气最大的学校,其对孩子的影响都没有具体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择校不如择师”;反过来,哪怕是最差的学校,也总有一部分教学水平很高的老师。
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方式,通常有“家校交流卡”、“学生情况联系簿”、“家校通”、作业本上留言,电话、书信、直接去学校等。其中以直接去学校最好。
【家长应该做到的】
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双方的沟通和合作具有广泛基础。因此,家长不用害怕,更不应该害羞。
由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很容易学坏,一部分孩子会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只要家长不知道,就可以为所欲为。所以,家长不应高估孩子的自觉性。经常与老师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这部分孩子形成震慑作用,有助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要主动与老师沟通
有的家长担心,主动与老师联系会不会打扰老师的正常工作?老师会不会因为工作忙不欢迎家长来校反映情况?与此同时,部分老师也有这样的担心,主动与家长联系,会不会影响家长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家长会不会不欢迎?其实,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如果双方这样担心来担心去,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就会胎死腹中。
可以说,除了个别老师以外,绝大多数老师都是非常欢迎家长来校主动沟通的。现在的老师确实很忙,可是他们忙什么呢?忙来忙去不就是为了教书育人、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吗?现在家长主动来校联系了,目的也是为了这个,这对老师的教育工作是一个促进,老师又有什么理由不欢迎呢?
现在的中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整天要面对几十位孩子,不要说家访,就是要找一位家长通几分钟电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家长面对面交流,老师不但能了解到平时所不掌握的许多信息,有助于改变原来的心理定势,而且更可以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由点到面,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更便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调查表明,57%的老师认为,家长主动与老师沟通,比老师主动与家长沟通更好一些。因为一般来说,后者通常意味着孩子在学校里出了问题,这时候的沟通双方都会比较尴尬:家长会觉得脸上无光,老师也会觉得左右为难。
家长主动与老师沟通,就不会有这种尴尬。而且,这时候家长还可以一下子找几位老师了解情况,有利于全面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
家长是不是主动与老师沟通,实际上表明了家长的一种教育心态:自己对孩子是不是在乎、负责任。否则,谁愿意牺牲休息时间或放下手头的重要工作,老远跑来学校反映和了解情况呢?
要经常与老师沟通
这就是说,家长不能等到孩子某方面出问题了、或者问题成堆了再和老师沟通,而应当在平时就与老师保持“热线联系”。
出了问题再和老师沟通,不是不可以,但终究是一种亡羊补牢。众所周知,亡羊补牢虽然有效,但往往不是失去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就是积重难返、事倍功半。
相反,如果家长经常与老师沟通,对孩子取得的微小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孩子出现的微小缺点防微杜渐,每次沟通的时间就可以大大缩短,也更能突出主题,切中要害。
当然,这里的“经常”要掌握好分寸。沟通的频率太密,以至于三天两头往学校跑,那就真的会影响老师的工作啦,你想让老师不讨厌也不可能。不但双方觉得累,甚至还会冷场,因为不可能每天都有话可说。间隔时间太久了,又会失去沟通的应有作用。
一般认为,所谓“经常”,以一学期2次最多不超过3次为好。
第一次通常安排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这时无论学校还是学生,状态都已经调整到位,家长与老师沟通,主要是一起制定本学期的学习辅导计划。
第二次可以安排在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左右。这时家长与老师沟通的任务,主要是针对孩子过去的学习状况,制订复习计划。
当然,除此以外家长平时也可以经常到学校走一走、看一看,可以与老师聊一聊,也可以不和老师接触,仅仅感受一下校园气氛。
掌握与老师沟通的两条原则
适时
这是指为了取得沟通的最佳效果,家长最好要事先与老师取得联系,看什么时候去学校比较方便。
现在的中学老师普遍配有无线市话“小灵通”,家长要与老师联系很方便。但电话里不适于长时间沟通,最好还是在电话里与老师敲定见面时间,凑老师什么时候有空再去学校面谈为好。
当然,家长也可以在事先没有约定的情况下,直接去学校。但如果碰到老师即将上课,对方就会心不在焉。没有时间保证,这时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沟通效果了。
适度
这是指在和老师沟通时,预先要拟定交谈的重点内容,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列出谈话提纲:自己究竟想要了解什么?想提出什么观点?有什么具体建议?希望老师提供什么帮助?免得到时候东拉西扯,白白浪费一次沟通的好机会。
通常地,家长与老师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孩子的生理变化与体质状况、心理发展与情绪波动、思想动态与社交情况、学习兴趣与考试情况、爱好特长与课余活动等方面。
双方交谈时,不要只顾自己滔滔不绝,也要注意倾听老师的观点和意见。在向老师反映情况时,应当力求全面、准确、交待背景,并且要有自己的简单分析,以便于老师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否则很可能会让老师产生误解。
在具体沟通内容方面,老师一般更喜欢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方法,而不是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和排名。
与老师沟通时要善于消除误会
在和老师沟通时,如果发现老师误解了孩子,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失当,特别是有些老师喜欢当着他人的面数落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这时家长会颇感为难:默认老师的观点和处理吧,就委屈了孩子;如果指出老师的错误和不当吧,又怕得罪老师。
这时候的正确做法是:
首先,家长应当重视并重新审视老师指出的问题和缺点,而不是急于为孩子评功摆好。
如果老师喜欢“株连九族”,把你也当学生训斥一顿,家长一般应当采取“忍”的态度。因为毕竟孩子还要在老师手下学习,关系闹僵了双方都不好。
二是换位思考。老师也是人,当然会有人所具有的一切通病。
三是向其他老师或同学了解情况,相互印证,努力了解到孩子真实、全面的一面。
四是当觉得老师的做法过分时,应当摆事实、讲道理,在不当着第三者的面、给足老师面子的前提下,委婉表明家长的态度。
实践证明,这时候最好的方法是事后写信给老师笔谈,在时间上有个缓冲,以免双方产生直接冲突。
如果老师对孩子进行打击报复,家长也不要客气。一方面可以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另一方面想方设法让孩子换个学习环境。
掌握对孩子传达负面信息的技巧
家长与老师沟通后,必然会对孩子谈起。特别是老师主动要家长去学校沟通(问罪?)时,孩子的心里更是战战兢兢。在家长到家以前,孩子的心里可能早就设想好了各种各样的可怕情形。
这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要直截了当把沟通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孩子,而应当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积极的表情、语态传达给孩子。尤其是对孩子不利的负面信息,要善于进行“艺术加工”。
总的原则是:要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是有信心的,让他对自己也感到有信心;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千万不能给孩子以一种“老师向家长告状”或“家长向老师告状”的印象。
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跳,一句话说得人笑。”现在的中学生很敏感,有的话家长点到就行了,不必说得过于透彻。否则,很容易挑拨师生关系,在孩子眼里对老师留下不好印象、在老师眼里对孩子留下不好印象,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例如,如果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时不认真听讲、经常走神,家长就不能直截了当地说:“你以为我不知道哇?老师都告诉我啦,说你最近上课不认真听,经常开小差!”而可以改为:“老师对你是很关心的。说你平时总是认真听讲的,可不知为什么最近却总走神。看到你这样,老师着急得不得了呢。告诉妈妈,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同样是一个“走神”,换种说法就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这时候的孩子必然会从内心感谢家长和老师的关怀,心里热乎乎的。
不轻易在孩子面前评价老师
中学生特别喜欢以个人喜好来评价老师,小学阶段的“向师”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择师”现象。
众所周知,任何人的个人喜好都包含着个人情绪和非理性因素在内,更何况中学生正处在独立意识的发展时期呢?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要怀疑和批判,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对老师评价的片面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有鉴于此,家长在家中要特别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对老师妄加评论。既不要仅凭孩子的一面之辞发表议论,也不要完全认可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对于前者,有不少孩子喜欢报喜不报忧,家长休想从他们身上了解到真实情况;对于后者,许多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也是面目全非的。
总之一句话,家长要知道,哪怕是自己无意间对老师的一句评语,都可能大大降低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从而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经验谈】
1.家长与老师沟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事,家长就应当去做,不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老师说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更不是一听到老师表扬回家就得意忘形,一听到老师批评回家就训孩子一顿。
2.家长无论当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每当学校召开家长会,还是要准时出席的。因为这是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状态、学校教育进展、老师教育质量等情况的最佳途径,并且要认真做好会议记录。
3.目前各校纷纷开设了“家校通”、“校信通”、“家校互动”等信息系统。它的本意是通过移动短信技术,搭建一个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可是从实践中看,它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所以,家长并不能指望着它代替与老师进行直接沟通。
4.在填报中考、高考志愿时,除了了解招生政策、不过分相信预测的各批次分数线以外,家长尤其有必要与老师进行沟通。因为老师最熟悉政策,又最了解孩子,还具有校际交流的优势,多听听他们的意见有利无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