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几年来中小学生因为不堪升学压力而铤而走险的事情时有发生。广东省某中学就曾经发生过一起学生用刀片割伤手臂的自残事件。不堪学习重负的学生竟用这种方式寻求解脱,不能不引起社会深思。
花季少年不堪升学重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悲剧?关键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作为一所基层学校,恐怕没有什么比提高升学率更能增加吸引力和提高知名度的捷径了。升学率高,学校不但可以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老师可以因此获得奖励,普通学校甚至可以因此升格或转制办学,可以像其他重点学校一样收取高额择校费。
有哪所学校、哪个老师能抵制如此**呢?
作为一名普通学生,考上大学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老师、家长都告诫他,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很困难,如果考不上大学,可能连工人也当不成!小小年纪已经负载了太多的忧虑,又可以对谁说呢?
当然,导致学生自残甚至自杀的原因,除了沉重的学习压力以外,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不堪择校重负,高三女生两度自杀
学生的学习压力是伴随着高考的临近而逐步升级的,高考前夕达到最高峰,小学升初中时会有一次“预演”。
2002年6月16日凌晨4时,山东省青岛市一位19岁的高三女生王红(化名),因为情绪失落,吞食了120片安定药片。6月17日下午2时,她醒来后发现自己并没有死,又用刀片在左手腕上割了4刀,被家人发现后送到医院。
据悉,王红原来家在新疆,姊妹4个她是老大。母亲已经下岗6年,父亲工资很低,家中十分困难。母亲为了她们有一个好前程,独自带着4个孩子来到青岛,每年的择校借读费就要上万元。
由于入不敷出,懂事的王红尽管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但还是主动要求辍学在家,省下学费补贴家用。
王红的理想是考上北京大学。2002年3月,本来她准备回新疆准备高考的,由于家中拿不出上大学的学费,最后她只好放弃高考机会。这天,她在新疆的同学来信告诉她高考情况,她触景生情、非常难过,便想用自杀来减轻全家经济负担,从而做下了这件傻事。
风雨不动安如山,只为孩子报个名
学生思想负担重,家长的负担更重。
小学入学取消择校生、初中招生保留特长生的政策一出台,敏感的家长们就纷纷感到,特长生是今后孩子进入名牌初中的一条捷径。因此,千方百计要孩子学一门特长,成了家长下达的“死命令”。
2001年7月1日晚上8时,广州城大雨滂沱,可是广州市东山区少年宫门前的一条“长龙”却仍然“呜呼!风雨不动安如山”。太多的家长顶风冒雨、通宵达旦排队,就是为了第二天能给孩子报上一个兴趣班的名。其中不少家长来自边远的黄浦区和白云区。
同样的一幕,当天凌晨在广州市少年宫门前也“克隆”了一番。
这种通宵排队报名的情况往年也有发生,不过一年胜过一年。为什么?主要是由于东山区少年宫当年兴趣班名额缩减到了1000人。
一方面兴趣班招生名额紧张,一方面“初中招生保留特长生”。两者一比较,这特长生名额就变得尤其珍贵了。家长们提前一天冒雨排队,也就变得见怪不怪了。
兴趣班不为兴趣、只为择校
这样的指导思想,必然导致孩子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长训练,而取而代之以与升学目的相挂钩。
以广州市少年宫为例,在开设的40多个专业、400多个培训班中,报名人数爆满的正是美术、器乐、舞蹈、作文、体育等几类对升学有直接帮助的培训班。其它即使能真正反映某些孩子兴趣特长的专业,也得不到应有地位。
虽然少年宫的老师们一再呼吁,家长应当对孩子的兴趣特长培训多些宽容、少些功利,可是在一片择校热中,这样的呼声变得微乎其微。
没有办法,当保留特长生成为择校的“罪魁祸首”后,有关部门不得不宣布这是一种过渡性政策,以后将逐步淡化直至最后完全取消,希望以此来消退愈演愈烈的择校热。
素质教育并非单纯学技能
很多家长以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多学几种技能。在此错误思想指导下,一味鼓励和督促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却根本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样的“兴趣”。
其实,目前的所谓素质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技术教育或技能教育。
因为人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的掌握,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知识只是一种信息,它通常不具备创造性;而文化素质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它能够产生增值、产生飞跃。
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素质方面就应当侧重于创造力的培养。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与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有关。只有成才的标准多元化了,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6岁娃为择校挤破额头
小学升初中的择校压力必然前移到小学入学、甚至幼儿园里。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宁肯出高价也要让孩子尽可能接受最好的小学教育。为此,6岁的娃娃也被迫跨学区择校、参与到这个行列中来,为考试连连赶场、为考试挤破了头。
2001年5月28日,在西安市一所著名小学的操场上,聚集了上千名孩子以及他们身后的上千名家长,有的孩子甚至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全家赶来陪考,场面非常壮观。
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毕竟年龄还小,难以理解竞争的真正含义以及家长们此刻的心情。要知道,在这上千名考生中最后的录取结果是70名,不知比考大学要难多少!
家长们当然知道孩子无法理解这种竞争的残酷,只是一味地告诫孩子要“认真答题”、“好好发挥”。
除此以外,他们别无办法。他们的任务是掏钱,而不是代替孩子考试。考试一结束,家长们就纷纷涌向教学楼,场面一时难以控制,有的孩子因此吓得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到处找妈妈。
与这所小学择校入学考试的“震撼”场面相比,另外一些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有的甚至连每年的招生计划都无法完成。
所以,这些学校纷纷派人前来发放招生简章和各种兴趣班宣传广告,此时此刻企图也来分“一杯羹”。
更多的压力是家长的
本来是无忧无虑的花季童年,却要在现实逼迫下被动承担起如此压力,许多家长在一旁不禁辛酸落泪。有的甚至一边感叹“这对娃是一种摧残”,一边拉着孩子往回走。他们不忍心孩子如此这般不堪重负。
很多家长说,“我们小时候哪里有这种压力?整天只知道玩,上学时连名字也不会写,还不是一样的成长、考上大学、走向社会?!”说归说,眼看并没有拉着孩子要离开的意思。
因为他们知道,时代不同了,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生存压力已经过早前移到了孩子身上。而小学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不得不狠心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强化各种知识学习,在择校时煞费苦心。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参加考试的上千名孩子个个聪明可爱、天真烂漫,硬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其中脱颖而出,不要说孩子诚惶诚恐,就是家长也实在没有把握。
由此可见,入学考试的压力更多是留给家长的。他们不但要忍受孩子在落榜后的失败滋味,即使中榜也要交纳一笔不菲的费用。不过,真到了交钱的时候,家长们都是眉开眼笑的。因为这时候他们感到自己是“胜利者”。
有的家长在考场外面“自我安慰”道:“孩子太小,不给他增加负担,考不上就算了。普通学校也能培养出尖子,这不是绝对的事。”
另外一些家长则“老实交待”:“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考不上,至于几万元的借读费我早准备好了!如果谁能把我的孩子弄进这所小学,我愿意给他钱。”
两种态度看似截然不同,其实都是家长的自我放松,因为他们的压力太大了。要知道,如果真的不想孩子考上,又何必放下手中的一切到这里来呢?
为择校,“冒牌”家长暗访听课
在西安市东郊一所重点中学,袁先生拿着3万元的交费单抱怨说:“现在都喊给学生减负,可咱家长的负担谁管呢?上个初中就交这么多钱,幸亏就这一个娃。”
话虽这么说,可是家长还是愿意为了孩子的择校东奔西走,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不这样就对不起孩子。”
2002年12月中旬,武汉市第49初中实行家长开放周,在此期间,家长可以随时到校推门听课。
本来这是一个开放办学的好举措,然而事后通过向家长收取的意见反馈表发现,其中有20位家长是“冒牌货”——他们的孩子还在上小学——这些家长是为了给孩子择校、择师而提前来校暗访的。
对此,该校副校长张亚利说,为了孩子择校,这些家长真是费尽心机。
令人佩服的是,这些“冒牌”家长听课非常认真,有的甚至连续4天来校听课。一名家长说,孩子明年上初一,择校择师马虎不得,家长开放日正是考察学校的好机会。
据了解,武汉市第49初中每年都要招收部分择校生,当然,择校得交纳一笔择校费。不少家长前来听课的目的,就是想知道孩子来此上学是否“物有所值”。
幼儿园无奈成了小学预科班
如此激烈的小学升初中择校竞争,使得各地幼儿园也早就开始了对大班孩子有针对性的“培养”,试图对他们考上名牌小学有所帮助,从而为树立自己的名牌幼儿园增光添彩。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支配下,太多的幼儿园实际上成了小学预科班。
有的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就给孩子加课,通过各种“高难度”考试来培养孩子的应试技巧。别看是小孩子做的题目,有时连家长也感到模棱两可、不好回答。
许多家长对这种教育方法非常反感,认为小孩应当以玩为主。但是幼儿园老师认为,他们要对孩子负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在考重点小学时胜人一筹。
这样一解释,许多家长又感到“有理”,因而自觉地配合起幼儿园在家中对孩子进行辅导了。
小学入学考试的试题,同样再次证明幼儿园成为预科班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入学试题不但要考拼音、汉字,要考混合运算、几何图形,甚至还要考逻辑、概括能力,这些分明是上小学以后才能学到的知识。
从小甘当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人人都痛恨应试教育,可是择校却过早让孩子们充当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在某重点小学择校考试现场,一位小女孩一出考场便恳求妈妈再给她报一所学校,因为她刚才有2道题没有来得及作答,她要通过考试攻克难关!
妈妈一听这话便落泪了。因为为了这次考试,楼下的小朋友一连几天叫她出去玩,都被懂事的她回绝了:“我要上学了,不能玩了”。
另一位小男孩考试出来后依偎在妈妈怀中一声不响,妈妈知道他可能没有考好,便安慰他。可是他仍然高兴不起来,似乎对不起妈妈,显示出一种超乎年龄的沉重!
要知道,他还是一个6岁的孩子呀!你总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应当具备承受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吧!
在一家幼儿园,记者向一位孩子了解情况,这位孩子特别自豪地说:“我考试比×××考得好。”记者故意逗他,“你跳绳没有他跳得好、干活也没有他干得好。”孩子想了一下说:“这不算,反正我考试比×××考得好!”
在这位孩子的心目中,似乎其他的“好”都不算,只有考试好才是真的“好”。
背熟百科全书还是失败者
南京外国语学校历来是江苏省民办学校中竞争最激烈的。上万名报考者,加上计划外招生指标,其录取率只有3%,是理所当然的小学升初中首选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招生入学命题规律,居然成了某些小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对此,南京外国语学校认为,他们这几年每年的考试卷都在变化,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人家掌握规律。
他们的策略之一,就是希望小学老师不要跟风,从而避免搞题海战术、加重小学生负担。面试的题型和方式都很新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基本功扎实就会游刃有余。否则即使背熟了百科全书,不会灵活运用也是失败者。
考试不可避免会成为指挥棒
南京一中一位副校长认为,家长既然有择校需求,考试就不可避免会成为指挥棒。如果考试能够充分发挥指挥棒的导向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就拿面试时的综合素质测试来说,从中就向小学生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自然》也好,《社会》也好,每门功课都很重要,小学教育不能偏科,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南京一中的面试题目看,小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还不够,许多来源于实际的题目答不好。
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要求学生根据1月份和2月份的节水量来测算6月份的节水量,得分率极低。不少小学生都是简单地用两个月的节水量相加除以2,却没有考虑到3个月份的天数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