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上哪所学校——自序(1 / 1)

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女儿),怎样尽到责任、让他(她)就读一所理想的中学?这是每个家有学子的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萦绕心头的一件大事。有的为此废寝忘食,甚至不惜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一句“望子成龙”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他们的全部理由和诠释。择校,也因此一跃成为当今极为普遍、极为敏感的一大社会现象。

在2003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说:“你看看我们教育部的人,哪个家长不在择校,他们的亲戚、朋友,不也在择校吗?”韦钰抱怨道:“我们自己都在这样做,怎么评判百姓的择校问题?”

请看这样真实的一幕。在某指定银行门口,几个刚刚为孩子交了3万元“培养费”的家长,一转身就当场失声痛哭。要知道,就在几个小时前的另一场合他们还在强颜欢笑:“学校要多少钱您提吧,五万八万我都认了!”

——择校,往往有钱还不够,还要有“面子”。“拎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情形可不少见哪!

作为孩子未来的“总设计师”,多少家长面前摆着如意算盘:“艺术幼儿园+实验小学+民办初中+示范高中+名牌大学=高薪白领”。子女教育也因此成为家庭最大的投资项目。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叹天下父母情!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制度,酿成了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超值期待,进而在独生子女身上蔚出愈演愈烈的择校热。

优质教育从来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也是古往今来教育家们的共同理想。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表达“人不分贵贱都有平等受教育权”主张,到西方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提出用法律落实教育权利,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不接受教育是万万不能的,甚至没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也会令人抱憾终生!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族的希望。往大里说,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富国强民的最有效工具;往小里说,接受教育是改变人生道路、提高生存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然而,孩子真的能沿着“总设计师”画的轨迹前行吗?!

望子成龙使择校现象愈演愈烈。社会各界对择校抨击颇多,却又无可奈何。择校,直接造成了校际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加重了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家长的经济压力,导致了一系列腐败现象的产生。即使是就近入学、电脑派位、特长内招,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遭人诟病的权学交易、钱学交易,更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择校是他们的一项正当权利。只要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有差距,择校现象就会长期存在。

对于政府来说,择校是他们发现校际差距、均衡教育资源的市场参考。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资源均衡化,而不是本末倒置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面对见仁见智并将身体力行的择校,家长更应考虑的是:究竟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还是不输在“终点线”上!

严行方

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