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普通人,为何让我做超人
■孩子来信
老师,您喜欢听音乐吗?我可是超级喜欢听音乐的。听音乐的时候,我的心是放松的,它可以让我暂时忘掉现实带给我的所有烦恼。
没有音乐听的时候我就自己哼唱,我最喜欢《三年二班》这首歌,我反复哼着:“这第一到底要多强,到底还要过多少关,可不可以不要这个奖……”
我现在读初二,是所谓的尖子生,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老师们都很喜欢我,同学们也特别羡慕我。按理说,我的爸爸妈妈也应该以我为骄傲,可他们似乎并不这么想。
我刚上初中的第一次考试,就考了全班第一,爸爸妈妈知道后特别开心。以后再考试的时候,妈妈就不问我班级的排名了,而是问我在年级排第几名,一个年级里500多人,考第5名的时候,妈妈要我加油,考第3名的时候,她让我再努努力,考第2名了,她还是不太满意,于是问我:“第一是谁,咱比他差什么?”
我不知道我比第一名差什么,也不想知道。我很想问妈妈,全校第一有什么用?假若我考了全校第一,妈妈恐怕还要让我成为区里的第一、市里的第一吧?
妈妈当初不是连大学也没念,可是现在的工作也挺好的;爸爸在学校里教书,难道他会要求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考第一吗?我的爸爸妈妈都只是普通的人,妈妈在单位不是第一,爸爸在学校也不是第一,可是为什么他们非要让我成为“第一”呢?就算我可以一直进步,但是总会有人比我强,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啊!恐怕只有成为“超人”,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吧!
就算是超人也不会是全能啊,在别的人眼里,我已经算是学习很好了,可我的爸爸妈妈却并不满足,在他们眼里,我不但要学习好,还要有特长,免得别人说我是书呆子,只知道学习。于是,我还要在周末去学画画。画画是需要心静的,我觉得非常不适合我,我根本不能静下心去画什么作品。可是没有办法,若是画不好,妈妈就会很难过,好像特别失望的样子,为了不让她对我那么失望,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情。
我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孩子,并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想要考出一个好成绩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别人玩的时候,我要预习功课,要背课文,要练画画;别人学习的时候我更要加倍地努力。上课老师总要叫我回答问题,下课同学有问题也经常来问我,回到家妈妈还要不断地给我施加压力……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学习成绩不是检验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
大多数家长都和信中的这位母亲一样,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将来才会成才,才能有出息。但他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每个人都具备多种能力,只是突出点不同,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只能证明他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比较强,但这只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并不能说明他们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策划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都很欠缺。
虽然书本知识很重要,分数也很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成才的路上,书本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途径,分数肯定也不是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成才的关键涉及知识与能力、个性与特长、书本知识和操作能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我们应该以多元的理念来指导家庭教育。看孩子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还应该看到他其他方面的智能。一个人成才与否不仅仅要靠优秀的成绩、不一定要靠升上重点中学,更不一定要靠考上大学。
天生我材必有用,成绩好的孩子可以成才,成绩差的孩子同样也可以成才!
我女儿依依的学习成绩总是变化不定,这主要是跳级和频繁换校造成的。孩子最初的学习成绩不错,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几名,后来跳级了成绩却回落到中等,再后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成绩又渐渐升上来,跃居到了前几名,而后再跳级也是如此。由于工作需要,我的居住地点不是非常固定,孩子就跟着我不时地转学,学习成绩也是回落再升起,再回落,再升起……
在这里,我把我的一篇博文分享给各位家长看,文章的标题是《女儿名次下降的积极意义》。
昨晚,女儿依依放学回来,沮丧地对我说:“爸爸,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悲痛的消息。”这孩子每天回来都有消息播报,而且总会带上修饰词,什么好消息、坏消息、快乐的、悲痛的……
我笑着问她:“孩子,怎么了?什么消息那么悲痛啊?说来让爸爸听听。”
“这次期末考试,我的成绩下降了,而且降了很多。”
我依然面带微笑地问她:“究竟降多少啊?”
“从年级第7降到了第16。”
“哦,这也不错嘛!”我安慰她道,“既然是考试,总得有个高低上下之分,也不能你一直升,别人一直降吧!成绩和名次有些变化很正常。”
“这个道理我也知道,可是我看到同学和老师的那种眼神,感觉很不舒服。”孩子有些无奈地说。
“这也很正常,人总是有些世俗的眼光嘛!爸爸不是一直和你说,考多少分排第几名都是次要的,只要你身体好、心情好,其他都无所谓。况且你现在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们要知足常乐呀!”
“可我怕老师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没考好。”
“那就实话实说嘛!”我走进厨房后说,“好了,孩子,我们开饭!”饭后我们又小叙了一会儿,一起看了会儿电视,然后孩子便回房间看书去了。
我们不妨辩证地看待孩子成绩的下降,到头来你会发现,这对孩子的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意义。表面看这是一个悲痛的消息,但由表及里,我们会发现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同“塞翁失马”一样。
以依依为例,她上高中一年半以来,大小考试一直是只升不降。从刚入学的第600多名(依依初中读了两年半,又玩了半年写了一部新书后才上的高中,当时学校没有分文、理科,年级共有1000多学生),到一年级第二学期文、理分科后的第100多名(文科生共400多人),再到年级47名、29名、22名,直至上次期中考试的第7名。
由于跻身前10,孩子被评为“学习标兵”,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看好依依,甚至认为她具备冲击第1名的实力,由此对她寄予厚望,孩子对此也是信心满满。但我心里清楚,由于孩子不断跳级,基础并不是太好,她的好成绩主要源于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双重作用力。她不是神童也不是天才,成绩回落反复是必然的。所以,我在激励孩子的同时,一再告诉她:“你在进步,别的孩子也在往前赶,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保持领先,我们既要和他人比也要和自己比,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
学习不是只看成绩,只要你掌握了知识并能应用,考的分数多点少点也没啥。还是那句话:孩子身心健康比啥都重要!
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我和依依结束了这次关于“名次下降”问题的交流,最后我们的对话是:
“爸爸,下次我一定还要考进‘前10’。”
“我感觉把目标定到‘前15’更妥些。”
“呵呵,好吧,但我要争取。”
“好啊。”
“耶!”
补遗:今日孩子放学回来,又高兴地说今天成绩单下来了,昨天的通报有误,她的名次应该是第13名,呵呵!
我始终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几分、十几分甚至几十分,对孩子的成才影响不大,关键是要孩子“学会、弄懂、能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孩子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千万别让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
我们不少家长只知道让孩子学习、考试,为了取得好成绩,一些孩子已经被训练成了考试“机器”,信中的这位家长,就是要把孩子打磨成学习的“机器”。
记得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她女儿经常要做什么练习册,还要月考、双月考、季考、期中考,每天还要做默写、做口算,写作业要写到凌晨,她还得亲自陪着,考不到双百分,女儿急得直哭。我的这位朋友早早就给女儿规划好了“十年计划”,她常说,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初中就竞争不过别人,然后就上不了好高中、考不上好大学,最后找工作都有困难……
按照这种想法,我都能感觉到孩子的沉重压力。家长这么年年月月地担忧,难道不累?这位朋友还经常跟我提到她自己读书时候的事情,看得出来,她也觉得孩子怪可怜的,可是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放松。谁敢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啊?
于是,抓学习成了家长的主要任务。全身心陪孩子学习,甚至放弃工作陪孩子到异地求学的家长越来越多。一味地逼迫孩子学习,因此而酿出悲剧,类似徐力弑母的事件屡屡发生……
我的一个亲戚家的孩子正读高二,是一个很用功的孩子,学习成绩很优秀,每次考试都排在前三名。家里人很为他骄傲,认定他能考上重点大学,他也把考重点大学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每次去他家,都会看到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埋头苦学。我很钦佩他的毅力,很想和他聊天,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有一次,可能实在是太累了,我见他摘下深度近视眼镜,疲惫地揉着太阳穴,闭上双眼长叹了一口气。我叫他休息一会儿,并和他闲聊起来。我问他,每天这样学习,快乐吗?他摇摇头:不快乐。那每天应付那么多考试,你愿意吗?他继续摇头,但摇头后他说了一句话:“为了考大学,再不快乐、再不愿意我也甘心去做,哪怕真的成了考试的机器,只要能提高成绩,我也愿意!”
我一时语塞。看着他重又走回到书桌前,重又深陷于题海中,我的心里竟然感到酸酸的。正处于花季年华,可他的背影却露出太多暮气。为了高考,他竟然愿意放弃快乐、放弃憧憬、放弃多彩的生活,甘愿成为一台学习机器,可见素日里他的心灵接受着怎样的“洗涤”。
考试至上、成绩至上,正是这样的理念造成了教育的急功近利性,不考虑孩子的个性发展,更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特长,既不符合教育的本质,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而且如此培养“考试机器”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宝贵的童年快乐。更严重的情况是,孩子们会因为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而产生厌学情绪,快乐指数直线下降,直至为了逃避考试而放弃学习。
有知足家长才有快乐的孩子
作为家长,要学会乐观地看待问题,应该懂得知足常乐,那样也会给孩子带来快乐。
信中的这位妈妈实在是过激了。孩子已经有不错的成绩了,干吗还要逼迫她呢?这样的结果是你累孩子苦,最后只能事与愿违。孩子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应该为孩子高兴,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告诉孩子不要骄傲,要继续虚心学习;而不是不顾孩子感受,一味地逼迫。
在此,我也替孩子问问这位贪心的妈妈:您在单位处处表现都第一吗?您在亲戚朋友中是最优秀的吗?从孩子来信的叙述中不难看出,您也是一位普通女性罢了,那么您又为什么强求孩子处处第一呢?换一句话说,您是普通人,干吗非要孩子做超人呢?
我们曾经都是孩子,现在回想一下,当年我们的父母这样要求我们了吗?如果也是这样要求的,试想一下我们的心理感受又是如何?
我也是家长,我也有孩子,我从未要求孩子非考第一不可。我对女儿依依的学习要求很简单:第一要学会基本知识,第二要在生活中得以应用。至于具体的分数和名次,我没有特别要求,只是告诉她不要扯班级的后腿、要保持中上等水平就可以了。其实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也希望孩子考满分得第一,但我从未当面要求过她考多少分、得第几名。结果呢?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的前几名。
由于跳级的缘故,女儿依依也曾经考过很差的成绩,甚至还排过全班倒数第一。那是孩子刚升入初中时的英语摸底考试,她只考了30多分,名副其实的全班倒数第一。我没有骂她,更没有打她,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她需要的是鼓励和肯定。
分析考砸的原因远比一味指责更重要。我告诉依依,她从烟台来到大连,课本版本不一样,知识衔接有漏洞,而且之前在家学习的一年,英语多少有点被忽视了。另外,《玩过小学》出版后,社会活动太多,占用了不少学习时间……这些都是客观原因,考得差并不是说她有多笨,或者英语基础很差。所以,要对自己有信心,以后知识衔接上了,我们再找一个英语家庭教师强化一下,增加英语的学习量,相信很快就会追上其他同学的。
孩子听了我的话,充满信心地点头:“嗯,我想我也不比他们差,我相信我会追上的!”随后的期中考试,孩子的英语成绩一下考了110分,期末考了133分。现在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很高,每天都投入极大的热情。作为家长,如果在孩子哭泣、灰心的时候,我没有鼓励她,而是训斥她,现在孩子会是怎样的一种学习状况呢?这就是鼓励的作用,一句简简单单的表扬,激发了一个人潜在的上进心和自信。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时常这样安慰我的孩子,目的就是要告诉她,人要知足常乐。我们做家长的,既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要横着比也要竖着比,要和他人比也要和自己比。
是个无底洞,贪婪会使人坠入深渊。人之所以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求的太多,心态放平和一些,就能知足常乐,孩子就会快乐,家庭就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