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大概在剧场和电视节目中都欣赏过有关记忆方面的表演。例如:
在舞台中间放一块大黑板,在黑板上写上从1至30的数字。此时,让表演者蒙上双眼,再让观众任意说出一种事物的名称、地名、人名或物名。比如观众说:“5——桔子,”助手就在5下面写上桔子。与此同时,表演者开始记忆数字下面的所有物品名称。
一切准备就绪,让观众任选数字提问,比如观众问:“5是什么?”表演者立即回答:“桔子。”表演者能准确无误地回答从l到30或到50数字下面的所有内容。即使将数字的顺序任意颠倒,也照样能回答得准确无误。
前面讲述的是世界闻名的记忆大师哈利·罗莱因先生,据说他能在招待会上把在座的500多人的姓名、脸型,一下子全都记住。他让大家用各种语言按顺序说出从1~20个多位数数字(20位以上),他当场就能全部记住,当人们任意提问第几个是什么数时,他能按指定语言流利地脱口而出。
进行这种表演的演员,往往被人们看成是天才,人们会羡慕地认为此人的语文、数学、法律等各科的学习一定不错。其实,罗莱因先生决不是什么天才、奇才。他只不过掌握了记忆的要领,训练有素而已。记忆方法是任何人都能完全掌握的。
掌握记忆方法决不是为了表演,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学习语文、记忆人名,自不必说,就是在讲演、致词等方面,记忆方法也同样能广泛应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一切记忆都始于形象
记忆方法的基本点,就是通过形象记忆事物。比如,记忆“电视机”,只记住电视机三个字是不行的,只有在脑子中浮现出电视机的形象,才能牢固记忆。
记忆英语单词也是如此,例如记“coin”,不能只记“硬币”,而应在大脑中描绘出百万英镑的形象。
形象联想,在大脑中就要像电影屏幕那样,一面看着文字,听着词语,一面在脑中的屏幕上描绘形象。应当不断地练习,养成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把所见所闻的事物形象,很容易地印进脑海并保存下来。
以下面的词为例,作一个形象联想的练习吧。
1.书 2.花
3.香烟
4.眼镜
5.汽车
6.女人围巾 7.表
8.圆珠笔 9.电车
10.领带
怎样描绘形象呢?
想象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把要记忆的词尽量换成具体的事物。从“香烟”二字说起,可以想到自己经常吸的是什么牌的香烟;“领带”,也可以想到自己平时最喜欢什么颜色的,如果是“女人围巾”,则考虑一下女人们围巾的最新样式——这就是窍门。只是简单地想象一般的物品,印象浅,而且记不牢,与此相反,如果想象自己身边的一些印象较深的物品,则很容易记住。
另一个窍门,就是用夸张形象的方法记忆。比如,当我们想记住圆珠笔时,如果只想象原实物的样子,印象就不深。为了加深印象,就要在脑中的屏幕上把实物扩大到最大限度。例如,记忆“花”,就想象并不是一束,而是整个一大片花园,万紫千红,百花争妍,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各种会议上,与其作这样那样的详细文字材料的汇报或工作说明,还不如用图表说明更容易理解。这些经验,大家可能都深有体会,因为,这样做能在大脑中直接留下整体事物的形象。
拉动你的阿莉阿尼线
人们一贯自发地利用联想机制来追寻记忆,诱发停在舌头尖上的话语。例如,当你追忆一本书的作者的名字时,便自言自语地说:“喏,我去年夏天读过这本书。”当你在脑子里酝酿这句话时,便在想象中重现去年夏天的草坪,那张斜靠着读书的长椅。一个形象于是出现在眼前,你起身取一杯水,返回后重新舒适地斜靠在长椅上。那本书放在旁边等着你,刚才看到的那页还打开着,并未弄乱……你翻看书的封面,赫然看见正在追忆的作者的大写名字!
人们在学习提高记忆力之前,就是这样自然地运用毗连视觉联想。就像顺藤摸瓜一样,去年夏天是回忆中的藤,草坪引出长椅,长椅又使你的视线宛如看电影一样,回到了你端着水杯返回长椅的情景。而记忆之藤终于把你的目光引向那本书,作者的名字跃入你的眼帘。
在希腊神话中,阿莉阿尼用小线团来帮助蒂修斯逃出迷宫,比喻帮助找回失去的记忆线索。每个人都有无数的阿莉阿尼线,只要拉一拉,便会找回淡忘的记忆,但是,必须拉线才行。因此,不应在“记忆漏洞”面前,仓促地做出结论:“完啦,我忘啦!”
实际上,人们学过的一切东西,一切与个人有关的东西,使人高兴或不安的东西,人们的一切经历,幸福的或忧愁的经历,总之,只要并非漠不关心的东西,无不贮存在自己的头脑里。每个记忆都贮存在联想宇宙的空洞里,宛如太阳位于无数星球体系的中央。人的记忆力是不可计量的。
无数事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有时人们感觉已经完全忘记了某件东西,而当有人把这个东西拿到他面前时,他便能在其他许多东西中辨认出来。例如,有人会完全忘记自己15岁时读过的一本书,过后,有一天他去逛书店,在一层书架上的许多书中间,看到了这本书,他在书前停住脚步,一腔热情涌上心头。他想:“是的,这本书唤起我内心的什么东西……”他拿起书来,翻开看了几行,记忆之锁打开了:“我想起来了,书中写的故事发生在比利牛斯山区……这是一个爱情和走私犯的故事……”他在记忆中稍加搜寻,便想起了他热爱的书中英雄的名字……并能够复述整个故事。他甚至回忆起是在何时读过这本书的。
这种唤醒旧时记忆的现象天天都在发生。这有力地证明了,人们之所以能认出某件物品,某个人,某篇文章,那是因为他们确实看见过并深深刻在大脑的某个地方。如果对某件事物的印象刻在人们的脑子里,就有办法回忆起来,而不必等到触景生情时才能做到这一点。这种办法就是**阿莉阿尼线,也就是说对大脑积极地进行搜索,寻找联想线索,顺藤摸瓜,排除遗忘的假象,把记忆找出来。
“记忆漏洞”的恐惧
一旦出现“记忆漏洞”,人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无法运用联想恢复记忆。记忆机制出故障,受到抑制,使人处于尴尬境地。尤其是,如果漏洞出现在考试的场合,主考人等待考生找回不翼而飞的记忆,在众目睽睽之下,记忆机制更加惊慌失措,狼狈不堪。所以必须进行操纵阿莉阿尼线的训练,使记忆机制一旦发生故障,便能自动排除,使人免除因记忆力不佳而闹得灰头土脸。
有几种职业,专门从事急救工作,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套急救方法。他们设想各种险情,编排成套应急救险的动作,反复练习,熟极而流,能在险情造成恐慌之前,做出反应,犹如条件反射。
这一章中所提出的关于练习的建议,追求的目的是一样的,即培养一种非凡的记忆力。这套练习的核心是其适用性。通过练习使人们获得新的反应能力,防止旧记忆的淡忘和流失,避免因出现记忆漏洞而造成的痛苦。最好的飞机难免因故障而迫降,最好的记忆力也难避免发生小故障。这实际上是一套应急办法,只用少许时间,抓住最好的联想线索,在记忆危机引起恐惧之前,新的反应力就能使人们摆脱困境。
怎样找到阿莉阿尼线
每个贮存的记忆并非只与一个联想串珠相衔接。这些记忆贮存在一个真正的蛛网中央,条条蛛丝的交叉结是词汇、记忆、形象、知识,它们都在记忆库中注册登记。由于相互衔接,纠缠的蛛丝从中央向周围辐射,如果**一根或几根蛛丝,记忆的串珠便会立即浮现出来。人们便得到了要寻找的记忆。
为了找到最有效的蛛丝,必须到追忆事物周围的领域内去搜寻。如果要找的是某个法律条文,当然不会到最近的夏季渡假的记忆领域里去摸索,除非曾利用假期进行过法律方面的研究。
在上面列举的关于寻找一本书的作者的范例中,我们立即抓住了夏季渡假这条思路,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读过这本书。但是,我们在抓住这条思路之前,也曾先在其他方面动过脑筋,曾想过是否最近在电台广播中听到过书的作者,也曾考虑过是哪位朋友曾推荐过这本书,还曾想到过是否曾读过这位作者的小传。每一条思路都有可能成为记忆链条上联想的出发点。例如,关于作者小传,我们可能想起,作者并非法国人……可是,他的名字很上口……是科(K)字打头……有3个音节。这三条联想思路中的每一条,都是一根蛛丝,都能把“淡忘”的记忆找出来。
某些蛛丝拉出来的是形象,如回忆那本书的作者的联想,首先出来草坪……继之,长椅,等。另一些蛛丝拉出来的是字,例如刚刚提到的例子,他并非法国名字……很上口……科(K)字打头……等。人们还可以补充说:“我记得这名字叫人想起豹子。”这就是发音相似的联想。这样,书的作者的名字自然找到了,他叫肯德拉(KUNDERA)。总之,在寻找书的作者的范例中,第一根联想链条,即第一根蛛丝,拉出来的是一个个形象,最后一根蛛丝拉出来的是作者的名字与豹子的法文发音相似的联想。
必须指出记忆的情况很特殊,它受着特别机制的制约,本书不准备研究这一问题。除此之外,记忆使用的一切联想,如非视觉联想,便是词语联想。视觉联想即形象联想,记忆库的小银幕上,连续映出一个个形象。词语联想也是字与音节的联想,一个字引出另一个字,一个音节引出另一个音节,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找回淡忘的记忆。当然,节奏也在记忆机制中发挥有趣的作用,而它既不属于视觉,亦非词语。节奏有利于记忆,一篇有节奏的文章,例如韵律诗,比一篇没有节奏的文章,读起来更容易记住。例如,“答答哒——答哒,答答哒——答哒”这样的节奏,人们会迅速记住。而且这节奏有利于回忆。当人们记住这个节奏时,词语便附着在这个节奏上。
但是,人们大部分记忆与知识是不附着在节奏上的。对于这些记忆与知识,如果也想运用节奏进行回忆,那是徒劳无益的。
在本章中,仍然只进行记忆活动某一阶段的局部练习,也就是只练习感知,因为感知是一切记忆的基石。现在首先练习回忆。回忆是记忆工作的另一端,感知是事物进入记忆阶段,回记是找出记忆的阶段。
既然视觉和词语联想是回忆机制使用的两种基本模式,所以要先后进行系统练习。
视觉联想必须学会围绕着回忆主题尽快串连形象的才能。如此串连的形象,应该是个人记忆的一部分。
这种形象串连,既可用面前的一个物品为起点,也可直接用内心的一个形象为起点。
用整体形象法记忆
所谓记忆,不仅仅是记忆那些多位数字和英语单词,有时指的是身体的记忆。
即使记忆力较差的人也能做和普通人一样的动作。比如,有的人尽管已隔20多年没打棒球了,却还能记住打球的动作和各种姿势。正如人们说的,他们是“老行家”。已经掌握了某种技术,即使自己打算忘掉,可身体却仍然保持着记忆。
当你在练习打高尔夫球时,尽管有人告诉你怎样握拍,怎样摆姿势等等。但是,一下子是记不住的,这时要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形象描绘抓住整体。
亨利先生是很有名望的高尔夫球教练。他就是采用形象描绘的方法进行教练的,而且很成效。比如,在教站立姿势时,他不是反复地对初学者讲授那些腰的姿势和脚的位置。而是采用了变换教授动作的方式进行讲授,他说:“假如地上放置一块又大又重的石头,用双手把它抱至齐腰高,请各位试一试。首先,腰部上挺,臀部应该稍向后抬,膝盖稍微弯曲,缓缓挺起后背,这就是搬起石头的姿势。搬起重物时,腰部必须往上挺,而两膝则要往前弓,不这样是搬不起重物的。”这样讲授,初学者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
怎样挥动球棒,也是形象练习的一个课题。亨利先生是这样讲授的:“把橡皮筋的下端固定住,用力拽另一端,这时,橡皮筋就有一股还原力。如果这时橡皮筋下端没固定住,可想而知,就产生不出还原力。开始打高尔夫球时,从后向下挥棒时,其动作可以说是与此相同的。把人体的下半身作为橡皮筋,扭动双肩(因为人体也是弹性体),上身一转动,当然就会产生还原力。”从后向下,用力挥动球棒,而打的球却往往飞向一边,这种现象也很常见。虽说原因种种,其主要原因还是打偏触球点造成的。矫正的方法,可用想象法,就是把球棒正面想象为扇子状;在触击时,用最容易挡风处触球,这样进行反复练习。
如上所述,使用整体想象法,比一部分一部分地记忆效果更好。
当然,不仅仅是体育运动,那些把复杂棋局看一眼就能全盘记住的职业棋手,还有能够流利地背诵长串台词的演员,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着此方法。
形象联想有实效
想象法不仅对增加记忆力起作用,而且,在体育、技术训练等方面也有效果。美国的马克思伟尔·马尔兹曾列举过如下例子:
把篮球的罚球训练分为三个组进行。
A组20天,每天20分钟进行实地练习。
B组20天,不进行任何训练。
C组20天,每天30分钟,只作投篮的想象动作练习。
然后,把3个组第一天的分数和20天后的分数相比较。
结果,流了汗水进行实际练习的A组得分提高了24%,什么训练都没做的B组毫无进展,只进行想象动作训练的C组,得分提高了23%。
可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成绩,这种想象训练法被称为“心理训练”,现已逐步被广泛应用。只要掌握了这个窍门,那么,无论在上班乘车途中,还是在被窝里,就都能进行高尔夫球和游泳练习了。
那么,那些用大脑思维进行比赛的运动项目又怎么办呢?美国最大的一家杂志曾刊登约瑟夫·费利普斯的《国际比赛——大脑思维比赛》一文说:“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最可能夺冠的恰帕布拉拉被近于无名的选手阿尔卡因夺走了冠军。其实,阿尔卡因在与强手决赛之前,只是稍微调整了一下战术,赛前他到了乡下,戒了烟、酒,通过体操活动,作好赛前准备,在脑子里作了针对国际象棋比赛的想象练习。”
围棋和象棋手们,都能使用想象法。如前所述,把棋招和过去的棋谱牢固地记住,不断地进行描绘想象训练。这样,在没有棋盘和棋子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训练。
据象棋名将木村义雄十四世讲,名将对阵,经常根据对方的布局再决定作战方案。不象初学者那样,只是部分思考:“这一步踩炮,下一步飞车……。”而是纵观全盘布局,根据对方的招数再想象描绘,要在大脑中闪现几十种作战方案。因此,他要牢记住几千几万个招数和布局方案。
人们曾经询问过世界著名钢琴家阿尔顿尔·修那贝尔,近年来是不是比别人练习得少了,而他却回答说:“我的脑中始终没有停止练习。”
把两个形象联系起来
正如你所了解的那样,记忆方法的基本要领,就是结合事物进行形象联想。掌握联想的变化并加以应用。实际上任何人都在运用着这个方法。
假如有人问你,瑞士和法国的国土是什么形状,一般人当然是不知道的。可是,对意大利国土的形状一般人是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意大利的国土形状像一只靴子,而人们又都比较熟悉靴子的形状。因此,把长靴与意大利国土形象地结合起来记忆,就牢记不忘了。
哈利·罗莱因先生说过:“记忆的最基本规律,就是对新的信息同已知的事物进行联想。”
例如:为了不忘记“科长回来经理有请”这件事,只要联想一下那位傲慢的科长在经理面前低三下四的情景就可以了。这样,一旦见到科长,就会立即想起此事。这是应用了一个思维唤起另一个思维的原理,是把两个事物通过联想而收到的效果。
但是,当我们无意识地进行联想时,内容多半是分散,毫无规律的。
我们平时经常会出现这些情形,出差办事已踏上征途,才想起来忘记领出差费了。当与别人进行毫无关系的谈话时,却突然想起忘记给交易对方打电话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举不胜举。如果能进行联想系统记忆,并使之成为记忆工具,记忆力则能提高几十倍。
总而言之,就是首先通过具体有形的事物加以联想和练习,掌握基本要领;其次,再把思维、概念等无形的东西加以形象化。
敢于违背常理
相传3000多年前,古埃及文献《阿德·海莱谬》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我们每天所见到的琐碎的,司空见惯的小事,一般情况下是记不住的。而听到或见到的那些稀奇的、意外的、低级趣味的,丑恶的或惊人的触犯法律的等异乎寻常的事情,却能长期记忆。因此,在我们身边经常听到或见到的事情,平时也不去注意它。然而,在少儿时期所发生过的一些事却记忆犹新。那些用相同的目光所看的事物,那些平常的、司空见惯的事很容易从记忆中漏掉,而一反常态、逆常理的事情,却能永远铭记不忘,这是否违背常理呢?”
实际上正是如此,我们平常在公司里经常接触的都是一些身穿西服,戴眼镜的人们,对这些来客的印象多较淡薄。可是,如果突然闯进一位卖花生米的大婶来,或见到一位平时很少见的身穿学生服的人,那么,对他们的印象就不容易一下子消失。
当我们把“汽车”、“木材”作为联想对象的时候,正常的想象就是装满木材的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这种平常的想象留下的印象就不深。那么,如果我们设想:超级大卡车拉着木材在飞驰,或者木材上安装着轮胎,自己在飞跑。这样的想象,虽是不合乎逻辑,但离奇的想象却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当然,合乎逻辑的事,其本身也有容易记忆的一面。即使是棋界高手,具有超人的记忆力,如果对手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与他下棋时乱走一气,也许会使他无法记忆了,总而言之,正常的、自然发生的事情印象就弱。
此外,描绘稀奇的,不合乎逻辑的形象,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只有作出一番努力才能深深地印在脑子里。
逆常理联想的规律
联想的事物有点逆常理效果最好。可是,如果专门费尽心机去考虑这些也太费脑筋。因此,这里专向读者介绍进行逆常理联想的三个规律。
1.动态法——让形象动起来的方法。
以“箱子——飞机”为例,想象巨大的箱子装着飞机,还可以想象飞机从大箱子中飞出,快速向你面前飞来,而且,撞在你的脑袋上。这样进行联想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代用法——用一件事代替另一件事的方法。
在前一节中所述“汽车——木材”一例中,木材装上轮胎正在飞驰,也就是说,让木材代用了汽车。如果记忆“酒——耳环”,就想象把酒当成耳环戴在耳朵上。如果记忆“计算机——书”,就可以想象书上画有计算机。代用法最为简单,而且运用方便,一旦掌握要领,就能运用自如。
3.夸张法——把某一事物想象得比实际大,数量比实际多的方法。
在对“桔子——狗”进行联想的时候,可想象一个大桔子放在一个小狗的鼻尖上,如果对“大头针——大厦”进行联想,就想象60层大头针形状的大厦倒塌了。
总之,只要把一方无限增大或无限增多,再进行有机的联想,就很容易掌握。
只要掌握以上三种方法,就能逐步地把两个、三个事物结合起来,在脑中形成更强烈的印象。
例如“大头针——大厦”的联想,巨大的大头针形态的大厦向自己头上倒下来。这种想象,就是代用法、夸张法、动态法三种方法的结合法,也就是把三种方法都利用起来的互相配合法。
形象联想的小测验
如按前面所述三条规律去联想,就能描绘出便于记忆的各种逆常理的形象。
要使这些逆常理的联想能大量地浮现于脑海,大脑必须机智灵活。年轻人能自由表达思想,小孩子奔放的想象力能描绘出离奇古怪的形象。可是,一进入社会,长期从事某种工作以后,在某些方面,判断力则干扰想象力致使不能描绘出逆常理的想象内容。
因此,身心改造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处于轻松状态,大脑则灵活,想象能力、创造潜力也能活跃起来。精神轻松时进行记忆对创造性开发训练是极为有效的。
在此,可试用前面讲述的三条规律中任何一条,作一下联想练习。下面列举了从1到10的词组。可以从左面的词联想右面的词,最好进行形象联想。5分钟后,看着左边回忆右边。如果某一个词没能回忆出来,考虑一下是否联想的内容不恰当。下面请看以下这10个词组。
1.烟嘴——贝壳 2.房屋——酒 3.墨斗鱼——绝壁
4.书架——被褥 5.斑马——信 6.烟灰缸——飞机
7.飞碟——钞票 8.教堂——阿尔卑斯山
9.门——小刀
10.船——席子
使用卡片进行联想
如果要进行基本的联想练习,使用单词卡片是极为有效的。
首先,预备50~100张单词卡片,在正面写上各种词,如果能从百科词典中抽出一些词写上更好。然后,把卡片翻过来,像玩扑克牌那样把卡片弄乱,再从这些卡片中任意抽出两张一组。初次作这样的训练,先抽出10组就可以了。然后,翻过来一组,在两张卡片中间进行形象联想,想好之后再扣过去。待10组全部联想完毕,看着一组中的一张卡片上的词回忆联想另一张扣着的卡片的词。这样,把说对的放置一边,没说对的再重复一次联想,这样,说对的数量就会逐渐增加,一会儿工夫就能把10组全都联想记忆下来。
开始进行联想时,最好选择一些常用物品、动物名称等容易构成具体形象的词。具备了自信心之后,再向那些抽象的难以联想出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挑战。
例如:“记忆”、“人生的意义”、“石油危机”、“减税”、“艺术”、“动**的年代”等这些抽象词,对这些词进行联想记忆时,肯定会感到很难。
当然,如不经常变换这些卡片的内容,只记住那么一少部分词是没有意义的。为此,进行这种训练时,如能从自己的专业手册中或小辞典中抽选出一些词,就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这种练习不仅自己能单独进行,如果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进行训练,则效果会更显著。
让朋友或别人说两个单词,自己同时把它记在本上。随后,马上进行联想。联想完毕,再让朋友说两个。这样,反复进行联想练习,如能联想到20组,即可测验一次。测验时让别人说已编成组的任意一个,自己说另外一个。
在进行形象联想的基本训练时,最主要的是要掌握规律。这样,任何词的形象都能迅速而自如地浮现出来,联想一定要大胆。如果稍有这种杂念:“这似乎不太合乎道理吧。”那么,记忆效果就会下降一半。越是能描绘出大胆、奔放的形象的人,想象力越丰富。总而言之,只有想象力丰富的人,记忆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联想力训练
1、串联形象
在最少2分钟,最多5分钟的时间内,要看清自己内心的银屏。想象中的出发点是窗前的栗子树,闭上双眼,于是,幻想迭起;栗子树旁出现一株松树接着出现一片奥弗涅省松林,皮埃尔跑过来了,他采了一个蘑菇,向你扔来,你用水洗掉蘑菇上的泥土……这些幻想自然永不为人知晓,但却唤起了你的一次记忆:你在很久以前,曾和马克一起到丛林中采摘野花……而这件事你已完全忘记了。
上述练习是成功的。一个幻象引出了早已淡忘的记忆。要每天做一次这类练习,直至掌握了这门回忆艺术,能回想起练习前甚至无从着想的记忆。这种回忆艺术,宛如在混水里钓鱼、渔翁把钓竿垂入混浊的水中,不知道会钓上什么东西来。
至此,可进入第二阶段练习。在练习中,要选个人有基础知识的一些领域,向自己提出各种难题,扪心自问各种自己肯定知道的事。例如,电影爱好者可自问是否记得曾看过的一部电影的主角的名字,而他又暂时忘记了。再如,一个旅游者可自问是否记得他特别欣赏的某市某教堂的名字……
人们向自己提出问题,如果答上了,便可继续向自己提出其他问题。如果答不上来,就要围绕这个问题搜索枯肠,抓住蛛丝马迹,进行联想,直到找出答案为止。
在上述练习中,第一阶段下的功夫越深,第二阶段的收获越大。如果在第二阶段困难层出不穷,要重新回到“混水摸鱼”的练习。
只有胜利越过练习的第二阶段,只有准确地回答自己提出的一切难题,才能享受成功的无限喜悦,因为此时已掌握了战胜记忆漏洞的工具,从记忆漏洞的恐惧下解放出来了。
但这仍然不够。记忆机制的运行,如同一切思想的运行,需要借助于词语,因此,在回忆过程中,不但要学会串连形象,而且必须学会串连词语。
2、词语联想蛛丝
词语联想练习也分两个阶段。
初期,可选一主题,做词汇或句子联想练习,不可以像前阶段做过的那样,进行“自由联想”练习。可以翻开一本书,随便选一个词,比如选痛苦这个词为主题,展开联想:痛苦—灾难—幸福—庆幸—沉默,等,直到想起一个词,引出一个句子,一个标题,比如引出《大海的沉默》这个美妙的书名,几年前曾读过这本书,但现在淡忘了……
或者引出一些句子,比如:“痛苦在窥伺着我们——发现被监视是可怕的——间谍除在侦探小说中存在以外,是真正存在的——《冷酷的间谍》这本侦探小说是本好书。”
练习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一旦唤起一个淡忘的记忆,便立即停止练习。
当自我感觉已经掌握了这个联想技术时,可进入第二阶段,即提问题阶段。比如,可从第一阶段练习时唤起的记忆开始提问题:那么,《大海的沉默》一书的作者是谁?是一个与抵抗运动颇有源渊的人物……他只署名,没有说姓什么……是一个游击队员的名字……是维科斯山区的一名游击队员!
选的词必须是能够引起联想的,选的句子也必须是具有连贯意义的。
如果一时缺乏联想的灵感,可求助于一切联想的规则,比如,看看刚才想到的东西,有无其他相似的,有无什么东西是相反的,其原因或后果是什么,有无使人高兴或沮丧的?……这样,联想机制便开动起来了。一段时间以来,如果联想澎湃,要留意看看联想走向何处,这很有趣。但是,同时不要忘记这是在做练习。必须在遐想连翩中抓住某种具体的东西,保持原来的思路,不要走入迷途。
词语联想比形象联想更难掌握,所以,必须进行相当长期的练习,以免在开始使用这种联想时,因遇到挫折而气馁。
然后,当自我感觉已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词语联想后,便可进入形象与词汇混合联想。一个经过追忆训练的人,能够自发地混合运用这两种联想模式,起到相辅相成的妙用。
人们分开来学习这两种联想模式,就如同学习弹钢琴一样,先学右手弹,后学左手弹。现在,只有现在,人们能够在难题面前永远不再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