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黎元洪当选为民国副总统。随后,孙中山开始着手组织内阁。仿效美国的内阁形式,不设总理,分设九部,每部设总长一人,次长一人。由孙总统提出德高望重的人选,然后由代表团投票表决,得多数票者,由总统委任。参议院作为中华民国的立法机关,由各省代表组成,每省选出三人,公议法律。
内阁和参议院一经成立,立即针对民国面临的最紧要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政策。第一项是外交,由临时大总统咨照各国,凡革命以前清政府所欠外债,民国承认并偿还;从前中外约款,仍然履行;保护各国侨民的利益;宗教信仰自由。对此,外国人非常满意。第二项是内治,下剪辫令,改拜跪礼,从前那些大人、老爷的称呼一律革除,实行共和制度,撤销阶级。所有大小私塾,改名学校,各种教科书由各书局及各校教员酌量编辑。
至于中华民国的刑法,虽已设司法部,但因时间仓促还没来得及编制,而且军务未竣,暂行军律,由陆军总长黄兴颁布临时军律十二条。凡任意掳掠、强奸妇女、焚杀平民以及不遵守长官命令,擅封民房财产、硬夺良民财物等五项为罪大恶极,犯即枪毙。此外一切政策,由各部总长颁布意见,逐渐推行。
只是清政府依然兀立北京;直隶、河南尚未独立;山东旧巡抚孙宝琦,忽附和革命军,忽服从清室,简直就是个两面派;还有辽东三省,也是首鼠两端;新疆、内外蒙古、青海和西藏这四个地区,路途遥远,消息不通;就是一早光复的山西、陕西两省也常被清军袭击,请求支援的电报频频送达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和他的九部阁员,不得不紧急商议统一的办法。
此时,清议和代表唐绍仪与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已会晤了好几次。伍代表先提出议和大纲,约有四条:一是废除清政府;二是建立共和政府;三是优给清帝岁俸;四是满人除在新政府效力外,凡年老穷苦的人均优给赡养。唐代表当然不同意,他受清廷的命令南下议和,就是有志共和,但一时也不能推倒清朝,因此主张君主立宪。伍代表自然也不答应。几个来回下来,最终决定立即召开国会,将君主、民主问题付诸公决,并由双方签字。至于国会召开的办法和各省选派代表的人数,双方经过协商后都达成了一致意见。但开会地点各持己见,伍主张上海,唐主张北京,最后唐发电请袁总理定夺。
袁总理复电,对伍代表提出的在上海开会并不反对,但对议定的各省代表人数持异议,说:“各省代表只有三人,不足取信大众。唐使不经请命,擅自允协,未免越权,本总理实难承认。”唐使南来,明明是袁总理的全权代表,当两代表相见时已经验明正身,的确有“全权”字样。现在由唐代表签定的国会人数,竟遭袁总理驳斥,哪还有什么“全权”可言?当天,唐代表辞职,由袁总理致电伍廷芳,直接议和。双方正在辩论的时候,忽然传来南京已组织新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的消息,袁世凯不由得感到震惊。他立即致电南方,责问伍代表:“此次选举总统,是何用意?假如国会议决为君主立宪,那么是否立即取消该政府及其总统?务必电复!”
伍代表接到此电立即拟稿,回复袁总理道:“在国民会议未议决以前,民国组织临时政府选举临时大总统,是民国内部的事,为政治上的通例。若以此责问,假如国会议决为共和立宪,清帝是否立即退位?望答复!”
看完伍代表的电文,袁总理怒不可遏。表面上四处致电,调兵遣将,在山西、陕西、宿州等战略要地牵制革命军,大有以力服人的威势。暗地里,却仍令唐绍怡留在上海做局外的调停,仍与伍代表密商,不使南北决裂。这时,南京政府颇有些为难起来,各省代表团唯恐临时政府被和议所误,纷纷致电,日促进兵。先是山西都督阎锡山数次飞书求救,接着是娘子关失守,太原失守,警电络绎传来。陕西潼关革命军始挫终胜,击退了清军,但处境依然危险,也屡屡告急。皖、徐一带又传来不稳定的消息,于是南京政府将各省革命军划分为六路,互相配合,决定一举推翻清王朝。与此同时,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电告北方将士,号召“南北军人,同为民国干城,决无歧视。我诸同胞当审斯义,早定方针,无再观望,以贻后日之悔。敢布腹心,惟图利之!”
这一篇宣告书的发表,北方将士蠢蠢欲动,南方各省都督更是跃跃欲战,北伐的声音响彻神州大地。袁世凯被骂得一文不值,不是说他满奴,就是骂他汉贼。肄业学校的学生情愿抛书辍学,组织一个北伐团;娇滴滴的淑女们情愿浣粉洗脂,组成一党北伐队;还有学生卫兵、女子精武军以及男女红十字会,各种北伐组织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就连那些名伶、歌伎也想歇去本业,投入什么北伐团、北伐队,去当北伐英雄。
各国侨商见时局动**,唯恐影响了商务,便联名发电直致清廷,要求早改国体,安定大局。偏偏清廷亲贵载涛、载洵、载泽、傅伟、善耆、良弼、铁良等人极端反对革命军,一意主战,并结成一个宗社党,口出“宁赠友邦,不给汉人”的昏话。其中,良弼的表现尤为激烈,力请隆裕太后易和为战,并痛斥袁总理对国不忠,应立即斥退。就在隆裕太后踌躇不决的时候,获得消息的袁世凯主动奏请辞职。复旨还未下来,甘肃、新疆又递来警报,甘肃总督和新疆将军均被革命军杀死,接着蒙古活佛、西藏喇嘛也宣布独立,并把清廷的驻守大臣一律驱逐出境。
隆裕太后生平虽几经患难,但这般危急情况还不曾遇过。左思右想,只好无奈地去跟老庆商量。老庆心中只有一个袁世凯,自然坚持与革命军议和,并把曾国藩封侯的旧事引述了一番。在隆裕太后眼里,老庆算是满清宗室里阅历最深的一个,比起那帮空说大话的鲁莽少年,老庆的话实用得多。隆裕太后当下就令老庆留住老袁,并封袁为一等侯爵。袁总理不愿就封,装出一副要走的模样,急得老庆直跺脚。老庆苦口婆心劝解,才勉强将他留下,但爵位坚决不肯接受。等老庆走后,袁世凯沉吟了好半天,自拟密电飞寄唐绍仪。唐接电后,立即前往伍代表下榻的地方,就老袁密电中的事情进行会晤。伍代表将电文转交给孙总统。孙总统看了,微微一笑,立即命秘书拟好电文,致袁总理道:
北京袁总理鉴:
文前日抵沪,诸同志属组临时政府,文义不容辞,只得暂时担任。公方以旋乾转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惟目前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原来,袁总理在密电中说,只要孙中山让位给他,他就赞成共和,并推翻清室,做一出民国开幕的新戏。孙中山顾全大局,甘心让位。
有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虚位以待”等语,袁总理这才放下心来。当天他便来到庆亲王的私邸,与老庆密商:“现在南京政府已经成立,连外国人都举双手赞成。如果战祸再延续下去,军费怎么解决?军械怎么解决?这些全都没有把握。前几天我想借外款,结果外国人又无一答应。如果革命军兵临城下,诸位贵族恐怕也无法保全,只会闹得落花流水,不可收拾。如果真到了这个地步,上如何面对皇太后?下如何面对国民?”老庆听到这番话也毫无主意,便问老袁救命的办法。袁总理提出“优待皇室”四字,接着说:“皇太后如果顺应民心,同意变更国体,那革命军也有天良,怎会不知感激?就是百世以后,也都会说皇太后、皇上为国为民,毫无私心。还望王爷明鉴,上报朝廷。”老庆踌躇一会儿才回答说:“事已至此,也没有别的法子,待我去奏闻太后再行定夺。”
过了一天,隆裕太后宣召袁总理入朝。袁总理谒见太后,把变更国体的好处说了一番,太后泪落不止。袁总理又连吓带劝,最后太后呜咽道:“我母子二人悬于诸卿手中,卿必须好好办理,总得保全我母子性命,使皇族无恙。此时,我也无法顾及列祖列宗的颜面了。”语毕,袁总理便退了出来。
有了隆裕太后的首肯,袁总理便着手拟定“优待皇室”等条件。等隆裕太后再开皇族会议讨论这些条件时,老庆等人已无异议。唯独良弼愤愤不从,坚持主战。袁总理听说后,暗忖了半天,最后自我安慰道:“既然如此,只能让他死心塌地了。”于是,暗暗地设法布置,内外兼施。
过了几天,民政大臣赵秉钧突然跑来向袁总理报告:“军咨使良弼被人炸去一只脚,估计性命难保了。”袁总理又问道:“难道是革命党所为?匪徒是否逮住?”赵秉钧答道:“良弼还没死,抛掷炸弹的人却已死了。”袁总理叹道:“暗杀党真是厉害。但良弼顽固异常,要不是被人暗算,事情也办不成。”赵秉钧道:“此人一死,国体好共和了。”袁总理又道:“你认为中国的国体究竟是专制的好,还是共和的好?”赵秉钧道:“中国人民只配专制,但依眼下形势,不得不改共和。依愚见,只好顺水推舟,最终怎样,以后再说。”袁总理不禁点头,又与赵秉钧谈论片刻后才握手告别。
良弼被炸后,满廷亲贵躲的躲、逃的逃,多半离开北京前往天津、青岛、大连的租界,苟延性命。家产也都储存到外国银行,经有心人统计,总数在四千万左右。大家逍遥租界,只剩下一个隆裕太后和七岁的小皇帝居住深宫,处境危急。小皇帝终日嬉戏,不知忧愁。而隆裕太后日坐愁城,再召皇族会议,竟没有人来。不久,一份“恳请立定共和政体”的联名请愿书递入皇宫,签名的以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为首,包括各省都督、总兵大约四五十人。
隆裕太后边读边流泪,连字迹都模糊起来。约略看毕,隆裕太后便把请愿书放在案上,独自返回寝宫失声痛哭。从此,隆裕太后忧郁成疾、寝食难安,整日以泪洗面,关于改革国体问题也无心提起。一天,太保世续踉踉跄跄跑进来向太后报称:“太后,不好了,段祺瑞等要进京了!”隆裕太后一惊,忙问道:“段祺瑞吗?他来京何事?”世续道:“他有一本奏折,请太后明鉴。”隆裕太后还没读折子就已满眼含泪,读完后险些晕厥过去。原来段祺瑞威胁说,国体不决,他便要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室一决胜负。奏折最后除段祺瑞署名外,还有各省军要。
隆裕太后来不及细阅,身子就开始打起寒战来,过了半晌才对世续道:“这,怎么好?怎么好?”世续支吾道:“国势、人心都已如此,看来只有改革国体才能解决问题。”隆裕太后道:“古语说得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料国家费了若干金银,却养了这班虎狼似的人来反噬,你想可恨不可恨?”世续道:“太后要保重玉体,切勿过度伤心!”隆裕太后流泪道:“我悔不能随先帝早死,遭这般惨局。”说到这里,又把银牙一咬道:“罢,罢!你去召袁世凯觐见。”世续奉命而去。过了大约半天工夫,才见心宽体胖的袁总理随世续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