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皎皎映伊人

【原文】

月出皎兮[1],佼人僚兮[2]。

舒窈纠兮[3],劳心悄兮[4]。

月出皓兮[5],佼人懰兮[6]。

舒忧受兮[7],劳心慅兮[8]。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9]。

舒夭绍兮[10],劳心惨兮[11]。

【赏析】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月上柳梢头,惊艳月光下的古典浪漫画卷。

古典的浪漫总是特别的。月光温柔如水,树枝在风中轻轻摇曳,空气中飘浮着微微凉意,静谧的大地,偶尔响起阵阵虫鸣声,展现给我们的是如此特别的景致。身影若隐若现,举止似明似暗,似雾里看花一般,营造出的是这般特别的情怀。心态总是欲前不前,暗自撩动着心弦,不由得勾起阵阵忧伤。此情此景使人不能自已。

场景或许能够再现,而情却难以重复。如今的世界,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弥漫着灯红酒绿的喧嚣,充斥着笙歌燕舞的奢靡,无限膨胀的欲望,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标志。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最美妙浪漫的情怀,也会在声色犬马中化为乌有。

古典之美是沁人心脾的甘泉,而现代之美却充斥着强烈的刺激。而我们似乎已渐渐习惯了这种现代美。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而中国古代的咏月诗真是数不胜数,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这些,不论它们的视角、形式和语言如何变换,似乎都只为一种迷离的意境,或者是一种怅惘的情调。这些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月出》。

《月出》的意境是那样的迷离。诗人看到缓缓升起的明月,便开始思念他的情人。也许,正是看到月儿总是孤孤单单悬挂在无边的夜空中,不免让人产生诸多遐想。也许,因为它总是独自在夜空中普照着万物,世间的一切都被它的光辉所笼罩,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许多月下怀人的诗句,总能给人以迷离旷远的感觉。诗人的情人,此时,也许近在咫尺,这朦胧的月光,却似乎又将他们隔离开来,离得很远很远,诗人怀想着情人此刻姣美的面容,她独自在月下踟蹰的倩影,画面如幻似梦般扑朔迷离。

《月出》的情调是那样的惆怅。全诗分为三章,可以看出,各章前三句都是诗人的一种对情人的设想,而每章末句,则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这份忧思与愁肠,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由“佼人”月下倩影而引发的,充满了无限惆怅与无奈。其实,这种惆怅之情也蕴涵在前三句中:在这个静谧的月夜,“佼人”却为何要独自在月下踯躅?任凭夜风拂面,任凭夜露沾衣?难道她也在苦苦思念自己?

《月出》的语言是那样的缠绵。每一句都以感叹词“兮”字结尾,这在《诗经》的其他诗中并不常见。“兮”字,听起来那样的柔婉、平和,诗人的连续运用,正是在与无边的月色和无尽的思念相呼应,顿时让人有一唱三叹的感觉,真是回味无穷!此外,诗人用“皎”、“皓”、“照”来形容月色,用“僚”、“懰”、“燎”来形容美貌,用“窈纠”、“忧受”、“夭绍”来形容姿态,用“悄”、“慅”、“惨”来形容心情,这在古音韵中,属宵部韵或幽部韵,而宵韵和幽韵是相通的,所以,此诗可谓是一韵到底,使整首诗读起来和谐而优美。其中的“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叠韵词,更能凸显出诗中语言的缠绵和婉约。其实,对于这些词意之间存在的细微的差异,现在我们已很难说清楚。而后人的诸多解释,坦白地讲,不能说没有望文生义之嫌,当然,这也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领会诗中的含义。不过,这恰巧也可以使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填补历史变迁所造成的诗意上的空白。

寄情明月常有时

当我们遥望天上那轮明月时,不禁感叹有多少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曾吟咏过它。我国古人最喜欢用“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将丰富的感情都寄予在明月上,因此也就写出了大量美妙绝伦、回肠**气的绝作。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吾歌《京本通俗小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在这些诗句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些诗人掬月入诗,借月寄思念,借月抒愁苦;或是表现良辰,描绘美景;或借此捧送才子,献给佳人;或邀月寄朋友,借以寄君王等。可谓是月悠悠,情亦悠悠。

借明月抒**感的诗的种类繁多,例如思念幽情寄明月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苏轼在词中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现在却延伸为中华民族祝愿美好生活、寄托思念之情的佳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句诗所表达的是李白思乡的悠悠之情。

还有愁苦凄情托明月的诗句。“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之一),这是游子的离愁。“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王安石《葛溪驿》),这是一种微微的思乡之幽情。“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南朝乐府民歌《秋歌》),这是思妇之怀远。“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苏舜钦《中秋夜》),这是对故人的愁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看似淡景,却寓离人无限悲凄之苦。

第三种是男欢女恋惹明月。“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南朝·宋·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二首》),“明月”代指美丽的女子,此句活脱脱地写出了男子爱而欲得又不可得的焦灼心情。“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真乃男女离别而心有灵犀一点通。“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裙”(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一对情人在春月下,嬉戏追逐的动人画面,读之立即浮现在我们读者眼前。“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读来真有“月亮代表我的心”般的优美。一轮明月,不知惹出了多少**之似水柔情,难怪民间有将撮合男女婚事的媒人称为“月下老人”一说。

表现旷远、豁达之意境的邀明月的诗句也是不胜枚举。例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初去郡》),诗人借明月抒发了自己旷远、豁达、宁静、愉悦的心情。因为此时谢灵运去官还家获得了解脱,故心情愉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诗人描写星辰撑开了夜的地幔,波光织出了金色的彩屏,在这种阔远的境界中,更衬托自己旷达的胸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天之远大,月之分明,气象阔远,诗人的桀骜神情也是由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沙场、朝廷也常入“明月”之诗。“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陆游《关山月》),边关的寒月,目睹了多少沙场上将士的热血。“璧月琼枝不复论,秦淮半已掠荒榛”(宋·张耒《怀金陵》),这首诗中揭示了朝廷的荒**误国,使在沙场上保家卫国的将士感到心寒。

在表现良辰美景时,诗人也多用明月。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松间浮动着纤纤的月波,清泉在山涧幽鸣歌唱,这种景象真可谓是秋天中的春天。“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宋·文同《新晴山月》),这首诗的作者不仅是诗人,更是画家,因此他诗中的景象也就如同画一般,美不胜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黄昏月衬托梅花,梅花更显妖娆而娇媚。“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南朝·陈·阴铿《五洲夜发》),在我们欣赏这首诗时,好像看到了深远、旷阔的美景,充分感受到宽广博大的胸怀。“帘月度斜晖,风光起余馥”(南朝·梁·萧子范《夏夜独坐》),则又是清幽之景致,宁静、恬然之感觉。

我国古代诗歌写思念、抒愁情的“明月”简直是世界之最。“明月”有其月阴、月晴、月圆、月缺等不同的变化形式,因此使诗人产生丰富的情感和诗兴,从而也就让今天的人们能够在古人唯美的诗词中,感受他们的感情思想和生活意趣。

【注释】

[1] 皎:明亮。

[2] 佼人:美人。僚:美好的样子。

[3] 窈纠(yǎo jiǎo):女子舒缓的姿态。

[4] 劳:忧。悄:忧愁的样子。

[5] 皓:洁白。

[6] 懰(liú):姣好的样子。

[7] 忧(yōu)受:徐迟的样子。

[8] 慅(cǎo):忧愁的样子。

[9] 燎:美好。

[10] 夭绍:女子体态柔美的样子。

[11] 惨:忧愁烦躁的样子。

【译文】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美丽。

身姿曼妙步轻盈,让我思念又烦忧。

月亮出来多皎洁,美人仪容真姣好。

身姿曼妙步舒缓,让我思念又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

身姿曼妙步优美,让我思念又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