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士与不语禅(1 / 1)

放下 释然 656 字 2个月前

出世与入世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出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我们既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消极避世。这才是出家学道和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唐朝的文宗皇帝嗜食蛤蜊,沿海民众不断地捕捉蛤蜊进贡朝廷。

有一次御厨在烹调时,打开蛤蜊的硬壳,贝壳内有一尊酷似观音菩萨的形象。惟妙惟肖,非常庄严。后来文宗就用美锦宝盒将蛤蜊观音供奉在兴善寺,让大家瞻礼。因为蛤蜊现出菩萨圣像太过稀奇,唐文宗在上朝时询问群臣道:“众卿之中,不知有谁知道蛤蜊内出现菩萨圣像,是什么祥瑞之兆?”

有一位大臣说道:“此乃超凡入圣之事,非一般学者凡人能知。在太一山有位药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记,圣上如果想探究此事可,以去请示禅师。”

惟政禅师应诏来到宫中,对唐文宗说:“物无虚应,这是在开启陛下的信心。《法华经》云位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今天菩萨现身乃是为皇上说法呢!”

文宗道:“菩萨虽然已现身,但我没有听到菩萨说法呀!”

惟政禅师进一步解释道:“此蛤蜊中现观音圣像,能否启发陛下的信心?”

文宗皇帝说道:“这种灵异之事是我亲眼目睹,当然相信。”

惟政禅师道:“陛下既已起信,那菩萨已经为您说法完毕了。”

药山惟政禅师入朝为唐文宗解释“蛤蜊观音”之后声名日隆,但禅师生性淡泊,不喜应酬。朝中大臣争相供养都被禅师借故推辞。

有一天,与禅师素来深交的蒋侍郎对他说:“明日寒舍文人雅集,有几个知己好友相聚,大都是当代学者、名士。恳请禅师能拨空前来普洒甘露,演说妙法我等不胜荣幸!

惟政禅师推辞不得,勉强承诺前往。第二天蒋侍郎派人前来迎接禅师时,惟政禅师已不在寺中,只见禅师的经案上留有一偈,偈云:

昨日曾将今日期,

出门倚杖又思惟;

为僧只合居岩穴,

国士筵中甚不宜。

使者将此偈呈交蒋侍郎,蒋侍郎不但不怪禅师失信侮慢,反而更加尊敬惟政禅师,认为惟政禅师才是他真正的方外之交。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法号“不语禅”的和尚,他之所以不语,是因他知之甚少。来人问禅时,他全凭侍者代答。

一天,侍者外出化缘了,恰逢有一云游和尚来拜教。和尚问:“何为佛?”

不语禅哪里能答,只得东瞅西看。

“何为法?”和尚又问。

不语禅不语,只得看上看下。“何为僧?”

不语禅无奈,闭眼不语。

“何为加持?”不语禅急得两手直摆。

和尚满意地走了,路遇侍者,就高兴地告诉他们:“我已见过长老了,向他问佛时,他东张西望,意思是人有东西,佛无南北;问法时,他看上看下,意思是佛法平等,没有高下;问僧时,他闭上眼睛,意思是白云深处卧,便是一高僧;问加持时,他伸出手来,意思是引渡众生。大师真是明心见性啊!”

侍者们一回到寺院,不语禅就大骂:“你们都跑到哪里去了?怎么不来帮我。唉,不知从哪来了一个和尚,他问佛,我东看你们不见,西看你们不见;他问法,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问僧,我没办法,只得闭上眼睛;他又问加持,我惭愧无比,心想:我诸事不知,还做什么长老,不如伸手去当叫花子罢了。”

花种虽因地,

从地种花生。

若吾人下种,

花地尽无生。

——僧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