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充满了机遇和**,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要被一些假象所迷惑,从而迷失自己的归途;忘我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力量源泉,能使时光永恒、品行升华、事业成功!
在大雁山有一位佛光禅师,他在此修行禅定,研习禅道。佛光禅师很善于讲法,他经常把深奥的法理融入到生动的事例中,然后再用简单的诗偈表达出来。
有一次,一位信徒来向他讨教,说:“我曾听说: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不知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又有何德?”
佛光禅师用诗偈作答:“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途。”
禅师又解释道:“只因多了一片白云,归巢的鸟雀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因为供养诸佛,心思全在佛上,反而迷失了自己;供养无心道人,却是以无心无念而超越一切。百千诸佛固然无错,可无心道人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
信士又问道:“既然寺院为清净之地,为何还要打鼓敲木鱼?”
佛光禅师仍用诗偈回答他:“直须打出青霄外,免见龙门点头人。”清净的寺院所以敲打木鱼、撞击皮鼓,另有其深义。鱼在水中从不闭眼,所以敲木鱼表示勤奋修炼,永不懈怠;打鼓,是为警示世人,消业增福。
信士又问:“在家既能学佛道,何必出家着僧装?”
佛光禅师还是用诗偈作答:“孔雀虽有七色身,不如鸿雁能高飞。”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不如出家更能专心致志;孔雀的颜色虽然好看,却比不上大雁能够高飞千里!
信士听后顿悟了其中的道理。
一个深切渴望能够早日得悟正道的和尚,发誓要到深山中苦修,希望借着山川的空灵之气,洗净自己的心境,让自己得以早登化境。
一天,和尚在山林中行走,边走边苦思一个经书上解不开的难题。突然他闻到了一股腥味,猛一抬头,前面的山路上,赫然有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正要扑上前来。
和尚大吃一惊,连忙转身撒腿就跑。情急之下,似乎跑得特别得快。那只老虎在后面远远地追着,和尚愈跑愈快,眼看就可以脱出猛虎的威胁了。
和尚没有想到自己只顾拼命奔跑,丝毫没看清周围的环境。跑着跑着,他竟跑到了一处悬崖上。和尚仍不肯放弃最后一线希望,他快步冲向悬崖边,往下望去,心中想着,悬崖底下若是深涧,自己冒着危险纵身一跳,或许还可以侥幸逃离虎口。
悬崖底下果然是一道极深的山涧,只不过,水中隐隐约约还露出几段枯木似的东西,漂浮在山涧里。和尚仔细看了看,那些枯木竟然是一大群鳄鱼。
正当他思索着该如何处置眼前状况的同时,那只猛虎已经追到。它倏地往前一扑,和尚没有退路了,只能往山涧中一跳,手中却紧紧地抓着悬崖边垂下的一条树藤,就这样让自己凌空悬吊在崖边。
和尚希望凭着自己的臂力,或许还可以支持一会儿,等到老虎失去耐心离去,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这时候,悬崖边不知从哪儿冒出一黑一白两只老鼠,竟不约而同地啃食起和尚手握的那条树藤,眼看两只老鼠再啃几下,树藤就要断了,和尚也将落入鳄鱼的口中。
和尚望着那两只老鼠,心中顿时醒悟:这两只老鼠岂不象征白天与黑夜,不断地在啃食人们生命的剩余时光;而老虎、鳄鱼,则是自己一直不愿去坦然面对的恐惧。在生命即将结束的这一刻,和尚终于领悟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自己活在当下。
就在这一瞬间,老虎、鳄鱼、老鼠全都不见了,和尚好端端地站在山林之中,脸上露出宝光笑容。
返本还源便到家,
亦无玄妙可称夸。
湛然一片真如性,
迷失皆因一念差。
——浮峰普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