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觉(1 / 1)

放下 释然 891 字 2个月前

春风夏雨能使万物生长,秋霜冬雪更可让万物成熟。对永恒事物的知性理解,属于智慧;对短暂事物的理性理解,属于知识。

永嘉禅师听说曹溪命脉是南华寺的六祖大师秉承释迦如来以心印心、耳提面命、口授心会而传承下来的衣钵心法,于是不远千里来亲近六祖大师,以求印证自己的见地。

永嘉禅师到达南华寺时,六祖大师正在上堂说法。于是永嘉禅师穿袍搭衣,手里拿着锡杖,向法座右绕三匝然后停在六祖大师的前面,振威一喝,大吼一声也不叩头顶礼。

六祖大师对他说:“出家人必须有礼貌,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你为什么到这儿来?粗里粗气的,一点礼貌都没有?”

永嘉禅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意思是说,生死这桩事比什么事情都大,无常鬼不知什么时候就来了,我哪有时间来行礼呢?哪有时间管细节呢?没有时间讲究这些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六祖大师就说:“你为什么不研究无生法呢?你为什么不去弄明白‘无常迅速’的道理呢?”

永嘉禅师说:“你不用说研究,研究也没有一个生死明白,也没有一个快慢,没有一个无常。”

六祖大师说:“你既然如此说,谁有这个意思来分别呢?”

永嘉禅师说:“分别也没有一个心念在。”

六祖大师就给他印证说:“确实如此。”

永嘉禅师听到已给他印证,于是顶礼谢法,就要告辞。

看他到这里来,只说了几句话就要走,六祖大师说:“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走?”

永嘉禅师答道:“本来就没有来,没有去,有什么快慢的?”

六祖大师说:“你真得到无生的意了。”

永嘉禅师说:“说无生怎么还有个意呢?”

六祖大师说:“没有意,谁又在这儿分别呢?”

永嘉禅师说:“分别亦非意。”

六祖大师依依不舍地说:“你确实是已经达到很高的悟境了。但是不要走,住一晚吧。”

永嘉禅师于是在南华寺住了一宿,后人称之为“一宿觉”——住一宿就开悟了。

赵州禅师问弟子:“一日看多少佛经啊?”弟子答:“大概七八卷或十卷吧!”禅师说:“你不会看佛经。”弟子不解,反问禅师:“师父一日看多少经呢?”赵州答:“老僧一日只看一字。”

有道是: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陀宣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无非探讨我们这个“心”!他老人家横说竖说、东说西说,就是希望借由各种方式去接引不同根器的众生。然而,佛陀身后留下这许多经论,却是成了后世佛子“光说不练”的借口,或是徒务名相之学、逞口舌之快,致令忘却学佛修行的真正目的。如今,科技发达、经论流通更便利了,但若《大藏经》只是拿来看、拿来讲,却不身体力行的话,即使佛陀再世,再讲一部大藏经,也是无济于事啊!

鲁据梧、朱交芦几位居士问湛然圆澄禅师:“经书上说,世界山河大地都是因为个人的妄想变化而成,是吗?”

禅师回答:“是的。”

居士们又问:“那和尚可以为我们想象一锭黄金吗?”

禅师回答:“可以。”

居士们说:“那就把金子亮出来给我们看一下吧!”

禅师反问:“你们在闲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杭州城的景色啊?”

居士们回答:“有想过。”

禅师说:“当你们在想的时候,杭州城的楼房、屋宇、人物、街道是否都清晰逼真呢?”

居士们回答:“当然是啦。”

禅师说:“既然如此,何不把杭州城亮出来给我看看?”

居士们回答:“虽然脑海中景物清晰逼真,但是拿不出来啊!”

禅师说:“既然你们拿不出来,那我又如何能将黄金亮出来给你们看呢?”

有道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山河大地,谁坚谁变。

科学家告诉我们:自然界的缤纷色彩,并不是客观实存的现象,而是光线从物体反射到我们眼中,经视神经、大脑解读后,依其不同波长而显出不同颜色;而据了解,猫咪的世界是灰色系的、蜜蜂能看见紫外线……因此可知,同一个认知对象,人类以及其他动物所形构的参考坐标皆不尽相同,就好像同样是水,饿鬼道众生见如浓血、鱼族则见如住处、天界有情见如琉璃……六道众生随其不同业力,现起各自相应的幻象。也因此,当我们历缘对境时,应以性空、缘起的观照,取代对这幻象世界的执取。

拥绒对芳丛,

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

花是去年红。

——法眼文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