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我们自己平时没有觉察到罢了。万事均有自己的规律,佛法亦然。只要我们内心虔诚,自然就会感受到禅宗的佛理。
良宽禅师毕生修行参禅,从来没有稍微懈怠过一天。
当他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整天只顾吃喝玩乐,快要倾家**产了,家乡父老都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为乡情所感动,就不辞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乡。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非常高兴与他的和尚舅父相聚,并且特意留舅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坐禅坐了一夜,次晨离去的时候,就对他的外甥说:“我想我真是老了,两只手一直发抖,能不能请你帮忙把我草鞋带子系上啊?”
他的外甥非常高兴地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禅师慈祥地说:“谢谢你了,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
良宽禅师说完话后,掉头就走,对于外甥的任何非法行为,一句不提。但就从那天以后,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了。
良宽禅宗的教学法,有时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有无不定,有时暗示含蓄。总之禅的教育,就是不说破,不说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外甥的内心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力量,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力量才让他下定决心,重新开始。
有一次赵州从谂禅师提起一句禅话:“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学僧不解,因而纷纷要求赵州解释,学僧们问:“不知佛在为谁烦恼?”
赵州从谂回答:“为一切众生烦恼!”
学僧再进一步问:“怎样可以免除这些烦恼呢?”
赵州从谂严肃地责问学僧:“免除烦恼做什么?”
又有一次赵州从谂禅师看到弟子文偃在礼佛,便用拄杖打了一下,问:“你在做什么?”
文偃回答:“礼佛!”
赵州从谂斥责:“佛是用来礼的吗?”
文偃说:“礼佛也是好事。”
从谂说:“好事不如无事。”
内心清净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呢?我们的内心才是佛法诞生的地方,佛法也只能在内心才能得到真正地发扬光大。
佛教主张因果和轮回,所以真正的修行者并不否认因果法则,但亦不会拘泥于因果的形式。佛教是灵活的,变通的。我们的生活亦应如此,真实的自我是超乎肯定和否定的,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
香岩智闲开悟后,主持河南邓州香岩禅院。弟子们经常讨论达摩祖师为何西来中国这样的话题。
有一天,他对弟子们说:“你们谁也不要讨论了,我来告诉你们。”
弟子们一听顿时来了兴趣,于是香岩禅师让其中的一位弟子爬上一棵菩提树,然后脚不踩树枝,手也不攀树枝,而是让他悬空用嘴咬住拴在树枝上的一根绳子。众弟子看到师父这样做,心中好生纳闷:这样怎能知道祖师西来意?
弟子们正在嘀咕,这时师父站在树下开口了:“现在我来问你,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在树上的那位弟子,现在已经是心惊胆战,哪还顾得回答师父的问题。但他如果不回答师父,显得没有礼貌;假如回答他,一张口便会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摔死。
他正在犯难时,又听到师父说话了:“你们说,正当这时他该怎么办才是?”众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回答。
这时上座虎头站出来回答说:“他在树上时我便不问,未上树时请他回答。”香岩智闲禅师听后哈哈大笑。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对此公案评道:即使有口若悬河的辩才,也用不着;即使能讲解一部《大藏经》,也没有用。如果参这禅机,必使过去走不通的路能够走通,这就需要抛开从前自以为是的活路的想法。如果这样做还不行的话,那就只有去问如来佛了!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船子德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