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看过《飞越迷城》(Ishtar)?如果没有的话,赶紧去看一下,至少看完前半小时。这是20世纪80年代(这10年里诞生了太多优秀的喜剧)缺点最明显,但也最出色的喜剧之一。沃伦·比蒂和达斯汀·霍夫曼分别在片中饰演莱尔·罗杰斯和“鹰仔”查克·克拉克,他们是一个双人歌唱组合,自信和野心远超才华。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他们一起站在一张西蒙和加芬克尔[1]的海报前,哀叹他们跟西蒙和加芬克尔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西蒙和加芬克尔有经纪人,而莱尔和鹰仔没有,至少鹰仔自己觉得是这样。从别人口中听到这样狂妄的言论是件很好笑的事,但在追寻编剧梦的路上,我们都是想成为西蒙和加芬克尔的莱尔和鹰仔。
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在真正要用到剧本中介之前,就应该提前先找一个。这种想法来自一种对好莱坞的虚假想象,在这种想象里,一个心怀抱负的编剧写完他的第一个剧本后,马上就被一个代理人签了,签了之后就把他的剧本卖给了电影公司。几个月之后,这个剧本就被某个大导演拍出来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好莱坞其实不是这样运作的,大多数编剧都要苦苦挣扎很多年,才能找到剧本中介,而且工作机会也不多,甚至完全没有。我们撑过了这个阶段,就像莱尔和鹰仔一样。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是不受规则限制的例外——有些编剧的确是这样。虽然受到了一些否定,但依然保持勇气、决心和自信,这是很健康,很有必要的,只要别自欺欺人(就像《飞越迷城》里那俩一样),别忘了保持谦虚,要不断从失败和失望中学习。如何才能知道,是时候找个代理人或经纪人了?而且怎么才能找到?
相反,经纪人,尤其是代理人的厉害和神奇之处在于,总能有办法在编剧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找上门来,也就是当编剧手里有一部能卖的剧本的时候。到了这时,你就能莫名其妙、糊里糊涂地得到一个剧本中介了。背后的原因并不神秘,它把我们带回了本书的核心论点上。代理人和经纪人,就像制片人和电影公司高管一样,他们读剧本时脑子里始终带着这个问题:它能带给我什么?如果这个剧本他们卖不掉,或者无法通过这个剧本把你这个编剧推销出去,那他们就不会跟你废太多话。如果这看起来太粗鲁,太唯利是图,我们可以换一种不那么愤世嫉俗、更加宽容的视角来看待同样的事实,最后得出的结果还是一样的。如果代理人或经纪人觉得你交给他们的剧本卖不掉,可能会说:“我很愿意帮助你,但这个剧本我无能为力。”就像我们当年写《饕餮之人》时,乔丹·贝尔曾对我们说的那样。经纪人比代理人更愿意跟有前途的编剧合作,至少职位描述是这么写的。而代理人的主要工作是洽谈合约,或者用《窈窕淑男》里的代理人乔治·菲尔茨(西德尼·波拉克 饰)的话说:“保障利益。”事实上,大多数能帮你卖掉剧本,能确保你获利的代理人,对那些手里只有“写作样本”的编剧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那些手里有一部能卖的剧本,能够跨进主流市场的编剧。
所以,对于你刚刚写完的这个剧本,你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行吗?你自己当然觉得行,但你的观点在这里并不可靠。你需要好莱坞专业人士的肯定。这就引出了很多编剧都很好奇的那个问题,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关心程度甚至超过了怎样提高自己的编剧水平,那就是:怎么才能进入这一行?怎么才能让业内人看到我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