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中秋夜(1 / 1)

陶庵梦忆 张岱 301 字 2个月前

虎丘八月十五,本地人和外乡人、士大夫和家属、歌伎名妓和戏婆子、少妇和闺女、娈童以及游**寻乐的恶少、门客、奴仆、骗子等形形色色的人全都聚到一起。从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面,一直到试剑石、一二山门那边,全都铺着席子坐着人,登上高处往下望,就像大雁停在平坦的沙滩,霞光铺散江面。

傍晚月亮出来,鼓吹奏乐的有上百处,大吹大擂,敲铙打钹,奏起《渔阳掺挝》,翻天动地,像雷声轰隆、水在沸腾,根本听不见人们的呼喊叫唤声。打更后,鼓铙声逐渐平息,丝管声开始演奏,乐工们唱起“锦帆开”“澄湖万顷”这些大曲,议论嘈杂声应和着锣鼓、管乐、弦乐、歌声,完全分不清曲拍节奏。夜深,人群渐渐散去,士大夫和家人都下船到水中嬉戏,每一席都唱着歌,每个人都轮番表演,南北风格交杂,管弦音乐轮番演奏,听的人刚听清,紧接着就有人品评。二更时分,人们安静下来,撤掉管弦乐,只听到一缕洞箫之声飘来,哀怨迟缓而又清远缠绵,与歌声相引,这时还剩几位歌者交替唱和,余音袅袅。夜入三更,孤月当空,气氛肃穆,场中静谧,毫无声响。一名男子登场,高高地坐在石头上,不吹箫笛不击拍子,歌声像丝线一样延绵不绝,似乎能裂开岩石穿入云空,吐词清晰、高低顿挫,每个字都极为悠扬,听众立刻感受到曲调的精细之处,好像心血都枯竭了,不敢打拍子,只有频频点头赞赏。这时排列坐着的仍有一百多人。要不是在苏州,怎么会有这么多懂得欣赏乐曲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