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在人们心中,表现在各个领域。
“和”首先是一条经世致用的原则。
儒家有句名言叫作“和为贵”。兵家有个理论叫作“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经商者有个信条:和气生财。治国者讲究和平。治家者讲究“家和万事兴”。由此可见,谋“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和”是贤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历史上,谋“和”,宽容、大度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一切无不在昭示人们要“以和为贵”,不要以邻为壑。“和”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死对头之间不再冤冤相报,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
日本人也很重视“和”,甚至有的企业家把它当作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但中国人主张的“和”与日本人所尊崇的“和”有所不同。
日本人的“和”是指完全抛却自己的主张,众口一词,赞同团体的意见,最终达成一致的看法。这种意思比较接近孔子提出的“同”。“同”是没有自己的意见,盲目附和别人的态度,人云亦云。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又能与周围的人相互协调,“和则生物,同则不济”。
“以和为贵”也是治国者的方略,因为它蕴含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国者都希望国内太平,永无纷争;国家之间“和平发展”,没有战争。林语堂认为,“和平”是人类的一种卓越认识,中国人尤其酷爱和平,不爱挑起战争,因为我们是理性的民族。受“和为贵”理念的浸润和熏陶,中国人从小就养成一种以和为贵的人生理想,不嗜战争,一名寻常中国儿童能知一般欧洲白发政治家所未知之理,这就是不管战争是为国家还是为个人,都会使人残肢断体,甚至失去生命。并且,中国人的和平性情兼有人类谅解意义。
“以和为贵”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和危害,如空气污染、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应用“和”的理念来整合人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在今天仍是一条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种种不和,不和就会产生分歧,有了分歧就会导致摩擦,摩擦导致矛盾,矛盾激化就会导致争斗。特别是当人们之间有利益冲突时,争斗就难免了,而且“斗”的方法也举不胜举。有明争,也有暗斗,但不管是哪种争斗方式,都会伤了彼此间的和气,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做人应求“和”,而不求“同”。提倡“和”,不是要求人们都抱成一团,无原则地妥协和谦让,而是为了追求一种团结进取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工作上互帮互助的氛围和对人对己宽容大度的气量。“和”是成就大业的良好环境,是每个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标。一个和睦的家庭,会令人感到温暖;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舒畅;一个和平的环境,会使人安心地搞建设;一个祥和的气氛,会让人世充满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