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备别人时要懂得方式方法(1 / 1)

底线博弈 王亚军 880 字 1个月前

与人相处时,不要为任何事而轻易责备他人。

中国古人就懂得这个处世道理。申居郧说:“过于严厉地责备他人,使对方产生怨恨,这就是自己的一大过错。”

王永彬说:“只责备自己,不责备他人,这是远离怨恨的方法。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这样做一定会把事情办砸。”

好指责别人,实在不是一种好习惯。这样既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你自己,别人不舒服你也不会舒服。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

张飞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下令军中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时日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身是血。鞭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以短刀刺入张飞腹中。张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张飞的悲剧深刻地说明了卡耐基这句名言:“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卡耐基指出: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是飞回家里。我们想指责或纠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攻击我们。

检讨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喜欢责备别人的毛病?布置下去的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很可能不是积极地与下属寻找原因,研究对策,而是指责下属:“你怎么搞的?怎么这么笨?”这时,你有没有想过下属会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什么也不说,但在内心却会觉得你不近人情,从而怨恨你。这样,你今后在与他相处时,就很可能总感到疙疙瘩瘩……

不要指责他人,并不是说放弃必要的批评。这里的意思是说,要抱着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批评。

楚王好战,屡次挑起邻国间的战争,弄得烽烟四起,民不聊生。齐国贤士田赞决定去劝说楚王。他穿着十分破旧的衣服,来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早就听说过田赞的声名,一看他的衣服这么破,不禁十分惊讶,问:“您为何落魄到这种地步?”

田赞笑道:“我的衣服虽然破旧,还不算太糟糕,还有比这更糟糕的衣服呢!”

楚王听出他话里有话,就问:“您能说给我听听吗?”

田赞说:“铠甲就比我这身衣服更糟糕!”

楚王好奇地问:“为什么?”

田赞说:“铠甲冬天穿上冷,夏天穿上热,没有什么衣服比它更糟糕了。我因为贫穷,才穿这么糟糕的衣服。您是大国君主,富贵无比,却喜欢让百姓穿更糟糕的铠甲,是否有失明智?”

楚王一听很不高兴,责备道:“您不会是来充当说客的吧?”

田赞从容答道:“我哪是当说客,我是为您着想啊!您让百姓穿上铠甲,也许是为了行仁义。但是,穿上铠甲,是去做砍断人家的脖子、挖空人家的肚子、毁坏人家的城池、杀死人家的父子的事啊!这样做会损害您的声名。如果说这样做是为了获得实际利益,但是,您去损害别人,别人也会千方百计损害您;您让别人遭到危险,别人也会千方百计让您遭到危险。这不是让自己置于不安全的境地吗?您为什么要做既损害声名又不安全的事呢?”

楚王默然良久,才说:“您说得对,我一定会改正以前的错误。”

田赞想说服楚王,真可以说是挖空心思了。他没有因为自己站在理上就直接地表明态度,而是采取了楚王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他穿着很破旧的衣服,一方面是故意把自己摆在很低的位置,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楚王的注意,然后借题发挥,阐明利弊。这样,楚王当然比较容易听得进去了。

我们喜欢责备他人,常常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明。有时,也有推卸责任的目的。古人讲“但责己,不责人”,就是要我们谦虚一些,严格要求自己一些,这对自己只有好处。《三国演义》中马谡轻敌失了街亭,害得

蜀兵大败,诸葛亮无奈演了一场“空城计”,才算退了敌军。回到军中,诸葛亮为明正军律,挥泪斩了马谡。对于此次失败,诸葛亮并没有因处理了马谡就了事,而是深深自责没有听刘备生前所说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自作表文给后主,请自贬丞相之职,并要求属下“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诸葛亮的为人,值得我们学习。

在你又想责备别人这不是那不是的时候,请马上闭紧自己的嘴,对自己说:“看,坏毛病又来了!”这样,你就可以逐渐改掉喜欢责备人的不良习惯,学会宽容和尊重,更好地与人相处、与人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