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7月2日,一个叫皮尔的男婴降临在意大利威尼斯近郊的一户农家。在他出生2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整个意大利都陷入战火烽烟中。为了活命,皮尔一家几经周折逃往了法国,最终在格勒诺布尔暂时居住了下来。
儿时的皮尔爱跳舞,一心只想当个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现实根本容纳不下他的梦想。他的父亲,每天骑马登上高高的雪山采下冰块,运到城里卖给有钱的人家,挣着有数的几个小钱,维持基本的生活都很艰难,哪里还有多余的钱送皮尔去舞蹈学校呢?考虑到皮尔以后的生活,父母决定送他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至少这是一门手艺,不仅能帮家里减轻点负担,将来也可以用来谋生。
在裁缝店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皮尔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可赚取的报酬还不够他的生活费和学徒费,他厌烦极了。他打心眼里认为,这纯属就是在虚度光阴,浪费生命。空有一腔理想却无法实现的苦闷,每天折磨着他的内心。偶尔,他甚至会冒出一些可怕的想法:这样活着,真的不如早早地结束生命,以求解脱。
绝望中的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布德里,这是他从小就崇拜的“芭蕾音乐之父”,他一心觉得,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他,但布德里一定会明白他这种为了艺术而献身的精神。于是,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希望布德里能够收他为徒。在信的末尾,皮尔写道:“如果您在一个星期之内没有回复,不肯收我为徒,那么我只好为艺术献身,跳河自尽。”
也许是言辞过于激烈了,抑或是布德里是真心想帮助皮尔,总之,他回信了。不过,让皮尔感到遗憾的是,布德里在信中只字未提收他为徒的事情,只是讲述了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
原来,年幼时的布德里,很想做一名科学家。可是,当时家里的条件不好,无法供他上学,他只能跟着一个街头艺人过起了卖唱的日子。他点醒皮尔:人生在世,现实与理想之间总会有一定的差距,人要先选择生存,好好地活下来,才有可能去实现所谓的理想。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那么这个人是没有资格谈艺术的。
布德里的回信,让皮尔猛然惊醒:既然生活的际遇将自己推到了这条路上,就要努力地走下去!之后的他,不再胡思乱想,也不再死守着那个舞蹈的梦想纠结度日,他开始努力学习缝纫技术。他似乎天生就具备做服装的才能,仅仅2年的时间,他的手艺就超越了师傅。
皮尔经常会设计出一些款式新颖的衣服,很受当地的一些贵族小姐们的青睐,不时地就会有人上门请他专门设计女装。皮尔喜欢新奇高雅、款式多样的舞台服装,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他开始潜心研究各种舞台服装。白天他在裁缝店上班,晚上他就去当地的一个业余剧团当演员,目的是积累亲身经验。舞台服装的新奇艳丽,给皮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未来的设计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
17岁那年,皮尔·卡丹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了巴黎。当时,“二战”已经拉开了序幕,巴黎四处都是逃难的人,大街小巷都站满了德国兵。皮尔·卡丹违反了宵禁令,被抓进了监牢,幸好他不是犹太人,最后又被放了出来。
时间飞逝,到了22岁时,皮尔·卡丹在服装设计和制作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他被公认为是当地最好的裁缝。很快,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并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皮尔·卡丹公司。
曾经,皮尔·卡丹在一次采访中谈及儿时的梦想,他说:“其实,我并不具备舞蹈演员的素质,当舞蹈演员不过是年少轻狂时一个虚幻的梦而已。如果那时候我没有放弃当舞蹈演员的虚幻想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一切。”
几乎每个人在年少时都曾有过自己的理想,也都为那个伟大的目标而激动过,苦闷过。然而,梦想不是幻想出来的,也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就够了,它成真的前提是:必须真实。
央视曾经报道过一篇新闻:一个住在西山某山区的30岁女人,从小到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像电视里那些光鲜亮丽的白领一样,穿梭在城市。现在的她,并未真的如愿,因为她有需要照顾的丈夫,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许多要打理的农田。那个走出大山的梦,对于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女人来说,不仅遥不可及,也不太现实。
时隔10年,再次见到这个女人时,她满脸都是骄傲与自信。她没有走出大山,却在距离村里几十公里远的县城做了一名售货员。那个成为都市白领的梦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贴近生活、更符合现实的梦,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了自立自强的平台。
无论何时,有梦想都是一件好事,但要好梦成真,首先得让梦想接地气。就像一位学者所说:“有一部分能实现的行动,叫理想,是良性的;还有一部分老挂在天上飘着,不接地气的,那是幻想,终会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