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画家,潜心学画十几年,深得传统派的真谛。他所作的一幅山水画曾在省级美展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画展结束时,一位资深画师好心建议他,平时多读读王维的诗,体会其意境,拓展思路和视野,会让他的画技有更大的提升。
这番话让画家觉得,自己的作品还有诸多不足,有待完善。后来有人来买这幅画,他怎么都不肯卖,总嫌画作不够完美。他一直盯着这幅画看,越看问题越多,最后竟赌气将其毁掉了。他决心要画出最完美的当代山水画,可无论怎么画,他都觉得不满意,不是这儿有毛病,就是那有问题……时间久了,他竟找不到原来作画的感觉了,画技也退步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既然太阳上也有黑子,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内心深处经常隐藏着焦虑、沮丧和担忧。他们太恐慌失败了,每天活在焦灼不安中,哪怕已经做得很好了,只要缺点和不完美的出现,就会让他们觉得一切成就都黯然失色。他们纠缠在搜寻缺陷和“全有或者全无”的思维力,即便眼前摆着半杯水,也会把半空的杯子视为全空。
第一次见到来访者温青时,她穿着一身休闲装,但神情却是紧绷的。她说自己是典型的拖延症患者,什么事情都很难如期完成,倒不是不想做,而是怕做得不够好,不被认可。她的内心充满了对不完美的焦虑,尤其是无法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
细谈过后,我了解到:温青的父母都是老师,对她的管教一直很严格。她希望自己处处都能胜人一筹,可现实却让她屡屡碰壁。每到这时,母亲都会挑剔她、指责她。久而久之,她就把“事情做得好不好”与“我好不好”等同起来。一直以来,她都活在自我嫌弃中,既想凡事都做到最好,凸显自己的完美;却又因瑕疵的不断冒出,让她自我怀疑,焦虑不安。
在一次谈话中,我给她复述了那个“圆环追求梦想”的故事:圆环着急忙慌地寻找着自己的理想之地,一路上什么都看不到,只听见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有一天,它不小心丢了自己的一部分,变得不完整了,再不能像从前一样快速地奔跑。可是,它看到了盛开的鲜花、流淌的小溪、飞翔的小鸟……圆环惊觉,自己费力地寻找着另外一部分,忽略了很多的美景。
温青一直试图把事情做到最好,以避免来自他人和自己的批评,避免体验沮丧和失望。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不停地奔跑,一旦失败就构成了自己不够好的证据,这样残酷的现实令人难以接受。于是,她把拖延当成了一个最佳的防御工具:如果没有完成,那就没有成败可言。可是在拖延的过程中,她又不得不承受焦虑的折磨。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如何,关键在于他的心态。如果总是沉浸在对自己的不满、对失败和瑕疵的烦恼中,就会产生抑郁和自责,甚至引发低自尊的问题。可是,有谁的人生是直线式的呢?哈佛教授沙哈尔在其“幸福课”中反复重申着这样一个观点:“give ourselves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直译过来便是:允许自己成为人!
这里所说的“人”,是指会有七情六欲,生活会起起伏伏的人。沙哈尔教授也曾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期望着能够从起点A直接通往终点B的生活。可事情不总是如此完美,当他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煎熬的岁月后,他开始调整自己,力求成为一个追求极致,但允许自己失败的人,并深刻地认识到,曲线式的人生才是常态。
人,只要勇敢面对真实的不完美,就不会对事情的结果进行灾难化的预期。考试,只是一场考试;工作,只是一份工作;报告,只是一份报告。这些成绩的高低、结果的好坏,不是评定是否有能力、是否值得爱和尊重的决定性和唯一性的指标。考试失利了,工作没做好,报告不理想,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你。只有从内心深处承认和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人,才能放下包袱,自信地把握住现实中的自己,穿过焦虑、失败的隧道,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