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接受最坏的结果能减少忧虑(1 / 1)

多年前,美国一位名叫欧嘉的女士患了癌症,医生宣称她会经历一段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最终离开人世。为了确定诊断无误,她还特意找到美国最有名的医生询问,结果得到的答案是一样的。

死亡即将降临,欧嘉的内心绝望极了,她还那么年轻,她不想死。在绝望之余,她打电话给自己的主治医生,宣泄出所有的痛苦和恐惧。医生不耐烦地打断了她的话:“怎么了,欧嘉?难道你一点儿斗志都没有了么?你要是一直这样哭下去,必死无疑。你确实遇上了最坏的情况,但我希望你面对现实,不要忧虑,然后尽可能地想想办法。”

挂断电话后,欧嘉的情绪稳定了很多。她狠狠地攥了拳头,指甲深深地掐进了肉里,背上一阵阵地发冷,在内心里发誓:“我不会再忧虑,不会再哭泣!如果还有什么要想的,那就是我一定要赢!我一定要活下去!”

通常情况下,在不能够用镭照射的情况下,就要照10.5分钟的X光。可是,欧嘉却连续49天每天照14.5分钟的X光!她瘦得皮包骨,两条腿重如铅块,但她一点儿都不忧虑,也没有哭过。她总是带着微笑去面对这一切,尽管有时这些微笑是勉强挤出来的。

欧嘉这么做,当然不是相信微笑就能治好癌症,但她相信,乐观的精神状态绝对有助于身体抵抗疾病。结果,她真的上演了一场癌症治愈的奇迹,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平稳。想到这些,她总说:“多亏了我的医生告诉我,不要忧虑、想想办法,才让我一步步走到现在。”

世上最摧残人的活力、消磨人的意志、降低人的能力的东西,莫过于忧虑了。一个遇事总忧虑的人是很难克服恐惧的,更无法战胜身体上的疾病和生活中的困境。道理很简单,人在心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做什么事情效率都不会太高,脑细胞受到了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根本无法像没有任何精神压力时那样集中思考,扰乱了事情原本应有的解决步骤和方式。

道理易懂,可多数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仍然会不知不觉萌生忧虑和恐惧。当这些负面的情绪出现时,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尽可能地保持平静呢?

已故的美国小说家塔金顿曾说,他可以忍受一切变故,除了失明,他绝不能忍受失明。结果,怕什么,偏偏来什么。令塔金顿最为担心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

在他60岁那年的某天,他看着地毯时,突然发现地毯的颜色渐渐模糊,他看不出图案了。经过检查,医生告诉他一个残酷的真相:他有一只眼差不多已经失明,另一只眼也接近失明。

面对这最大的灾难,很多人猜想,他肯定会觉得人生完了,纵然不会一蹶不振,但肯定沮丧至极。出人意料的是,他还挺乐观,甚至可以用愉快来形容。当那些浮游的大斑点阻挡了它的视野时,他幽默地说:“嗨,又是这个大家伙,不知道它今早要到哪儿去!”等到眼睛完全失明后,塔金顿说:“我现在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也可以面对任何状况。”

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一年里要接受12次以上的手术,而且是采用局部麻醉。有人怀疑,他会不会抗拒?没有。他知道这是必须的,无法逃避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优雅地接受。他放弃了高档的私人病房,而是跟大家一起住在大病房里,想办法让大家开心点。每次又要做手术的时候,他都提醒自己:“我已经很幸运了,现在的科学多么发达,连眼睛这么精细的器官都可以做手术了!”

想象一下这件事,要接受12次以上的手术,还要忍受失明的痛苦,不知多少人在听闻此事后会崩溃。不过,塔金顿学会了接受,还坦言自己不愿意用快乐的经验来替换这次体会,也相信人生没有什么事能够超过自己的容忍力。

应用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能接受既成事实,是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林语堂在他那本《生活的艺术》里也说过同样的话:“心理上的平静能顶住最坏的境遇,能让你焕发新的活力。”

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仔细回顾并分析整个过程,确定如果失败的话,最坏的结果是什么?面对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预测自己的心理防线,让自己能够接受这个最坏的情况。有了能够接受最坏情况的思想准备后,就要回归平静的心态,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改善那种最坏的情况。当我们能接受最坏的结果时,就不会再害怕失去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