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髹漆艺术(1 / 1)

漆器是我国的特产,我国使用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曾发现过天然漆涂饰过的陶杯和木器,江苏吴江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杯和小罐,也属于早期漆绘实物。

商代遗物中尚未有完整的漆器出土,但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商代已广泛地使用漆器。新中国成立前河南安阳殷墟西北岗墓葬中曾出土一批印花土,从印痕可以清楚地辨认出簋、豆、敦、彝的形状,原物为木胎雕花朱漆器,因年代久远,木胎全无,只留所刻花纹和朱漆层牢固地印在泥土上。据传与印花土同时出土的还有漆面大鼓一面,附近亦发现执戈、盾武士像一尊,盾牌亦用漆涂。这都是商代已用漆器的证据。

圆漆盒(湖北随县出土)

西周春秋时期髹漆器物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饮食器、车马具、棺椁均用漆料髹饰。

《周礼·春官》记有关于君主车辆髹饰部位和色彩类别的规定,《考工记》也详细记载了贵族车辆规格和髹漆用色彩的制度。此外,《诗》、《书》、《春秋》中也有不少关于髹饰屋宇、车具、弓矢规定的记载。考古工作者曾在不少的西周墓葬(像西安斗鸡台西周墓、河南濬县辛村西周墓)遗址中发现车具等的髹漆痕迹,但实物完整的很少。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藁城台西西周墓葬中发现了一批厚木胎漆器残片。这批器物用黑漆涂底,花纹用朱红漆描绘出云雷纹、饕餮纹、夔纹,制作精工。这是近年来出土的最珍贵的西周漆器。

战国时期,漆器成为生活用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取代青铜器的部分制品,髹漆工艺也从成熟发展到鼎盛。从现有的成百上千的出土战国漆器看,它的用途不仅包括日常生活所用的杯、盘、豆、俎、勺、奁、盒、床、几、衣箱,还包括笙、琴、鼓、瑟等乐器和盾、甲胄等武器,一部分生产工具和葬具如工具箱、工具鞘、镇墓兽也用漆器制作,还有一项用途是制造工艺品,如漆鹿、漆凤鸟等。

鸳鸯形漆盒(湖北随县出土)

漆器的制作过程分成型和装饰两部分。成型,就是制胎,可分为木胎、夹纻胎、皮胎、竹胎等。木胎即用木料作器成型。其中又分斫木成型、旋木成型、卷木成型几种。斫木成型是用刀、斧砍、削、挖、雕,或把已做好的透雕、浮雕拼接;旋木成型是用旋床加工成型;卷木成型则主要应用于胎薄轻巧的器物如杯、奁等,其制作工艺是先将长条形薄木版两端削成斜面,弯曲后卷成圆筒形,用漆液把两端斜面吻合粘好,再拼合上底版。

透雕漆座屏(湖北江陵出土)

夹纻胎,先用木料、泥土做成模具,然后逐层用漆灰裱上麻布,干燥后除去模具,表面磨光、髹漆、彩绘,工艺流程跟现在的“脱胎漆器”相似。

皮胎、竹胎以皮和竹作器成型,主要用来做甲胄和扇、席等。

虎座飞鸟(湖北江陵出土)

装饰,指在成型的器物上加以绘饰。战国时期的漆器绘饰,有彩绘、镶嵌、针刻、金银铜扣、金银彩绘等,手法灵活,千姿百态。绘饰,即用毛笔“描漆”绘画,多是线条画和平涂画相结合;镶嵌即在器物表面镶嵌云母片、蚌壳等;针刻,是在髹好的漆面上用针或其他尖利工具刻出细如发丝的花纹线条;金银铜扣是把金、银、铜制的“扣器”(金属做的圆圈)套在器物的口沿或底圈,起装饰兼加固的作用;金银彩绘指描金描银等,此外还有贴金。

战国漆器出土以湖北、湖南、河南楚地发现为最多。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彩绘木雕座屏、凤鸟架鼓、漆鹿、漆镇墓兽,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凤鸟磬架、彩绘锦瑟,湖南长沙出土的漆车马纹奁、狩猎纹奁等,都反映出战国时楚地漆器使用非常广泛,造作水准极高,对此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