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发生在18世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农场里住着农夫费兰克和他的一家人。一年秋天,他去镇里卖粮食,家里却发生了一场惨祸:他的妻子和五个孩子被一伙盗贼杀死了!警察局抓到了三个人,但主犯却逃脱了。费兰克愤怒欲狂,他发誓,一定要抓到那个杀人犯,给家人报仇。就这样,费兰克追查了整整33年,终于在德州的一个小镇里发现了那个人的踪迹,而此时费兰克已经是67岁的老人了。他踢开了杀人犯小屋的门,冲了进去,却发现那盗贼正躺在**痛苦地喘息,他马上就要死去了!那苍老的吓人的盗贼乞求费兰克一枪打死他,费兰克没有那样做。他离开了小屋,坐在路边失声痛哭,他耗费了自己最好的光阴,结果得到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结局。
费兰克的经历真是一个悲剧,33年的时间里,他一心想着报复,他的生命里除了仇恨一无所有,而他得到了什么呢?一个衰老快要死去的仇人,他的报复对那个仇人来说甚至是解脱,那他这么多年的仇恨有什么价值呢?
生活中,可能会有很多人有心或无心地伤害了你,如果你要逐个去报复的话,那你就会永远生活在痛苦的仇恨里。所以,千万不要养成记恨报复的心理习惯,它会使你的生活失去秩序,行为越来越极端,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你自己。我们应该学会宽恕别人,因为宽恕别人就是在宽恕你自己。
有个画家来到一个集市卖画,这时集市上一阵**,原来是一位大臣的孩子到来,许多人都争相上前奉承。
当画家看着这个衣着华丽的孩子时,心中忽然一阵难过,因为这个孩子的父亲,正是害死画家父亲的凶手。孩子来到了画家的摊位前,似乎非常欣赏他的作品。当他最后选中了其中一幅画作时,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遮住,接着说:“对不起,这幅画是非卖品。”
也许这幅画被下了咒语,那孩子回家后,居然因为太过想念这幅画而得了心病,爱子心切的父亲,最后表示,愿意出高价买下这幅作品。
但是,画家仍然拒绝,他宁愿挂在画室里,也不愿意出售。
他阴沉地坐在画室里,专注地看着这幅画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一醒来,画家都要画一幅他所信奉的神像,而这也是他表现信仰的惟一方式。让他感到纳闷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发现画里的神像,居然与他昔日膜拜的神像,明显地出现了差异。
这个令人烦恼的问题,后来终于有了答案。
这天早上,他依例开始作画。他突然丢下了手上的画笔,往后倒退了好几步,因为他发现,这幅刚画好的神像,眼神中居然露出与那位大臣一模一样的目光,而嘴唇微扬的地方也非常神似!
画家惊恐地将画撕毁,并高喊着:“报复已经回到我的身上了!”
米尔瓦基警察局发出的一份通告上有这样一句话,“要是有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要理会他们,更不要去报复。当你想跟他扯平的时候,你伤害自己的,比伤到那家伙的要多……”
心中充满怨怼的人,即使窗外的阳光再温暖,他也感受不到,因为他已经陷在自己的冰冷地窖中,难以自拔。
习惯于“以牙还牙”的复仇者,生活必定充满痛苦。
就像许多电影里的画面,复仇者的色彩永远是黑灰色系,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仇恨,只想着如何报复,又怎能有明丽的生活呢?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战胜凡事记恨的习惯,选择宽恕。
路易斯密得说:“也许在很久以前,有人伤害了你,而你却忘不了那件不愉快的往事,到现在还痛苦不堪,那就表示你还继续在接受那个伤害。其实你是很无辜的,你要了解到,你并不是世界上惟一有这种经验的人。赶快忘掉这不愉快的记忆,只有宽恕才能释放你自己,让你松一口气。”
曾经有三位前美军士兵站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其中一个问道:“你已经宽恕了那些抓你做俘虏的人吗?”第二个士兵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第三个士兵评论说:“这样,你仍然是一个囚徒!”
那位士兵确实还是个囚徒,他把自己囚在自己的心狱里而不能自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宽恕别人就是不放过自己。
当然,要学会宽恕确实很难。
宽恕必须随被伤害的事实,从“怨怒伤痛”到“我认了”这样的情绪转折,最后认识到不宽恕的坏处,从而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原谅对方。多数的心理分析家都承认,从被伤害、憎恨到平复、重修旧好的过程当中,都必须经历一些困难的挣扎。
宽恕之所以很困难,是因为我们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这样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否则岂不便宜了犯错的一方。但是不宽恕会产生什么结果或副作用呢?例如痛苦、埋怨、憎恶、报复等等,这些结果值不值得再承受,恐怕才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习惯视点】
遇事习惯报复记恨的人,往往不能从被伤害的阴影中平安归来,痛苦总是如影随行,他们真正伤害的其实是自己。试着去宽恕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吧!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