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甥女彭彭不久前刚考上大学,临走之前我再三叮嘱她,在学校一定要多多读书,多多学习,多多思考,同时尝试着接触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但上次放寒假,当我问及学校的情况时,彭彭却有些烦恼,“姑姑,我每天除了上课,还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有时晚上也在宿舍做些设计工作,但是我的行为在一个舍友眼里却是另类,她经常嘲讽我只是白费劲,瞎折腾,真是这样吗?”
我有些意外,思考几秒后,问道:“你的这位舍友每天做什么?”
彭彭撇撇嘴,回道:“她呀,经常窝在宿舍追剧、嗑瓜子,或者睡觉。”
“这就是格局不同”,我说道,并进一步解释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层次,理解东西的方式也不一样。层次低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背后延伸出去的巨大财富。正因为如此,他们理解不了你的所作所为,不仅不支持你,更有可能打击你的信心,拖住你想要向前奔跑的脚步。”
“所以,你千万别去迎合那些低层次的人,甚至要远离他们。”
以上的说辞可能有些尖锐,但我一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要想变得更优秀,活出高级感,就必须远离身边低层次的人。
所谓层次,不是由出生背景决定的,也不是由个人财富决定的,而是指人的素质、阅历和教养,更是眼光、格局和价值观。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你站在井底,别人的落井下石才有机会得逞。如果你站在高处,难道对方要朝天上扔石头吗?那么做的结果,就是砸的自己头破血流,为愚蠢付出代价。”也就是说,与其去迎合那些低层次的人,不如不断前进再前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强大。
贺兰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她很喜欢这份工作,也很希望和同事们和睦相处,但是后来她发现一聊天她就头皮发麻,因为办公室里的几个女同事,每天谈论的话题无非是谁家的公公婆婆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谁家的老公挣了多少钱、楼上财务部的某个同事上个月离婚等。她不明白,本是年纪轻轻该奋斗的年纪,却每天把精力放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还是一些别人家的生活。贺兰不喜欢东家长西家短,更不爱背后谈论别人,所以大部分时间她都在坐在工位上认真工作。
由于工作认真踏实又有责任心,贺兰进入公司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被领导提拔了,从一个普通文案晋升为文案组长。遇到这样的好事,贺兰上下班路上都哼着小曲,但是很快这种好心情就被破坏了。因为有几个员工得知她晋升,心里不平衡了,对贺兰的态度尖刻起来,说话有时还带着“刺”:“有些人爬得真快,看来长得好看,就是容易得宠”“有些人看着默不作声,谁知道背地里送了多少好处”……
遇到这种事情,谁都会感到气愤。不过,贺兰知道过多计较没有用处,自己还需要多方面地发展和进步。所以,她从来都是一笑了之,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就这样,贺兰顶着心理压力,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工作成绩越来越好,又一次次得到了领导的表扬,并最终被提拔为策划总监。此时,贺兰已将那些非议自己的同事远远地甩在身后,她每天谈论的都是价值百万的商业项目。
对此,贺兰感慨地说:“你只有进入高格局的层次,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认识真正有能力欣赏你的人。当你强大到一定地步时,大家自然会尊重你、听从你,你不需要通过猜测和揣摩别人的心思,也不需要迎合任何人。”
有些人胸中装着泥泞,有些人胸中装着星辰。
有些人谈的是闲事,赚的是工资,想的是眼下。
有些人谈的是机会,赚的是财富,想的是明天。
有些人谈的是给予,赚的是人情,想的是未来。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自己的财富,却可以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同行。
哈佛大学每年会在新生入校时提供一个庞大、紧密的校友网络,那些校友大部分是精心挑选的、世界一流的成功人士,然后通过课外游学、校友联谊、假期实习等方式,为彼此提供沟通和交往的契机。如今,哈佛大学的毕业生遍布美国社会各领域,从白宫到华尔街到法院等,掌握着美国大部分的权力。
跟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格局高的人在一起十分重要。所以,远离身边低层次的人群,追求一个向上的、奋斗的状态,去更高的地方,看更远的世界,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它带给你的远远比你付出的更多。
每一个活得比常人更好的人,都不是与生俱来带着光环的,而是凡事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太多的宝贵,都需要跋涉,才可以获得。太多的璀璨,越隔着月色,越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