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做到无可替代,谁就是王者(1 / 1)

职场中,你方唱罢我登场,来来去去是很常见的现象。通过这些年的观察,我发现一种现象,每次单位需要人员调整时,总有那么一两个人被不停地调来调去,就像我曾经的一位同事阿艾。一起进单位的同事,有的成为业务骨干,有的成为部门主管,只有她还在原地踏步,而且一年先先后后被调整了五次岗位,“为什么领导这样对待我?我就这么惹人嫌?”阿艾悲哀地发问。

我一开始很同情阿艾的遭遇,但共事几天后,我明白了其中原委,觉得这是她自身所致。

阿艾虽不是名校毕业,但好在比较勤奋,也很热情,经常帮着同事们做些打印、传真等工作,给我的印象还不错。但相处几天之后,我发现她的写作水平平平无奇,审稿水平也很一般,有时我们征求一些建议或意见时,她也提不出出色的点子……总之,几乎看不出她相比其他同事有什么过人之处。换句话说,对于我们而言有她没她其实都大同小异,毕竟想挤入公司的人那么多。

没几天,部门来了一个实习生小芬,小芬虽然写作能力也有待提高,但她的审稿水平很不错,经常能帮我们找出稿件中不易察觉的错别字,而且还经常提供一些比较新颖的创意。当时正好单位有一个新项目需要从各部门抽调一部分人,我们部门领导“顺水推舟”,让阿艾去了新的项目部。

我们为什么宁愿留下实习生小芬,也不愿意留下“老员工”阿艾呢?因为阿艾就是工作中典型的“可有可无”那类,各方面能力平平,只能被调来调去,又因为不断调整岗位,想深入了解一项工作难上加难,所以一个新来的实习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取代她,加薪无望,升职更无望。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价值、社会地位,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所在域内,越是无可替代,收入就越高,社会地位也越高。相反,一个人如果在所在领域内,可有可无,无足轻重,那么他的收入肯定就会很低,社会地位也就无从谈起。

细细想来,确实有道理。有人总是抱怨自己明明做了很多工作,可是收入却不高,一到裁员自己总会率先中枪,而升职加薪的机会总不落到自己头上。说到底,这其实就是因为老板并不是非你不可。也许你是个好员工,但绝不是那个可以委以重任独当一面的好苗子,你太过平凡、太过普通,在组织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随时都有可能被招聘的新人所取代,可利用价值并不高。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行业里不可替代的那个人。不可替代性,永远是最好的筹码。虽然这种不可替代不是绝对的,但至少应做到拥有一些核心竞争力的技能,如果老板想培养一个人选或者另外找人替代你,将需要出更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那么你就是那个最具价值的最佳人选。

在给艾老师做助教的时候,一位女同事是公司的文案,她学历不高,经验也匮乏,但做PPT的水平很高。艾老师每次做培训都会带上她,而且她敢任性地和艾老师“叫板”,几次和艾老师提交了加薪要求,艾老师都满足她,令她在中同事面前风光无限。一开始我们一些同事有些不服气,难道就因为她PPT页面做的好就要如此?

对此,我记得艾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她做PPT的水平很高,每次去企业做培训客户都很满意,这就是她的资本,高人一等的资本。你们认为PPT没难度是吧?那你们为什么不分分钟做得比她好?你们以为做PPT只是无聊的展示材料,这里面需要多少对业务的深入理解,清晰的逻辑思维,高素质的审美,不然我们为什么动辄雇MBB花上千万搞个项目?她的作用如此重要,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被替代的。为了要留住她这个人才,我自然会满足她的加薪要求。”

扪心自问,你现在从事的工作不可替代性强不强?

如果你的工作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被别人替换掉,那么公司损失你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没有什么可惜的。但公司绝对不敢轻而易举赶走一名高管或者公司核心技术人员,而且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越强,你和你老板的议价权就越大,你的收入基本上也就越高,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

毕业之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图书编辑,虽然每天很努力、很忙绿,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还经常周末的时候加班,即使这样拼,我却只拿着一个月二千多元的薪水,而且我甚至不敢和老板提加薪的要求,因为当时的我没有卓越的能力,没有丰富的经验,老板肯给我一个“饭碗”就已经不错了。

后来随着能力的提升,以及自身的努力,我一步步做到了部门主任的职位,我的价值也在不断提升,比如我和几家出版社编辑的合作非常愉快,如此,所在岗位的不可替代性也越来越高,薪水也越来越高。终于体会到,一个人的职位、薪水等,是与工作的不可替代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不论做什么样的工作,努力和勤奋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想要真正做到很出色,任意地纵横驰骋,你就必须发挥自身与众不同的独特优势,要有真才实学,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独到的见解,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时刻记住,在这个现实的时代里,谁能做到无可替代,谁就是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