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我已经简略地叙述完了我的生平。但还有一点我没有告诉大家——我嗜书如命。你们一定难以想象我对书籍的依赖程度。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视听来获得知识的,但我却是完全依赖书籍,这要从我开始读书的时候说起了。
1887年5月,我第一次完整地读完一篇短篇小说,那时我年仅7岁,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对书籍充满了依赖和渴望,恨不得用手指将一切我能接触到的书籍吞噬进去。
最初的时候,我的“书库”里只拥有很少的几本凸字书,包括一套启蒙读物,一套儿童故事以及一本叙述地球的书,我还记得那本书名为《我们的世界》。我用手指一遍遍地阅读这些书,以至于上面的很多字都磨损得难以辨认了。有的时候,莎莉文老师也会将她认为我能懂的故事和诗歌写在我的手上,以这样的方式“读”书给我“听”。但事实上,我更喜欢依靠自己来进行“阅读”,因为对于那些我认为有趣的作品,我总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重温。
事实上,我真正开始认真读书,是在第一次去波士顿的时候。那时在学校里,我征得老师的同意,每天能花一些时间待在图书馆,我总是在书架前走来走去地摸索着,寻找我感兴趣的图书。
我什么书都看,不管是否能认全书中所有的文字,也不管是否真的能够读懂。文字本身就对我充满了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让我甚至已经不在意我所阅读的究竟是什么。那段时期,我的记忆力出奇的好,即便是那些我完全不懂其中含义的字句,我也能清晰地记在脑海中。这些字句在后来我开始学会说和写的时候,总是不经意就冒了出来,以至于朋友们都对我丰富的词汇感到惊诧不已。那时的我不求甚解地阅读过许多书的片段(那个时期我几乎从未完整地阅读过一本书)和大量的诗歌,直至遇到《方德诺小伯爵》这本书,我才第一次将一本书完全地读完并读懂,那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那是我8岁的时候,有一次,我正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翻阅小说《红字》,莎莉文老师走了过来,问我是否喜欢书中的皮尔,还为我讲解了几个我读不明白的生字,然后推荐了另一本书给我,她说那是一本描写一个小男孩的小说,比《红字》更加精彩,那本小说的名字叫做《方德诺小伯爵》。她还答应我,等到夏天的时候会将这本小说读给我听,但事实上,一直到8月份,我才终于有幸“听”到这本书。
刚到海边的前几个星期,我被那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吸引了,完全忘记了那本小说。后来的一段时间,则是莎莉文老师离开了,前往波士顿去看望她的朋友。
莎莉文老师回来之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兑现当初的承诺,开始阅读《方德诺小伯爵》。那是8月一个非常炎热的下午,我们刚吃过午饭,坐在屋外不远处拴在两棵松树间的吊**。
我还记得,当我们穿过草地的时候,许多蚱蜢跳到了我们的衣角上,老师执著地要将这些小虫子全部赶走才愿意坐下来,但我却认为这实在是浪费时间。莎莉文老师不在的日子里,吊床一直无人使用,以至于上面铺满了厚厚的一层松针。在炽热的阳光照射下,空气中弥漫着一阵阵松针的清香。
在故事开始之前,莎莉文老师向我介绍了一些故事发生的背景,阅读时,遇到生字,老师都会耐心地给我讲解。刚开始的时候,生字非常多,老师经常会停顿下来为我讲解,但事实上我根本顾不上那些生字,只一心想知道故事后来的发展,对莎莉文老师的讲解反而有些不耐烦了。
当老师的手指因为拼写得太累而停下休息的时候,我便迫不及待地抢过书,用手指不断地摸索上面的字。那种迫切的心情,直至今日我也无法忘怀。
被我的热情打动的安那戈诺斯先生后来将这部小说印成了凸版。我一遍遍地阅读,几乎将它的每一个字都印在了脑海中,《方德诺小伯爵》可以说是我童年时代最亲密无间的小伙伴。请不要嫌我啰唆,这些小细节对于我的人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是我第一次全神贯注地去阅读一本书,要知道,在此之前,我读书是非常随意的。
这本书开启了我对读书的另一种领悟,之后两年,无论在家里还是波士顿,我都在阅读。我已经不记得那时阅读的很大一部分书的书名和作者,也想不起来先读了哪一本,后读了哪一本。在我的记忆中,依稀有印象的书有《希腊英雄》、拉?封丹所著的《寓言》、霍索恩所著的《神奇的书》和《圣经故事》、兰姆所著的《莎氏乐府本事》以及狄更斯所著的《儿童本英国历史》,此外还有《一千零一夜》《瑞士家庭鲁滨孙》《天路历程》《鲁宾孙漂流记》《小妇人》以及《小海蒂》等。《小海蒂》是一篇非常淳朴而美丽的小故事,我还曾读过它的德文本。除了学习和游戏之外,就是这些书伴随着我,带给我无限的乐趣。我从不去研究这些书除了文字之外的东西,比如写得好坏或者文体如何作者如何,等等。这些作家将自己脑海中最珍贵的思想用文字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只愿欣然接受,如同接受温暖的阳光和友好的情谊一般。
我非常喜欢《小妇人》这本书,它让我感到我和那些耳目正常的孩子们是一样的,我们拥有同样的思想和感情。
我的生命并不完美,于是,我便从一本本的书中去感受并探寻这个世界所传递的信息。
《天路历程》和《寓言》这两本书我并不喜欢。我最初读的《寓言》是英文译本,当时读得非常粗略,后来又读了法文原本,故事比译本生动许多,语言也更为简练,但我依旧对这本书没有好感。至于我为什么不喜欢它,事实上我也很难说清楚,或许我对动物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很难有所共鸣吧,因此无法用心去领会它所要传达的寓意。
并且,我认为拉?封丹的作品很难激发人类高尚的情操。在他的作品中,自爱和理性才是人最重要的东西,他始终坚持一种思想,认为道德源自于自爱,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懂得用理性来驾驭并控制自爱。但我却不那么想,我认为自私的爱乃万恶之源。当然,我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在观察和了解人类方面,拉?封丹显然经验比我更丰富。而我也并不反对讽刺寓言,只不过我认为,要宣扬伟大的真理并不一定需要借由猴子和狼。
比起那些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故事,我更加喜欢《丛林之中》和《我所了解的野生动物》这一类的书,这里面的动物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动物,而不是某种拟人化的象征。这样的书籍反而更让我有代入感,我会因为它们的滑稽可爱而乐不可支,也会因为它们悲惨的遭遇而心酸流泪,你或许意识不到,但这其中确实也包含了许多含蓄而深刻的寓意。
我非常喜爱历史,尤其是充满神秘**力的古希腊历史。在充满想象的世界里,大地上依然生活着希腊的天神,他们行走在人类之间,与人类面对面地交流。而我的思想深处,也为我所敬爱的神灵建筑起了一座神殿。我热爱并熟悉他们,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美丽的仙女,还是半神半人的英雄——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例外,比如残忍贪婪的美狄亚和伊阿宋,他们坏得令人无法容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上帝总是容忍他们做出许多坏事之后,才对他们降下惩罚。
妖魔嬉笑着从殿堂爬出。
上帝却视若无睹,无动于衷。
《伊利亚特》史诗中的古希腊犹如天堂。早在开始阅读原文之前,我就熟知了特洛伊的故事。而通过学习古希腊文法之后,我更是将古希腊文的宝藏一览无余。伟大的诗篇,不管构建起它的是英文还是古希腊文,只要能够让你的心引起共鸣,那便不需要作任何翻译。
相反,那些牵强附会的分析和评论,恰恰可能扭曲了伟大作品的意义。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能明白呢!欣赏一首优秀的诗歌,并不需要将组成它的每一个字都弄清楚,更无须纠结于词法和句法的属性。我从不嫉妒那些学识渊博的教授,即便他们能够从《伊利亚特》史诗中挖掘出多得难以想象的东西。他们或许比我聪明,比我拥有更多的知识,但他们也始终无法将对这首光辉史诗的欣赏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我承认我同样无法表达出来。每一次当我阅读《伊利亚特》的时候,精彩的篇章总能带给我别样的体验,带领着我的灵魂飞翔在广阔无垠的世界,让我从肉体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感受灵魂的升华。
《埃涅阿斯纪》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品,虽然它稍逊于《伊利亚特》。我努力依靠自己的感知而不是词典注释,来领会这部史诗,并尝试着翻译出我最喜欢的篇章。维吉尔对人物的描述能力一度让我感到惊叹不已,无论是天神还是凡人,在他的笔下,仿佛都沾染上了伊丽莎白时代的气息。和《伊利亚特》中那些又唱又跳的天神与凡人不同,维吉尔笔下的人物都是静谧柔美的,如同矗立在月光中的阿波罗大理石像一般,而荷马则像是奔驰在耀眼阳光下的俊逸少年。
从《希腊英雄》到《伊利亚特》,甚至不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但这其中的历程对于我而言,也并不那么容易。当别人已经数次周游世界的时候,我或许正在语法和词典中苦苦寻找出路,或挣扎于可怕的陷阱之中。这个可怕的陷阱名叫“考试”,学校专门喜欢用它来为难那些寻求知识的学生。像《天路历程》这样的书则实在过于漫长了,虽然它的旅途中也会意外地出现引人入胜的美好景色。
从很早之前我就接触了《圣经》,但对其内容却始终不能充分理解。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非常奇怪,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接受它奇妙的和谐。
在我的记忆中,一个下雨的星期天早上,我曾让表姐为我阅读过一段《圣经》。
表姐在我的手上拼写了约瑟兄弟的故事,虽然在当时她认为我根本无法听懂这个故事。事实上,我确实对这个故事毫无兴趣,那些不断重复的奇怪语言让故事显得极其不真实,而且这还是一个发生在天国里的故事。结果,约瑟兄弟还没来得及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去欺骗雅各,我就已经呼呼大睡,进入梦乡了。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比起《圣经》里的故事,我更加青睐于希腊故事。莫非是因为我曾在波士顿认识了几个希腊人,却从未有缘认识希伯来人或埃及人,以至于潜意识中认为他们不过是群野蛮人,关于他们的故事也是子虚乌有。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从不认为希腊人的姓名奇怪,却一直觉得《圣经》故事中,无论是名字还是重复的叙述方式都非常古怪。
后来,我还是有幸发现了《圣经》的光辉,之后的日子里,《圣经》逐渐成了我非常珍爱的书,我心中的喜悦和所获得的启发也随之而增多。但实际上我从未将《圣经》完整地阅读过,因此,对于其中的一些东西我并不认同。尽管之后我对《圣经》所产生的历史渊源有了更多了解,但我还是无法接受其中一些丑恶而野蛮的东西。豪威斯先生和我有着同样的看法,他也认为那些丑恶而野蛮的东西应该去除,但同时我们也并不赞同这部伟大的作品被人改得面目全非。
我很喜欢《圣经?旧约》中的《以斯帖记》这一篇章,尤其是以斯帖面对自己邪恶的丈夫那一部分,极具戏剧张力。以斯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掌握在丈夫手中,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予她救赎,但她依然克服了自身的懦弱,勇敢地站在丈夫面前。她的心中涌动着高尚的责任感,她坚定地告诉自己:“若是我将迎来死亡,那就死吧!若是我能获得生的希望,我的人民便都能生!”
路德的故事则极具东方色彩,乡村生活的朴实和波斯首都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当读到麦浪翻滚的田野中,柔情满怀的路德与那些正收割庄稼的农民站在一起的片段时,我的心中便不由自主地生出怜爱之情。她的无私和高尚,就如同那个黑暗的残暴时代中闪耀的星星一般,照亮了苦难的众生。
《圣经》让我感到深刻的慰藉:“有形的东西是短暂的,只有无形才能永恒和不朽。”
我一直深爱着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不记得自己是何时开始阅读兰姆的《莎氏乐府本事》了,但第一次阅读时的惊叹和那种深刻的理解却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间。《麦克白》是我印象最深的一部作品,我只阅读过一遍,但却始终清晰地记得其中所描写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书中的鬼魂和女巫成了我摆脱不去的梦魇。
我仿佛看到了那忧伤的王后眼中所见到的一切,那把剑,麦克白夫人纤细的手,还有那可怕的血迹。
《麦克白》之后,我阅读了《李尔王》。格洛塞斯特眼珠被挖出的情节让我恐惧得不能自已。我感到无以复加的痛苦和愤怒,根本无法再继续阅读,只好呆呆地坐着,听着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声。
我曾在同一时期接触到了夏洛克和撒旦,他们在我心里一不小心便混为一体了。我对他们总是充满了怜悯,并一度认为,不管他们心中是否愿意,他们也始终成不了好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或给予他们一个从头再来的机会。直到今天,我也不认为他们是十恶不赦的,甚至认为,无论是夏洛克还是犹大,甚至是魔鬼,都会有改变的一天,他们就如同车轴断裂的车轮一般,只要有人愿意伸出手,总能将它修好。
莎士比亚的作品给我留下的最初记忆并不那么惬意。因为那些欢快而充满想象力的剧作并不怎么吸引我,或许是因为它们更多反映的是儿童生活的欢乐。“儿童的想象是这世界上最变幻莫测的东西。保持什么,丢弃什么,往往难以预料。”
我读过许多遍莎士比亚的剧本,甚至能背诵出其中的某些片段,但却说不出自己最喜欢哪一本。我对它们的喜爱程度就如同我变化莫测的心情一样。我非常讨厌按照评论家们的观点去阅读莎士比亚,虽然我也曾经试图那么做过,但最终的结果却总是令人感到失望,以至于我一度发誓,再也不会以这种方式进行阅读。这种想法直到后来我跟随基特里奇教授学习莎士比亚时,才逐渐有所改变。现在,我终于明白,不管是在莎士比亚的著作里,还是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上,都存在着许多我所不能理解的东西,而我非常乐于一层层地掀起挡在面前的帷幕,去探寻掩盖在帷幕之下的思想和美。
除去诗歌之外,我对历史也颇为偏好。我几乎阅读了所有我能够接触到的历史著作。
有单调枯燥的各种大事记,以及更加单调枯燥的年表,也有生动公正的《英国民族史》,以及弗里曼著的《欧洲史》和埃莫顿著的《中世纪》,等等,这些全都包含在我的阅读范围里。斯温顿的《世界史》是第一本真正让我体会到历史价值的作品。这是我12岁时收到的生日礼物。现在这本书或许已经破烂不堪了,但它依然是我所珍视的宝贝。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各民族在地球上的发展历程,我看到他们如何建立城市;我看到伟大的统治者如何领导千百万人,将世界置于脚下;我看到人类文明如何在文化艺术上为历史的发展开天辟地;我看到人类文明如何在历经腐朽堕落之后,浴火重生;我看到伟大的圣贤们如何奔走在自由、宽容和教育的大道上,为拯救人类而历尽艰辛。
大学时代,我主要阅读了很多法国和德国的文学作品。德国人对真理的探寻远远胜过传统,无论在生活还是文学上,他们总是将自己的力量置于美之前。无论何时,德国人身上都存在着一股强健的活力,他们说话往往只是为了表达心中所想,而并非影响或改变他人。
我发现,德国文学最闪亮的光辉在于,它承认了为爱情自我牺牲的伟大力量。
几乎所有的德国文学作品中都能体现出这一思想,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尤甚。
那昙花一现的,
不过是象征罢了。
人世间的缺憾,
也总会成为圆满。
那无法描绘的,
在这里已经成为永恒。
真人的灵魂将引导我们永远向上。
在所有我读过的法国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莫里哀、巴尔扎克以及梅里美的著作,他们的作品清新宜人,如同清凉的海风阵阵拂过。阿尔弗雷德?缪塞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而雨果,虽然在文学方面并不符合我的口味,但我依旧十分钦佩他的才华以及他卓越的浪漫主义。所有这些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们,都在吟唱着人类永恒的主旋律,他们用非凡而伟大的作品,向我展示了何为真善美。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事实上我所说的只是我最喜欢的一些作家,我的阅读面当然不会仅限于此。实际上,每位作者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都有值得我们欣赏的东西,比如卡莱的粗犷和对虚伪的憎恶,华兹华斯的天人合一,还有胡德古怪的惊人之笔,以及赫里克无处不在的典雅和他诗歌中弥漫的百合与玫瑰的芳香,都对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我也同样喜欢惠蒂尔的热情正直,还有马克?吐温——天哪,谁会不喜欢他!他是天神们的宠儿,被赋予了全能的智慧,他的心田架设着爱和信仰的彩虹,使得他永远都是那么幽默风趣、乐观向上。司各特不落俗套的泼辣和诚实也让我爱不释手。
洛厄尔那样的作家总是能够打动我,乐观主义的阳光洒满他们的心湖,那泛起的层层涟漪便是欢乐与善意的源泉,有时蕴藏些许愤怒,有时又充溢同情与怜悯。
总之,对于我来说,文学就是理想的乐园,在这个乐园中,我享有一切权利。任何感觉上的障碍都无法阻止我与文学世界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