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时,选择与“应该”相反的选项(1 / 1)

本书到目前为止所要说明的,基本上就是——不要对现实做出任何论断,而要接受它原本的样貌。

从对方应该是“有什么原因”的角度去看待态度恶劣的人,也并非出于什么温情,只是接受现实而已。实际上,人们所有的言行都是架构在“原因”之上。

书中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如此。那么,为何这样做能提升自我肯定感呢?为何只要放下“论断”,就能进入自我肯定与尊重的良好循环呢?

那是因为,只要我们可以保持自在,就能够肯定自己。

原本我们都拥有高度的自我肯定感,却因为各种形式(大多数都是别人对自己或自己对自己所下的“论断”)而开始贬抑自己,使得自我肯定感每况愈下。

我们倾听自我肯定感低的人说话时会发现,其中必然有否定的“论断”。

能够不受“论断”影响,并且按照自己的心意,自由自在地一边尝试犯错,一边努力生活的人,则拥有高度的自我肯定感。

也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主动决定离开“论断”的世界,因而重获自我肯定感。治疗心灵上的疾病也能让人发现“论断”的存在,进而找到摆脱“论断”的机会。

我们经常会听到“变得圆融”的说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经验的累积,人们渐渐能真切体会到“这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因而不再凡事都轻易加以论断。

不随意论断的人看起来“既宽容又成熟”,但其实这一点也不特别,只是人类本来就拥有的能力。

也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论断本书的内容是“应该这么做”。

要想象自己解开了一个个伤害、捆绑自我的“论断”,终于展现出自己原有的姿态。

不是“必须去尊重”,而是“放轻松之后就能尊重”;不是苦苦修行,而是自我解放。

本书之所以优先提出“尊重他人”这个方法,只是因为它比较容易着手而已。人们经常将自己对自己的“论断”当成真实,因而难以放下;但若是观察别人,思考对方“应该有什么原因”,却要简单许多。

起初,可以先从“感觉有点不合的人”开始,尝试去思考对方“或许是有什么原因”。

因为如果选择从“狠狠伤害过自己的人”开始,或许就会变成是强迫自己“应该”去思考有什么原因了。

这也可以说是属于自身的“苦衷与原因”。

人们只要受到重大冲击,就会有一段时间处于危机管理模式,难以对对方产生善意的想法。如果这时还要强迫自己去思考“对方应该有什么原因”,就会变成痛苦的修行,也就是变成“应该如何”了。接着我们就会否定做不到的自己,反倒使自我肯定感变得更低。

每当你不知所措、觉得迷惘,开始意识到自己又在思考什么才是对的、必须的,就选择与“论断”及“应该”相反的选项吧!

这样一来,就能重获人类与生俱来所拥有的自我肯定感。

重点 我们原本就具备自我肯定感。

虚假的联结真正的联结

伪装成别人喜欢的自己,拼命讨好以维持关系在安全、温暖的环境里,展现原本、真实的自己

共鸣——只看见一部分就认定对方和自己一样,会忽略原本的对方共存——接受原本的对方,无论对方处于什么状态,都能与他同在

与恋人的距离过度紧密,忍受对方的暴力并自我责备拉开与恋人的距离,看清对方暴力的原因,停止自责并确保安全

要求同步,必须与自己意见一致,否则就无法接受或被激怒坦言以对,认清人人各有看法的现实,只要理解对方是如何想的就好

一定要一起行动、频繁联络,配合对方的喜好尊重彼此的兴趣与安排,各自随心所欲地运用时间

对方若不按照要求坦白自己,就认为被排斥而心生不满每个人对距离的感觉都不相同,尊重对方想坦白的程度

论断对方应该从悲伤中走出来,自以为是地说出鼓励或正面话语尊重对方需要的悲伤过程,默默守护,以对方想要的方式陪他度过

用自己认为“好”的形式去改变对方,把严苛的否定包装成亲近的证明传达自己真实的心情与想法,只从自己的领域去劝告对方

道歉之后,认为对方就应该立刻释怀道歉之后,留给对方反应的时间与自由

不敢拒绝,总是尽量配合对方,觉得不应该泼人家冷水坦诚说明自己无法配合的状况,并适当回应对方的心情

执着于必须互相了解、彼此赞同或应和彼此尊重,即使不见得理解也愿意支持对方的努力

被“沉默令人尴尬”的论断所捆绑,为了不被认为无趣就急着开口说话抛开“必须说话”的强迫观念,和对方共享沉默,感受彼此安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