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之后,留给对方反应的自由(1 / 1)

例 我已经好好道歉了,但朋友一直不原谅我。我都低头赔罪了,他也应该要释怀才对。

自己对对方做出了失礼的事,当然必须“道歉”,但如果被“道歉之后,对方就应该释怀”的“形式”所捆绑,就会陷入让人饱受折磨的“虚假的联结”。

因为,对方是否释怀,基本上是属于对方“领域”内的事。有些人很容易释怀,有些人则需要多花点时间。此外,对方也可能因诸多压力或感到疲累,导致当下很难保持正面情绪。

自己的道歉有多么诚恳,与对方是否能马上释怀,并没有绝对的关联。

当然,想要建立“联结”,自然需要诚恳的道歉。

但是,对方是否释怀,只能反映出对方当时的处境与状况,并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

如果缺乏这样的认知,就会被“只要道歉,对方就会释怀”这种“形式上的联结”所制约,造成对方的负担,让原本就难以释怀的对方,变得更加不安。

“只要诚恳道歉了,就应该释怀”,这句话不但是一种束缚,更是一种“论断”。

对方有“反应的自由”,即使理智上已经接受道歉,情绪却可能还没有跟上,这是常有的事。

别人对我们做了失礼的事,就会在我们内心造成一定的冲击;而想要从这种冲击中恢复,再一次信任对方,每个人需要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

尽可能诚恳地道歉,之后就给对方留下空间吧!这就是尊重对方所需要的过程。

重点 做自己能做的事,之后就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