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桑凉·相忘江湖 (3)(1 / 1)

青花痣 风飞扬 2521 字 2个月前

相思只怕不相识,相见还愁却别君。

愿得化为松上鹤,一双飞去入行云。

步非烟有和赵象远走高飞的心,却不知为何赵象没有回应。

古代女子私奔的例子,有名的是汉时卓文君,和唐初红拂,她们认定了那个人,就不管不顾随他而去,关键的是,那个人也肯带她们走,最后的结局都很圆满。

可是步飞烟不同,她身份特殊,她是武公业的妾,别人是私订终身,他们的情前面,还要加一个偷。

见不得光,经不得风,能许什么海誓山盟。

她有这个心,有这个胆,赵象没有,步飞烟爱了就想要与子偕老天长地久,赵象给了她爱情,这爱情只是郎情妾意一刻,情诗可以漫漫,天涯相随却还得瞻前顾后。

书生意气,估计是盼望打一场仗,让武公业上战场,血染边疆,而他和步飞烟相守便也顺理成章。男人的爱情是理智的,以人为目的还是以心自己清楚,女人的爱情却往往糊涂,受了伤,也还是只把自己怨上几怨,道一句冤家,说自己福薄。

好在这样的日子并不长,相爱的人眼里只有彼此,世界越缩越小,只觉得自己在小小的角落,什么都不受影响,以为鱼鸟不知,人神相助。

黑塞说,没有秘密和危险,爱情算什么?

步非烟曾经鞭打过一个女仆,她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机会,这样天大的把柄落在她手里,她在第一时间就告诉了武公业。

要设个计来捉双很简单,武公业看到的一幕才子佳人深夜吟诗的景致很抒情,步非烟妆扮得妩媚嫣然,正斜靠在门边低声吟诵诗篇,赵象还在墙上伏着,动也不动凝神看着她。

武公业愤而上前,要去把这个墙头上的人揪下来,可还是晚了一点,只扯下了半襦。

他逃了,非烟一个人面对公业,他先是耐着性子盘问,可是非烟始终不说话,神色凛然,似是已下了最后的决定。

公业怒上心头,她越是倔强,他的火气越大,干脆把她绑在柱子上,用鞭子无情地抽,直打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漓,她不解释,不认错,不求饶,连个借口都没有,只是说了一句话。

生得相亲,死亦何恨。

她的死,是注定。

这是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

赵象更名易容,远走他乡,他是听到非烟的死讯后才走的。

女仆告密时,一定知道和步非烟私通的人是谁,武公业看见他从墙头逃走,也自然是心里有数,按照习惯,他有手下有家奴,提前筹划好的计策,去另一个门里把赵象抓来很容易。然而他打死了自己的女人,却放过了那个来的男子,于情总是说不过去。

而赵象应该是脚不沾地,家也不要,当下远走,哪怕躲一段避避风头总是应当的,可是他不但没走,还在家里等着听信,听到步非烟死了,对外宣告是暴病,应该是不想张扬,按说人死事终,可赵象却在这时慌得逃离,他怕什么?怕武公业转来收拾他,还是怕步非烟死不瞑目,魂魄相缠?

皇甫枚把故事里的女子写到为爱情无怨无悔付出了生命,却把故事里的男子交代得扑朔迷离。

未尽之言,只有爱情能解释得清。

张爱玲爱了那个人一生,她说,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武公业是爱着步非烟的,因为性格原因,表达爱情的方式总没有那么细腻,他是粗旷的,甚至粗心,他把宠当成爱,供锦衣玉食,供一个精致的院子,让她可以寄放才情,以为她就应该懂。

他没有想要步非烟的命,说到底是步非烟横了心要寻死,即便逃过了这场劫难,仍然要面对与赵象越来越多的疼痛,她不愿意等到那一天,因爱相聚,又为爱失散。

爱了就是爱了,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从当时就不该,到了现在,也不悔。

赵象是没了主意的,他也没想到步非烟会死,他等着雷历风行和步非烟一起承受,他以为赵象会把他抓过去审讯,他没有跑,他怕步非烟孤单,更怕他伤心。

可他也没有勇气走过去,没弄清楚形势,他也没有这个必要,武公业知道多少,会怎么发落,步非烟是不是能够解释得清楚,这些他都不知道,只能惴惴不安地等待,可是等到天明,却是佳人香消玉陨,没了诸多可能。

他知道她的死不正常,所有的残暴都加在了武公业身上,所以急忙逃走,再也不能留。他不知道步非烟是怎样决绝,就是不肯给爱情破灭的机会,连违心之语都不肯说。

就是因为这一夜的等待,魂魄未走的步非烟,一次也没有去找赵象。

他还有人间,长长的路要走,未来一定还有幸福,她为他护航。

然而爱情总无辜,偏就说不清楚。

这个世上,值得解释清楚的事情,实在不多。

我心安宁,佛前的叩拜,仍然无欲无求,如旧清静。万千喧哗里,还是守着一隅的孤凉。

太多太多的时候,我含蓄、隐忍,不动生色,只因面对的,不是那个可以让我放下的人。

有调查说,人们说的最多的谎话是“没事,我很好”。

酸涩,温柔,有厚厚的暖,和心里的安。

后来有洛阳才子听闻此事,遂作诗句。

崔生吟:恰似传花人饮散,空床抛下最繁枝。

他把步非烟形容成击鼓传花时,从众人手中依递而过的那枝艳,大家都能看到她的美,随时等着接过来,也随时等着抛出去。

这诗太悲凉,说得无情,倒也深刻,不过还是后人的一句怜惜,开在山谷里的花总是受伤最少的,缬至席间的花,颜色还在,生命早已枯萎,不管落在谁的掌心,一刻的温柔,灌溉不了一生的心。

李生吟:艳魄香魂如有在,还应羞见坠楼人。

他以绿珠的刚烈忠贞以死酬谢,来斥责非烟的不守妇道红杏出墙。

非烟魂魄当真在,她入了李生的梦,指着他说,士有百行,君得全乎?何至矜片言,苦相诋斥!当屈君于地下面证之。

不日,李生亡,众人皆诧异。

这是一个杜撰的传奇,一切都是作者的安排,故事早已剧终,却还要有非烟的不依不饶,见仁见智的话,说便说的,梦里辩几句给个警示足够了,非到黄泉地下去求证,激烈得有些过了。

想来想去,还是皇甫枚的一片深情,犯了错的人,不是不可饶恕,善良的人,神鬼不欺。

步非烟死后被葬在北邙山,我只觉得这个地方熟悉,那里是“枕山蹬河”的风水宝地,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

现存很多历代名人之墓,如一生传奇,政商两不误的秦相吕不韦,以“玉树**,花开不复久”一谶亡国的南朝后主陈叔宝,词人皇帝南唐后主李煜、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

他们都在那个地方,步非烟不在。她彻底地逃出了红尘

走出去,可以皈依反骨。

万般情愫,懂的人会懂。

霜花不落碧云天

蔡文姬,能辨琴。

小时候,《三字经》里的她,已让我无限神往。

第一次看到蔡文姬,是在小人书的连环画里,画书的年龄比我还要大,里面的她更多的是英气,目光里带着不屈,

我看得不过瘾,读她,是要配着曲子来听的,她是著名琴家,博学而有辩才,妙于音律。

名声显赫的蔡邕是她的父亲,他在亭子的竹檐上发现了柯亭笛,在烧饭的炉膛中抢救出焦尾琴,能于琴音袅袅中感受到一瞬间的情绪,没想到她的女儿在很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细微的心。

六岁的时候,她在房间里写字,隔壁父亲在弹琴,如泣如诉的琴声飘过来,伴着满室的墨香,熠熠生动。忽然,琴弦断了一根,蔡文姬想也没想,脱口而出,是第二根弦。

蔡邕十分惊讶,但表面仍然不动声色,不过是偶得之耳,当不得奇。但心里却还是无法安宁,还是有一点欣喜的期盼,他整了整琴,又继续弹奏起来,浑然忘我,全心倾情,让听琴的人也如入无人之境。曲调徘徊迂回,刚到高处,毫无预兆的,琴弦又断了一根,这一次,蔡邕是故意而为。

几折屏风外的蔡文姬传来稚柔而坚定的声音,父亲,这次是第四根。

这次蔡邕是喜不自禁,自己爱琴如痴,想不到小小的女儿也有这样的天份,他问蔡文姬是怎么听琴辩音就能知道哪根弦断,蔡文姬说,她不但能听得懂每一首曲子,她还听得懂每一根弦。

每一根都不可能相同,发音不同,来龙去脉不同,蕴涵的情感表达的心绪,只要认真听,一定能辨别地出。

虽是听曲辩弦,然而映入心里的却是弦外之音,汉代听琴的故事很多,子期听伯牙鼓琴,高山流水的旋律里倘的是知遇的音,文君隔墙听司马相如凤求皇,感受的是绵绵情意。

对于蔡文姬来说,这一生,命若琴弦。

度过了幸福的童年,长大后的蔡文姬嫁给了河东卫仲道,他是一个极出色的年轻人,卫家也是当时的望族,名将卫青,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都是这个家里的光耀。

婚后他们互敬互爱,生活得很是甜蜜,就在筹划好的未来一件还都没来得及实现时,相伴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卫仲道便因咳血而亡。

年纪轻轻的蔡文姬成了新寡的未亡人,心里的悲伤还没收拾停当,卫家却已难容她的存在,认定是她命不好,克死了自己的丈夫,心高气盛,从来没有受过如此委屈的蔡文姬干脆拂袖而去,因为没有子女,卫家也乐得她离开。

家里的变故已经让她措手不及,原本的青春也有了无处安身的愁郁,这时候,军阀混战已拉开了大旗,搅得天下纷纷扬扬,处处有着危险的缝隙。

外族也趁乱来袭,羌胡番兵一路直上,劫掠了物产丰富的中原,不仅带走了金银珠宝,还有很多女人。

这里面,就包括蔡文姬。

曾经也有一个女子走在去匈奴的路上,却是车马辚辚,皇帝亲自护送,那边大军来接,排场和国力系在一起,她的形象被放在广袤的草原上,炯了天地,回望大汉也有了踏歌而行的安宁。

蔡文姬想也不敢想王昭君,那个女子再伤情,此一去也是雄壮万里关山,世人不忘。

而她,放眼望过去,四处都是寒凉与孤寂。

二十三岁的她,有温雅的气质和清秀的容貌,在那个四周草色青青的地方,她被匈奴的左贤王领回了帐房。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其实左贤王待她还不错,日常用度上没有让她受委屈,只是情感和习俗上的差异,让她这十二年来,仍然过得艰难无比。

她有了两个儿子,还学会了吹胡笳。

十二年的家庭生活,这边的纷乱也有了暂时的平息,曹操平定了北方群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志得意满的恢弘。

走得太急,灵魂会跟不上自己的脚步,一路的战马不歇,日夜的随时警觉,他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也会疲惫,还是青梅煮酒,却不是再与人对论英雄,他慢慢地回忆,想这半生风云,也落了温柔的点滴。

他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蔡邕,蔡邕已在董卓被诛杀后,受牵连死在了王允的狱中,想起这些,曹操也不免唏嘘,好在他还有一个女儿,得知已被掠到了南匈奴,曹操立刻派周近为使者,携带黄金千两,恐分量不足,外加白璧一双,一时不得耽搁,务必把蔡文姬赎回来。

且把霜花伴清莲,弦上命,只三更。

这个饱经离难失散和颠沛流离的女子,在羶肉酪浆的生活里思乡忆国,不敢存半点回归的心,想着总是美好的,想得到而又实现不了,反而是几倍的煎熬,时间越长,越是绝望。

她怎么也没有想到,来接她回去的人已经到了路上,一直向着西北,万事不顾,专为她而来。

眼睛哭到红肿,泪再也流不出来,多少年了,隔着莽莽苍苍,想着从前的样子,似乎已是隔世的光景,已经麻木了的日子,也已经顺从,曾经望断四季风沙也没有看清的路,骤然就到了跟前。

她想回去,那里是她生长的土壤,有她熟悉的空气和阳光,她从小博览经史阅读典籍,她还有和父亲一起修汉书的心愿,虽然父亲已不在,这个愿望永远飘散,可是中原的文化,她舍不下。

然而这边,也同样是血脉相连。

回归故土,就要母子分别,这一别不是暂时离开,这浓浓的血,就要生生扯断。

有时候,没有了选择倒是唯一的路,不用再想其他可能,有再多的不情愿不适应,也得低下心就这样过下去,怕的是两条路摆在面前,如同生命一分为二,怎么选,都只剩了一半。

孩子已是小小少年,有草原民族的强健,看着这即将长成的男子汉,蔡文姬对丈夫叮嘱再三,他们生是匈奴人,一生不得离,我生是大汉女,那边有父亲的孤坟,从此天涯,代我珍重。

这样的生离就是死别,蔡文姬策马归汉。

这一个归,竟然比来时的掠,更痛得找不到依靠。

这一路千山万水,风亦凄凄,鸟亦惶惶,每走一步都是心头撕裂的伤,柔肠寸断。她一句一泪,凝成了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她才气英英,深情阔阔,生死之悲,天地为之一寒。

蔡文姬回到邺城拜见了曹操,曹操怜她孤苦无依,把她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曹操看中蔡文姬,给她挑的夫婿也是用了一番心,这董祀正值鼎盛年纪,生得是一表人才,精通书史和音律,很有发展前途,和蔡文姬应该也有很多共同语言。

然而蔡文姬毕竟经历了太多,她已经不对爱情抱有任何幻想,只是想安安稳稳地寻一个家庭过平淡日子,能经历九难不死再回来,她的心里只有感恩,感大汉的恩,感曹操的恩,也感这个丈夫董祀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