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评析(1 / 1)

以上各节扼要介绍了教育经济主义思潮中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其实,由于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带有世界性,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都对它有所反应,因而不免各种理论纷呈,观点林立。在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兴起的美国,除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本观点的所谓“主流派”教育经济主义思想外,20世纪70年代后又出现包括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和“超过教育”论等所谓“反主流派”的教育经济主义思想。除了美国,在西欧和日本,甚至在苏联,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也同样来势迅猛,不少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述和观点。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反映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反映现代生产、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之间内在有机联系的发展,它也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一种趋向。教育经济主义思潮体现了人们对当代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崭新认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客观规律。

一、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

教育经济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不论是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理论认识,或者对教育、经济甚至社会的某些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激起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极大关注和研究兴趣,提高和加深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近半个世纪来,在世界范围内,关于“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教育的经济效益”“教育与就业”“教育资源的配置”等,不仅成为经济学界和教育学界开展研究和探讨的主要热点,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认识层面上给人们的最大启示主要有两点。

1.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通过多视角地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分析和阐述,以及通过各种调查和数学计算方法,对教育因素在拉动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揭示,使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耳目一新。以前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依据表面观察或者说是逻辑性的推理,来阐释教育对经济的作用,或做出定性分析,因而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学者们的理论上,难以或者说没有更多地被政府决策者和企业主所认同。正是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对教育的经济价值的理论分析和统计测算,才使人们逐渐更清晰、更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规律。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研究充分表明,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在科学上有发现、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新、变革的科学研究和设计队伍,一支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法的技术队伍,一支适应于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队伍,还提高了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新产品的推广和使用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准备了条件,为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的代代相传提供了保证。

教育不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短期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的决定性的因素。不发展教育,持续地再生产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持续的经济增长将是难以实现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必须依靠教育。例如,通过发展教育,可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盈利,从而也增加国家和个人收入。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提高低收入者获得收入的能力,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等,这一切都表明教育在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人们对教育的经济功能逐渐有了崭新的认识,才逐渐树立起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的观念。

2.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另一重要启示,就是使人们基于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新认识,逐渐形成了新的教育价值观。那种认为教育主要就是关注人的精神、道德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关注社会秩序稳定的观点,受到了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强烈冲击。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强**育的经济功能,强**育的经济效益等,有力地把教育推向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日益要求教育要密切地融入社会、融入经济,要把教育作为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把教育为经济服务摆在突出位置,而在有些国家甚至将此提到了战略性地位。

(二)教育经济主义思潮不仅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甚至对社会体制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近半个世纪来,在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大地发挥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职能,各国不仅扩大了教育规模,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改革。例如,各国都注意调整教育结构,着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各种职业技术培训,把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各国普遍增加了教育经费,加大教育投资,并根据教育经济效益的要求,确立合理分配和使用教育资源的原则。教育同社会、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教育、科技、生产一体化的趋势,也推动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现代化的改革,以及为提高教育质量而进行的整体改革。1986年,美国在一份题为《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的报告里指出:“只要教育质量继续下降,经济就不可能繁荣起来。”

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各国都面临着日益紧张的世界经济竞争,因此各国都要求教育能够应付国际经济竞争和技术竞争,要求加快加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鼓吹人的经济价值,强调人力资源及其开发,因而也对一些社会体制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例如,舒尔茨指出,随着经济增长日益依赖于有用知识的进步,便要求完善生产和分配这种知识的制度;随着人的经济价值的上升,也要求企业和社会建立更健全的安全和保健制度;随着人的时间价值的上升,遂要求各种消费活动和劳务活动的有关制度更加合理。总之,随着人力经济价值的上升,必然要求对各种妨碍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得到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滞后的制度进行改革。

二、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为一种“思潮”,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并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首先,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为研究教育价值的出发点,凸显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经济价值取向,虽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它在强**育的经济意义时,却发展为“经济至上”论,从而对教育的整体社会功能缺乏全面的观点。许多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推动者往往没有看到或者不注意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有的人甚至将教育的经济功能与教育的政治、文化功能对立起来,这就从片面地强**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忽视教育经济功能的传统教育观走向了另一极端。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功能,应是一个整体,如果单方面地只强**育的经济功能,忽视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既可能使人们对教育的作用产生片面的认识,实际上也可能影响人们真正科学地理解和把握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其次,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所强调的人力资本理论,固然提升了人的经济价值,引发了对人力投资的重视。然而,这种理论往往由于基于单纯追求提高生产力,追求创造更多“利润”,而把人只视为创造物质财富、发展经济的手段,关心的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关心教育如何为经济界提供各类人力,而忽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忽视教育对人的发展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其实,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人,劳动者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得到培养,成为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应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33]正因为如此,“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和教育关系的某些观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最后,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强**育的经济意义时,既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也强**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既提高了教育的经济含量,也加强了经济的教育含量,这都是符合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但是,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主张教育融入经济时,却往往过分强**育的经济性,甚至把教育引向完全经济化、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仅以经济需求来规范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这就背离了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专门特点,也不符合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真实规律,结果将使教育和经济都得不到应有的效益。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在实践上的负面影响,突出地表现在近几十年来,西方教育的人文精神被淡化了;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成了单纯追求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手段,教育对国家、对个人的意义都似乎主要是增加经济收益;教育的文化功能普遍受到贬抑和损伤;人自身的健全发展被忽视,甚至使人进一步异化为经济的工具;人们在物质丰富的同时,却陷入精神上的贫困;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提高;等等。这些都不能不说同教育经济主义思潮膨胀的影响无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许多思想家和理论家已逐渐认识到,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社会发展战略,将会导致严重的恶果。他们提出,今后应以人为导向的发展,应以人的精神丰富,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经济发展与整个社会协同进步作为社会包括教育的价值取向。尽管知识经济时代正悄悄地走来,但单纯以经济的需求来界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将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

[1] 威廉·配第:《正文治算术》,见《配第经济著作选集》,陈冬野、马清槐、周锦如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页。

[2] 威廉·配第:《献给英明人士》,见《配第经济著作选集》,第102~105页。

[3] 威廉·配第:《献给英明人士》,见《配第经济著作选集》,第112页。

[4]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页。

[5]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第257~258页。

[6]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第93页。

[7]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第93页。

[8]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第128页。

[9]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68页。

[10]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第369页。

[11] 转引自E. 科恩:《教育经济学》,王玉昆、李国良、李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12] 转引自李少元:《教育经济学纵横谈》,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页。

[13] 冯·杜能:《孤立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59页。

[14]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陈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3页。

[15]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陈良壁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0~231页。

[16]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蒋斌、张蘅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前言。

[17]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前言。

[18] 林文达:《教育经济学》,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84年版,第17页。

[19] 贝克尔等:《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曾满超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l页。见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第22页。

[20] 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曾延亭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页。

[21] 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第73页。

[22]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第149~150页。

[23]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第62页。

[24] 舒尔茨:《教育与经济增长》,见贝克尔等:《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第57~58页。

[25] 贝克尔等:《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第78~81页。

[26] 李少元:《教育经济学纵横谈》,第204~205页。

[27] 贝克尔等:《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第240页。

[28] 贝克尔等:《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第249页。

[29] 贝克尔等:《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第287页。

[30] 转引自李少元:《教育经济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31] 斯·尔·科斯坦扬:《国民教育经济学》,孙夏南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序言。

[32] 斯·尔·科斯坦扬:《国民教育经济学》,第32页。

[33] 雅克·德洛尔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