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突破都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丰富和革新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手段,也引发和推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演进。20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叶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对教育思想发展的影响更是今非昔比。
一、20世纪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大规模生产应用为代表;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20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基本上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继续和扩展,但其成就却令人瞩目。
在现代自然科学方面,首先是物理科学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从20世纪初开始,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 K. E. L. Planck)的能量子假说、爱因斯坦(Albet Einstein,1879—1955)的光量子说,到玻尔(N. H. D. Bohr)的原子结构模型,表明反映微观粒子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量子理论的建立。这是物理学理论从经典物理学阶段进到现代物理学阶段的一次飞跃,它使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其次,是化学方面,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些化学家应用量子力学原理来研究分子的微观结构,遂形成了量子化学这一新的学科。到20世纪30年代,又建立了高分子化学理论。最后,在生物学和生理学方面,美国的摩尔根(T. H. Morgan,1866—1945)于1917年基于遗传学的研究,发现了遗传因子“基因”。苏联的巴甫洛夫(П. Павлов,1849—1936)通过对高级神经活动生理的研究,揭示了外在环境和生物体反应活动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在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方面,由于科学理论上的重大进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内燃机在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电力和电机的生产和应用更是“异军突起”。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有力地加快了工业、交通、农业、军事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无线电技术的进展又使通讯事业快速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化学工艺也得到很大发展,从而促进了橡胶、纤维、塑料等化工产品的涌现。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在上述众多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基础上,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以及许多国家战后恢复经济和推行建设计划等方面对科学技术的需要,逐渐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也被称为新科技革命,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又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基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推出了原子能技术和核能产业。原子能的利用是一次新的能源革命,为人类能源开发展现了广阔前景。②由电子理论导致的无线电和微电子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产生了电子信息产业。1946年,美国试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十分快速地几经升级换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利用,是人工智能的一次突破,而电子信息产业的出现,则进一步引起生产、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③在现代生物化学、生物遗传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工程(亦称遗传工程)以及前所未有的生物产业,完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新兴科学技术。它是一种人工利用生物的生长、代谢、遗传、变异等特性及其规律生产某种产品或实现某种目的的工程技术。近几十年来,这种科学技术已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学等方面。生物工程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创举之一。④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主要研究人类如何进入、利用和开发外层空间的工程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航天技术由对近地空间发展到对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和星际间的宇宙空间探索。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和美国在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方面的研制和试飞成功以及空间站的建立,使航天技术进入了新阶段。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激光技术、光导纤维、新材料、海洋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上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比重急剧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大门大步走去。
新科技革命无疑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同时对每个人自身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新科技革命并不像西方有些人士所强调的那样,似乎有了这个“革命”,就可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危机。其实,科技活动的后果根本上取决于产生这些活动的社会经济制度。新的科学技术如果应用不当,则不仅会带来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受破坏等难题,甚至还可能造成人自身发展的片面化和异化。
二、科技腾飞对教育思想发展的影响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开始于20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和科技腾飞,对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特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力地推动传统教育思想的革新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建树
19世纪末发端于欧美对传统教育的革新要求,进入20世纪后,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发展中的一股洪流。这固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腾飞,一方面引起社会职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劳动力的智力化倾向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又加快了知识的“陈旧”过程,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适应变化和创新的能力。这反映在教育上,即强烈要求对与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及其影响不相适应的传统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特别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和信息活动开始日趋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不合时宜的传统教育的要求和呼声更加高涨。而为了使教育适应科技时代的要求,首先必须革新教育观念。例如,从传统的片面强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育观转变为重视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和学生智力开发的教育观,从传统的只注重正规学校教育的小教育观转变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大教育观,从传统的一次性教育观转变为终身教育观,等等。正如有位西方学者说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创造了一个无论从意念还是物质上说都是崭新的世界,它既要求教育从思想理论到实践都进行必要的重大改革,同时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革新过时的传统教育思想,建树适应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世纪教育思想的发展,正是循着这一轨迹前进的。
(二)促进教育科技取向思潮的产生
第二次科技革命起步之后,科学技术开始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力要素,其生产力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而进入20世纪中叶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因素渗透于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整个生产过程之中,促使生产发生质的飞跃,使得科技的生产力作用更空前提高,愈益显示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独立生产力要素,而已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生产力作用的提高,使教育作为科技与生产的中介作用也随之提高。教育的这种中介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它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联结科技与生产的各级各类人才。科学上的理论、思想、发现、发明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若要使其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首先需要经过技术设计,然后进行试生产,最后转为大批量生产,而这整个过程都有赖于具备较高教育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科学技术越复杂、越完善,就越需要劳动者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反过来说,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越高,就越能迅速地使科学知识转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随着教育在科技与生产间的中介作用的提高和增大,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几乎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经济的发展模式,把教育的科技取向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此同时,美、苏为了争霸,另外一些国家出于各自政治、军事、外交的目的,极力借助教育来推动科技的发展,以加强各自的军事实力或综合实力。例如,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普遍认为是苏联教育的成功带来了科技实力。为应对苏联的挑战,1958年美国推出《国防教育法》,把培养现代科技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此后,美、苏之间的教育竞争更加激烈,两国教育改革中的科技取向更加突出。
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活动家发表了大量的有关阐述教育的科技取向的论著和文件,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年)、《世界教育危机》(1985年)等,或举行了有关教育改革和科技革命问题的研讨会,对教育的科技取向的倾向或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论证和阐发,从而使这一思潮得到更加广泛的扩展。
此外,西方一些未来主义学者,基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的快速变化,对未来世界的科技革命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纷纷提出各种预测。尽管他们的预见存在很大差异,但都认为在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影响将越来越大,因而教育的科技取向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未来主义学者的许多论述,也影响着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使人们对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的理解、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正是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往往通过有关的教育政策法令和政府行政干预,将教育的科技取向落实到教育和教学改革中,使教育的科技取向成为国家的一种战略性举措。
(三)要求树立动态的教育质量观
关于教育质量的问题,由于人们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教育标准和质量概念去衡量,因而很容易认为任何会影响教育质量的重大教育和教学改革都是有损于教育质量的,有些人甚至立刻叫喊教育质量下降了,出现教育危机了,等等。其实,这是一种把教育质量标准看作一成不变的观点,是一种静态的教育质量观、保守的教育质量观。这种教育质量观,显然与科技腾飞和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因此,树立一种动态的教育质量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必然。
动态的教育质量观特别强调密切注视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挑战,要求及时地根据需要和可能,调整教育质量的标准,并将其作为制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方略和举措的重要指导。
就关于基础教育的质量观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不能削弱中、小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反而应该使基础教育真正具有基础性,应该十分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但基础学科以及它们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同时,还应该改变那种以为在科技发达的社会中只需要学好数、理、化,不必学好文科的片面观点,改变那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分低能的学生素质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技术变化和知识增长非常迅速的形势。而且这里所说的能力,以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革新能力最为重要。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要求对青少年抓紧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总之,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别要求树立动态的、发展的、适时的教育质量观。
(四)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现代科学技术已可为教育提供从控制系统到微观计算机、从大众媒体到全球通信网络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这不仅对教育机构和教育者革新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和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也将强烈地冲击人们的教育观念,为普遍推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开放教育、大众教育、终身教育树立更明确的目标和信心。
(五)教育科技主义取向的流传与加强人文教育的呼唤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总的说来,显然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进步产生了极为积极的影响。但是也应该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所显示的巨大力量,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给予高度重视,甚至兴起了科技主义。这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教育的科技主义取向思潮广泛传播,在许多国家甚至将这种取向作为一种战略性的举措。在这种形势下,人文教育被忽视了。由于削弱了人文教育,造成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严重分离,从而使掌握高科技或生活在高科技社会中的个人,往往因素质上有缺陷,个性发展上畸形,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淡漠,甚至异化为所谓“经济动物”“科技奴隶”“智能强盗”。这种高科技与人的低素质的矛盾,对西方社会的持续发展日益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近一二十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家大声疾呼加强人文教育,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以培养高素质的各种人才。这既体现了一种新的人才观,也反映出一种新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