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尔萨斯的国民人口教育思想(1 / 1)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人口学家。曾出任东印度学院的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

马尔萨斯一生著述甚多。先后出版了《论地租的性质》《政治经济学原理》《论价值尺度》《政治经济学定义》等经济学著作。然而为马尔萨斯赢得世界性声誉的是其在1798年匿名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1803年,马尔萨斯出版了《人口原理》的第二版。文字由原来的五六万字扩充到二十余万字,并公开了自己的名字,而且把书名改为《人口原理,或人口在过去或现在对人类幸福的影响的理论;并探究消除或减轻因人口问题而产生的罪恶前景》。

在《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所竭力表述的是这样一些信条:一切致力于改善人类福利的主要障碍不应该从有缺陷的社会制度中去寻找,而应该从过去已经存在而且将来还要继续为大众物质生活设置障碍的一些自然法则中去寻找。而关涉大众长期生活幸福的主要自然法则是:人口在无所抑制时表现出与现存生活资料相平衡,甚至超过现存生活资料的永恒趋势。具体言之,由于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且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那么,由此便可以自然推导出下面关系到人类长期生存的自然法则。即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根据食物为人类生活所必需这一有关人类本性的法则,必须使这两种不相等的能力保持相等。[44]马尔萨斯由此得出他终生不疑的结论性认识:“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天然地不相等,而伟大的自然法则却必须不断使它们的作用保持相等,我认为,这便是阻碍社会自我完善的不可克服的巨大困难。与此相比,所有其他困难都是次要的,微不足道的……所以,要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过上快活悠闲的幸福生活,不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担忧,那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的。”[45]

人口持续增长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第一,穷人将陷入更加窘困的境地。“以前养活700万人口的食物,现在必须在750万或800万人口之间分配。结果,穷人的生活必然大大恶化,许多穷人必然陷于极为悲惨的境地。由于劳动者的人数也多于市场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劳动的价格必然趋于下降,与此同时食物的价格则趋于上升。所以,劳动者要挣得和以前同样多的工资,就得更卖力地工作。”[46]第二,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对社会富裕家庭形成冲击。“由人口的增长快于有限的土地所生产的生活资料的增长的自然倾向所造成的、以最简单的社会状态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贫困,使发达的、人口众多的国家中的上层阶级清楚地认识到他们自己难以按同样的生活方式供养家庭,也使组成社会大多数的劳动阶级感到凭他们的普通劳动挣得的工资不足以养活大家庭。”[47]在解决基于人口无限制增长所导致的社会普遍性贫困中,马尔萨斯认为,抛却限制人口增长之外的一切形式的社会变革均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在一个财产共有和人人平等的公有制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活条件都极为相似,人口增长的自然限制便不复存在。他甚至断言,主要的和最难消除的贫困的原因是与政府的形式或财产的不平等分配表现得并不相关或者并不直接相关。而人口增长过快才是导致全体人民沦为贫乏和困苦境地的罪魁祸首。因而,马尔萨斯对斯密与葛德文所主张的依靠建立一种公有制社会来消除私有制社会所存在的贫困现象的办法是很不以为然的。

鉴于客观上存在人口数量超过食物供应量的永恒趋势,势必导致一些可怕的社会冲突和极其恶劣的后果。为避免这一结果出现,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人口总量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他把这类防止人口进一步增加的障碍称为“抑制”。而这类抑制又分为两种,即“积极性抑制”(positive checks)与“预防抑制”(preventive checks)。预防抑制主要是指通过禁欲(不婚)、晚婚、不育等预先的手段来妨碍人口的增加,即减少人口的出生量。马尔萨斯又把这种抑制方式称为道德抑制。前者包括有助于缩短个人寿命(提高死亡率)的一切因素;后者则完全归因于人的行为(各种影响出生人数减少的因素)。“积极性抑制”既来自人类自身的行为,又来自自然界的作用。历史上不断爆发的战争与冲突及源于职业的危险性而导致的人类数量的减少是人类行为的例子。饥荒、瘟疫、自然灾害等则是自然界对人类总数产生影响的明证。尽管存在这样一些类型的抑制,但物质的生产总是不能与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保持相应的增长。为解决这一问题,马尔萨斯还主张实施一种他称之为“道德抑制”的人口控制计划。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有能力抚养家庭的人才有结婚的权利,而那些无力抚养家庭者则应继续过独身生活。

在具体的控制人口增长的办法中,马尔萨斯认为道德约束与利益约束的结合是一种完美而可行的办法。这一认识也是他长期思索的结晶。最初,马尔萨斯认为道德抑制、罪恶和贫困是消除或减弱由人口因素所导致灾害的主要手段,而在后来,他则更主要强调道德抑制的作用。马尔萨斯提出,“人们会发现,这些抑制可分成道德抑制、罪恶和苦难”,而“道德抑制”是指“出于谨慎考虑,在一定时间内或长久地不结婚,并在独身期间性行为严格遵守道德规范。这是使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相适应并且完全符合道德和幸福要求的唯一方法”。[48]马尔萨斯还进一步提出,采用道德抑制作为减弱由人口因素所导致灾害的手段不但有效,还在事实上为证实《启示录》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是符合仁慈的造物主的观点的。“人们几乎普遍承认,(基督教《圣经·新约》中的)《启示录》的表面文字和精神实质把我们这个世界描绘成了一种叫人接受道德磨炼和考验的状态……人口原理为证实《启示录》的真实性提供了更多的有力证据。”[49]

基于控制人口增长的考虑,马尔萨斯还对当时盛行于英国的济贫法制度进行了分析。他说:“英国的济贫法往往在两个方面致使穷人的一般境况趋于恶化。首先,济贫法往往使人口趋于增长,而养活人口的食物却不见增加。穷人明知无力养家糊口,也要结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济贫法在产生它所养活的穷人。”[50]再者,当时英国济贫院所收容的人一般不能说是社会上最有价值的人,政府向他们所提供的食物却会减少更为勤劳、更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所享有的食物份额,因而同样也会使更多的人依赖救济为生。他认为,从总体来看,实施济贫法给全社会带来的利益远远弥补不了其所导致的社会损失。当时所实施的救济制度表现出一种削弱储蓄的倾向,并容易导致对社会负责行为的损害。譬如,马尔萨斯认为,一旦穷人得知他们可以依靠教区的补贴为生时,他们就容易早婚,并生育更多的孩子。其次,济贫法的实施事实上是对社会上较高贵的、熟练的和勤劳的人们的惩罚。总之,在马尔萨斯的心目中,济贫法并没有为大多数人谋取最大的幸福。“无疑,英国济贫法的颁布是出于最仁慈的目的,但我们却有充分理由认为,济贫法未达到其预期目的。济贫法固然使一些极为贫困的人生活好过了一点,然而从总的方面来看,靠救济为生的贫民却远未摆脱贫困。”[51]为此,他建议不再向穷人拨付一定数量的济贫款项,取而代之的是向穷苦人提供未耕种过的少量荒地。此外,还可以建立储蓄制度,同时推行教育计划,使穷人真正认识到其贫困的真实原因,并掌握改变自身生活境遇与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知识与技能。

在人口教育问题上,马尔萨斯的态度是明确无误的。他对当时英国国民教育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英国政府已经“在穷人身上滥花巨额资金……但在他们的教育上……却严重匮乏。它无疑是民族的极大耻辱,把下层人民阶级的教育仅仅留给了一些‘星期日学校’……”[52]

对于政府来说,向一般民众提供相应的教育是其应尽的职责。而假若政府没有成功履行其肩负的教育职责,全体国民不得不把自身的幸福或痛苦独自承担起来,那么政府的目标便很难说得到了较完美的实现。政府对人口资源的了解与把握是其合理确定国民教育计划的前提,或者应该说,探清人口资源达到的最大范围主要是政府的职责。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尔萨斯提出,只要政府为普通人提供教育,这个政府就能臻于完美。[53]

马尔萨斯除把人口教育与政府的职责联系起来之外,还认为教育的实施与公民尤其是社会下层人民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密切相关。例如,在养成公民生活谨慎的习惯方面,公正而开明的政府除依靠完善的财产保险以及其他类型的影响手段之外,还可以借助公民的自由习惯与意识的培养来间接发挥作用。他认为:“在有助于鼓励社会的下层阶级养成谨慎习惯的所有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公民的自由。如果一国人民对于自己辛勤的、公正的、受人尊敬的努力是否有自由发挥的机会毫无把握,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或可能会获得的财产是否会得到现有法律公正实施的保护毫无把握,那他们是不会习惯于为未来制定计划的。”[54]确保公民得享自由的先决性条件是人民享有政治自由,而政治自由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公民谨慎习惯的培养与形成,且政治自由本身又与公民教育的具体实施密切相关。“教育非常有助于人们从公民的自由和政治自由获得的一切好处。没有教育,确实不能把公民的自由和政治自由看成是完美无缺的。”[55]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发表距今已经200多年了,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和平与发展问题依旧是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而人口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认,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粮食不足、人均资源占有量下降、资金不足、生态平衡破坏等世界性问题都直接与日益紧迫的人口问题直接相关。各国的实践证明,人口问题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人口问题最直接的表现是生态压力,直接表现为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这种生态压力又往往演变为经济压力与社会压力,如社会福利与保障水平降低、教育普及程度差、国民素质提高的难度增加、国民整体道德素质低下等,各类社会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又可能演化为地区性与国际性的冲突与战争。

反观现在国际性的人口问题,我们应该更为谨慎地在确定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发展规划的时候,对马尔萨斯在其《人口原理》中所提出的“人口原理”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理解。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所提出的一些解决人口问题的具体办法,对我们当前人口问题的解决仍有可资借鉴与启迪的地方。如他所主张的对于生活贫困阶层的资助不可一味地向其提供物质资助,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提高其教育水平,使其真正认识到其贫困的根源,使其真正掌握改善其生活状况与社会地位的知识与技能。切切避免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贫者愈贫”式的恶性循环。越是贫困的家庭越希望借助于人口的增加来摆脱贫困,如此一来,家庭的负担过重导致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与培养,整体素质一直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徘徊。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囿于自身教育水平,又倾向于依靠增加人口来解决自身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此循环往复,贫穷的国家、地区、家庭只能是越来越贫困。

马尔萨斯所提出的对人口的合理控制越来越被证明是一项关于人类发展命运的严肃措施。唯有控制人口增长,才能在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问题上取得双赢的结果。一方面,社会拥有实际的充实的人口;另一方面,处于赤贫状态及依赖别人帮助方可生活下去的人口将会越来越少。

马尔萨斯的人口教育理论还启发我们,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人口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与协调问题。人口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贫困问题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遍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即选择“治贫先治愚”“治愚在教育”的良性发展道路。

[1] 保尔·芒图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杨人楩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05页。

[2] 《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第312~333页。

[3] 《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第330页。

[4] 钱乘旦著:《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载《英国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0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3页。

[7] 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84页。

[8]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29页。

[9]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30~331页。

[10]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34页。

[11]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35页。

[12]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41页。

[13]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45~346页。

[14]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46页。

[15]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263页。

[16]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280页。

[17] 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页,第6页。

[18]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9页。

[19]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48页。

[20]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50页。

[21]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49页。

[22]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50~351页。

[23]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51页。

[24]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52页。

[25]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53页。

[26]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54页。

[27] B. Freeman Butts著:《西洋教育史》,徐宗林译,台湾“国立编译馆”1969年版,第623页。

[28] 威廉·葛德文著:《政治正义论》第1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页。

[29] 《政治正义论》第1卷,第19页。

[30] 《政治正义论》第2、3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6~317页。

[31]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321页。

[32]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322页。

[33]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389页。

[34]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390页。

[35]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390页。

[36]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392页。

[37]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506页。

[38]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506页。

[39]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507页。

[40]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508页。

[41]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509页。

[42]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509页。

[43] 《政治正义论》第2、3卷,第510页。

[44] 马尔萨斯著:《人口原理》,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7页。

[45] 《人口原理》,第8页。

[46] 《人口原理》,第13页。

[47] 《人口原理》,第174页。

[48] 《人口原理》,第179页。

[49] 《人口原理》,第202页。

[50] 《人口原理》,第32页。

[51] 《人口原理》,第35页。

[52] 朱旭东著:《欧美国民教育理论探源——教育制度意识形态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页。

[53] 《欧美国民教育理论探源——教育制度意识形态论》,第159页。

[54] 《人口原理》,第182页。

[55] 《人口原理》,第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