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道德教育论(1 / 1)

苏格拉底坚持“美德即知识”,指出建立在理性认识、知识基础上的美德是可教的,而建立在感性欲望基础上的美德是不可教的。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认为美德即知识,只有具有最高智慧的哲学家才能掌握美德,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教授美德。

一、美德即知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他强调正义是其他各种美德的原因和条件,属于高级的美德。柏拉图在论证灵魂不灭时讲了一个故事,来说明正义是由知识决定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阵亡战士72天后复活了,他讲述了在另一个世界看到的情况。那里有两个口子通往地下,两个口子通往天上,灵魂到了这里,凡是正义的灵魂从右边升天,不正义的从左边入地。这些灵魂出来以后,从天上来的清净、纯洁,从地下来的污秽不堪。然后,“必然”的女儿——命运女神,让各个灵魂选择自己愿意的生活,有各种社会地位和职务、贫富强弱以及智愚等的不同。如果已经学会分辨善恶,便可以选择合乎灵魂本性的正义生活,不然,即使是从天上来的灵魂也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他描绘了各个不同的灵魂按照自己的性格选择不同的生活,他们经过“必然”的宝座,喝了“忘记”河里的水,向各方散去,重新投胎。

柏拉图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必须有真正的知识,才能分辨真正的善恶,真正的正义和不正义。这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继续探讨《理想国》中提出的四种美德,并认为这些美德有一个共同的原理,这种原理是立法者制定全部法律的依据;这种原理,是通过教育训练才能认识的。柏拉图坚持知识在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知识在一切善的事物中是被列为第一位的。对神和人都是这样,无论是谁,要是愿意生活得幸福和受到人们赞美,他从一开始就应该掌握知识,这样就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下去,并且能够取得人们的信任。更可贵的是,这种人不仅具有崇尚真理、节制和智慧等美德,并且能和统治者合作,尽他所能地去矫正其他公民。因为能传授知识,比仅仅拥有善更值得赞美。

二、哲学家才能够掌握最高的美德——善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指出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美德。他指出,每一种美德都是和它的对立面结合在一起的,勇敢伴随着恐惧,节制伴随着放纵。勇敢的人敢于面对死亡,是因为他害怕有更坏的后果;自制的人之所以要在某些方面自我限制,正是因为他要在他所希望的另一方面得到满足。他将这种行为比作交易。他说在美德的交易中,正确的方法是不要以快乐交换快乐,痛苦交换痛苦,恐惧交换恐惧,不要以大换小。在这种交易中唯一正确的货币只能是智慧,只有智慧才能判断什么人应该奉行什么样的美德。如果正义、勇敢、节制等不是和智慧交换,而是和快乐、恐惧等进行交换,便不是真正的美德,至多只是美德的影子。美德是要从这些东西中净化出来。而净化对于大多数人只具有象征的意义,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做到,这少数人便是真正的哲学家。所以,柏拉图提出,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美德。在《斐德罗篇》中,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凭借反省,才能回忆起真正的美德。他强调美德本身是不能凭借感官感觉到的:“人类理智按照所谓‘理念’去运用,从杂多的感觉——知觉出发,凭借推理,把它们统摄成一种理性的概念。这种推理就是一种回忆……”柏拉图说,只有凭借灵魂,理智才能把握这种绝对的美德,美德本身“就在这天外境界存在着真本体,它是无色无形、不可捉摸的。只有理智(灵魂的舵手,真知的权衡)才能观照到它”[64]。

在晚年的《法律篇》中,柏拉图继续坚持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美德,而绝大多数人已经丧失生前拥有的绝对美德的回忆;只有哲学家,有好的记忆能力,当处于狂迷状态,沉思尘世美德的原型,即美德的“相”时,才能观照正义、节制、智慧等美德本身。

三、只有具备知识的人才能教授美德

《美诺篇》在论证美德是否可教之前,柏拉图先论证了美德是知识的问题。美德是善,而要判断善和恶、好和不好、有利和不利,必须依靠智慧。人的精神状态如正义、勇敢、节制等几种美德,以及敏锐的心灵、高贵的品格、良好的记忆等,都需要以智慧为指导,还有财富、健康等如何才对自己有利,也需要由智慧来判断。智慧统率这一切,而智慧就是知识。由此应该得出结论:美德是知识,所以它是可教的。但柏拉图怀疑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他提出美德是可教的,那必然有教授美德的教师,那谁能成为教授美德的教师呢?智者不是教授美德的教师,政治家如塞米司托克勒、伯里克利也不能将他们的儿子教好。所以,结论是没有教授美德的教师,也就没有学习美德的学生,因而美德是不可教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悖论:美德是知识,所以是可教的;没有教授美德的教师,所以美德是不可教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一个“真意见”的概念。真意见和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真意见和知识一样,都是真的和正确的。它们的区别在于:知识是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中的,而真意见却不稳定,有时会在心中,有时又从心中跑掉了。所以,那些只有真意见的人有时会做出正确的判断,那是真意见在他心上的时候;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那是真意见逃掉的时候。因此,真意见始终是正确的。

真意见可以给人提供正确的指导,但它还不是知识。许多人,包括政治家在内,都只有真意见,还没有知识,所以不能教人以美德。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聪明人如塞米司托克勒虽能正确地治理城邦,成为城邦的首领,但是由于他只有正确的意见并没有知识,所以不能教好自己的孩子。政治家和诗人们正像先知和传达神谕的人一样,他们能说出许多道理,靠的是神圣的灵感,而不是因为他们有知识。这样,柏拉图就推出了自己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有了真正的知识而不是有真意见,他便能教授美德,因此,美德是可教的。美德可教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掌握知识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