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经》述略
“次经”[103](Apocrypha)一词源于希腊文apòkryphos,意为“隐藏”,即隐藏而不公开的经卷。“次经”又译作“外典”“后典”“旁经”“逸经”等。《次经》的写作年代约在公元前200—100年。大约在公元90年,巴勒斯坦当局在亚美尼亚会议上宣布传统的39卷书(即希伯来古本24卷)为“希伯来经典”,把后来《次经》的诸篇目排除在外,但希腊文译本(又称“七十子”译本)的《圣经》比希伯来古本多出一部分经卷,这部分经卷在通行希腊语的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中间传播很广。5世纪,著名圣经学者哲罗姆根据希伯来文本和希腊文译本并参照已有的拉丁文译本,把希伯来文本中没有,但包括在希腊文译本和拉丁文译本之内的书卷单列出来,与《旧约》《新约》并列而整理成“拉丁文通俗译本”的《圣经》。这部《圣经》在1546年的特兰托会议上被天主教奉为“神圣经典”,但不包括《以斯拉续篇》和《玛拿西祷言》。1566年,有人把历史上无争议的为整个教会所接受的《圣经》经卷,称为正经,或“第一正典”经书;而把一些在内容、年代、文字和作者等方面有所争议的经卷,称为次经,或“第二正典”经书,也叫“后典”。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领导的新教不承认《次经》,只认为它们是有益的读物,这为新教普遍接受。在中文译本中,新教圣经称为《新旧约全书》,不包括《次经》在内。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次经》共15卷,约182章。
《次经》包括人物传记、宗教故事、智训、书信、祷词等,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这些作品提供了纪元前数世纪中犹太人的历史、生活、思想、礼拜和宗教习惯等许多资料,对于人们认识耶稣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着重要意义。探索其中的教育思想,也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基督教的教育状况。
二、《次经》中的教育思想
《次经》中的教育思想与《旧约》相比,注入了更多的爱国主义成分,与《死海古卷》中库兰社团的教育思想相比,更为具体而真实,富有现实意义。为更好地了解《次经》中的教育思想,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概况。
公元前398年,以斯拉二返耶路撒冷,宣布摩西律法,立大祭司为犹太首领;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耶路撒冷建立起希腊化统治;公元前323年—前198年,巴勒斯坦又处于托勒密王朝统治之下,《圣经》开始译为希腊文;公元前198年—前166年,巴勒斯坦处于塞琉古王国统治之下;公元前166年,马加比起义,公元前141年赢得独立,形成哈斯蒙祭司王朝;公元前76年,亚历山德拉女王执政,法利赛党兴起;公元前63年,罗马大将庞培占领耶路撒冷,哈斯蒙王朝灭亡;公元前55年,大祭司希尔坎的弟弟阿里斯托布鲁二世领导犹太人起义,被罗马帝国镇压;公元前37年—前4年,希律作为犹太王统治巴勒斯坦。从以上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希伯来人的辉煌历史已经结束,他们面临的是战祸连绵,国破家亡,迭遭异族**的残酷现实。先知们公平、正义的呼声早已被血腥淹没,如何使希伯来人重新恢复对上帝的虔敬并争取民族独立,获得发展,便成了有志之士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斗争,才能赢得生存;要进行斗争,就要先坚定人民的信心;坚定人民的信心,就需要以英雄的业绩来激励他们,以上帝过去的奖惩来启示人们,以幻想来安慰群众,号召他们起来斗争,坚定他们的信心。这一切便构成了《次经》教育思想的主旋律。此外,对于如何待人交友,如何寻求智慧等方面,它也有可取之处。
(一)教育目的
《次经》包含的教育目的继承《旧约》,即培养虔敬上帝、品德优秀而且学识与才智过人的有用之才。《次经》仍然把宗教信仰放在首位,在人们的眼中,上帝就是“万能之主”[104],他“创造了宇宙,及其光辉的一切”[105],“万事出于主:成功和失败,贫穷和富有,生命和死亡。智慧,聪明,律法知识,爱情,以及好的行为——所有这些都来自主”[106],“虔诚的人会得到主赏赐的祝福,此种祝福会突然降临。用不着关心你的需用,也用不着考虑未来注定给你何等成功”[107],“跟主在一起,永不分离,这样当你离世时,你就将身披荣耀”[108],“你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都要把我主牢记心中”[109],“那你就会无往而不胜”[110]。既然虔敬上帝可以使一个人获得幸福、财富、荣誉、地位、胜利,那么,“你的最大骄傲应该是敬畏主”[111],只有虔敬上帝,才可以使人生过得顺利而有意义,所以,《次经》的教育目的首先就是使年青一代培养起虔敬上帝的思想感情。
对于上帝的虔敬,必须与优秀的道德品质相伴,因为不良的品德会使人走上邪恶的道路,背叛正义的事业,甚至会背叛上帝,从而会受到上帝的惩罚。“恶人总要受到与其恶念相应的惩罚,因为他们背叛主,并且藐视正义的事业”[112],“恶人在年老的时候将会受到那些已达完美境界的青年人的耻笑”,“当他们死的时候,他们得不到一个荣耀的葬礼。甚至连尸体也会使他们永远蒙受嘲笑和侮辱。上帝要把他们弃置地上,并使他们哑口无言。如同颠出地基的建筑物,他们将沦为一片废墟。他们将处于痛苦的境地。人们很快将他们全然忘却”[113]。这种严厉的惩罚不仅使上帝抛弃了他们,而且连人们也不会施以同情,这种悲惨的境地是因为他们不守上帝的道德戒律而作恶造成的。所以,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得到上帝的垂青,“对于义人,有直路好走;对于恶人,有陷阱可落”[114]。品德优秀的人,将会为上帝所佑护,永享幸福,“义人受上帝保护,永远不遭磨难”[115],而品德败坏之人将为世人所唾弃,为上帝所惩罚,“即使你们死了,也要受到唾骂”,“恶人也是如此,注定要归于灭亡”[116]。因此,要成为上帝的真正选民,就要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
为了生存斗争的需要,希伯来人也极其重视知识与智慧的学习获得。他们在《次经》中不仅以小说的形式来赞颂智慧、知识对于犹太民族的生存及发展的意义,例如,女英雄尤滴在兵临城下的关键时刻巧施美人计,智取敌酋之首,从而挽救了民族的危亡,青年但以理在法庭上挺身而出,以其智慧伸张正义,使无辜者幸免于难等,而且通过人物传记、故事、智训、书信等形式处处告诫世人,智慧、学识对于人生长、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对于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厌烦智慧或教育的人来说,等待他的将是悲惨的生活”[117];“你们这些统治列国的人,如果配得上宝座与权威的象征,荣耀智慧,那你们就能够统治长久”[118];“明智者愈多,世界愈安全”[119]。智慧不仅对于个人生活、社会安全及发展、统治者地位的巩固均有重要意义,而且它是上帝的象征,只有以智慧相伴的人才能获得上帝的赐福,才能坚持正义,摒弃邪恶。“她是上帝之能的一口气——一股来自全能者的纯洁而闪光的荣耀之流。任何污秽之物皆无法溜进智慧之门。她是无限光明的一个映象,是上帝之活动与善性的一面完美无缺的镜子。”[120]“上帝最爱者莫过于朝夕陪伴智慧的人。”[121]“黑夜总是追赶着白天,可是邪恶永远不能征服智慧。”[122]这样,智慧也就成了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表面上看起来,希伯来人在《次经》中表述的教育目的均服务于虔敬上帝这一根本目标,但实际上,它是饱受战乱及流离之苦的希伯来民族现实生存斗争的直接需要和反映。正如我们在前面有关《旧约》教育思想中所分析的那样:虔敬上帝与维护民族统一是同一回事,上帝就是希伯来民族的象征。虔敬上帝就是获得民族认同,而优秀的道德品质可以增加民族的团结,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便于在险恶的世界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恶劣的生存环境大大加重了生存危机,仅有对上帝的虔敬之情和优秀的品德还是难以在强敌环伺之下维持生存,所以智慧被摆到了突出的地位。为了达到虔敬上帝的根本目标,希伯来民族的先哲贤人们便把智慧看作上帝的能力的显示,是上帝给世人的赐福。这样,希伯来人的教育目的便把理想与现实、生存与发展、社会需求与个人素质的要求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既可以给苦难中的民族成员无限的希望和信心,又可以立足于现实,教给年青一代生活与生存的知识与能力,使年青一代既能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极强的生存适应能力,从而为希伯来民族在强敌追杀与颠沛流离的艰难困苦之境中繁衍生息、连绵不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二)教育内容
就《次经》一书的记载来看,当时希伯来人的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而大大地丰富了。就我国目前划分教育内容的标准来看,当时已具备了宗教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内容,尽管有些记载极其零碎,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窥知《次经》中希伯来人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情况。
1.宗教教育
虔敬上帝一直是希伯来人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宗教教育始终在希伯来教育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噢,我的孩子,要遵行我的教导。虔诚地崇拜上帝,行事要取悦于他。”[123]“一定要牢记,诚诚实实赞美上帝。”[124]当时的宗教教育主要包括虔诚地崇拜上帝、赞美上帝、礼拜、节日仪式、故事讲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故事讲解,例如,《多比传》《尤滴传》《三童歌》《苏撒娜传》《彼得与大龙》等,都是借着主人公的行为事迹来宣扬上帝的公正与伟大,从而要求人们绝对地信仰和服从上帝,以便逢凶化吉,转祸为福。
2.德育
《次经》的德育思想比较丰富,不仅包括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思想,而且包含个人品德修养及生活礼节诸方面的行为规范。
(1)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思想
《次经》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大大加强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如《马加比传》不仅是一首辉煌壮丽的民族史诗,而且极其强烈地宣扬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给人们极其鲜明的观念:只要虔敬上帝,胜利一定属于希伯来人,这极大地激发了希伯来人的政治、民族热情。其中,《以利亚撒殉教》和《母子殉教》的故事,更给希伯来人树立了信教爱国的光辉榜样。前者讲述了一名叫以利亚撒的老年经师因不肯吃猪肉而欣然走上刑场被敌人活活打死的故事;后者则讲述了一位犹太母亲和她的七个儿子在被割舌、剥掉头皮、砍去手脚、扔入烧红铁锅的酷刑之下仍毫无惧色,慷慨就义的故事。这不仅可以激起希伯来民族强烈的仇恨与愤慨,而且可以激起民众反对异族的暴政,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信心。
(2)个人品德修养
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次经》中论述得多而具体,主要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公正、恤贫、克己、谦虚、孝道等。要求通过一定的教育,培养出这些道德品质,从而赢得上帝的信任与慈爱。例如,“诚实待人,公义处事”[125];“济贫要比囤金好得多”[126];“如此仗义疏财,将会救你们脱离死亡,将会洗净你们的一切罪恶。那些济贫之人将会过上充裕的生活”[127];“培养你的孩子遵行正道。要教导他们,一定要救济穷人”[128];“救济穷人便可以赎罪,正如水可以灭火一样”[129];“忍耐终将结下喜乐之果。沉默不语,以待时机,你将美名扬”[130];“儿呀,你要凡事谦卑,人们重视谦卑胜过礼物。你越是伟大,你就越是谦卑;那样上帝才会喜爱你。上帝的权能是伟大的,他受到谦卑者的荣耀”[131];“谦恭会赢得荣耀与尊敬”[132];“如果你们尊敬父亲,你们就会赎掉罪过;如果你们荣耀母亲,你们就会获得巨额的财富。如果你们尊敬父亲,日后你们自己的孩子也会使你们幸福;上帝将倾听你们的祷告。你们孝敬父母,便是顺从主,主将使你们福寿绵长。要孝顺父母,就好像你们是他们的奴隶”[133];“无论是谁,抛弃了双亲,或者惹双亲生气,那就如同诅咒上帝一样;那他便是将自己置身于上帝的诅咒之下了”[134]。
(3)生活礼节行为规范
《次经》还对希伯来人的生活礼节行为规范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建议,便于人们养成行为习惯。如在交友方面,强调要有礼貌,和气待人,“如果你礼貌和气,那你就会赢得许多人的友谊”[135],而且要慎重择友,不可****,“交朋友时,切不可过早地相信他们;要待他们自我证实可靠之后再相信”[136]。与他人关系方面,要以友情为重,“切莫为银钱而出卖朋友”[137]。婚姻方面,“切莫失去与聪明贤惠的女子结亲的良机”[138];“如果你有一位贤德的妻子,那就不要与她离婚”[139]。与子女关系方面,“如果你有儿子,那就要教育他们”;“如果你有女儿,那就要叫她们保守贞操,不要过分放纵她们”[140]。对于父母,“要记住生育之恩”[141]。对于仆人,要善待、爱护,“切莫亏待一个忠于职守的仆人,切莫亏待一个为你尽力工作的佣工,要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聪明的仆人,并且给他以自由”[142]。旅行方面,“旅行会使你更加聪明”[143]。献祭之时,要奉祭自己劳动所得,祭物要丰盛,不可弄虚作假,“要用丰盛的献祭来赞美主,不要吝啬初熟的谷物”[144];“依靠来路不明的供品,那他是不会接受的”[145]。
3.智育
《次经》中的智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律法的学习来获得智慧,从而具备应事适变的能力与技巧。在古希伯来人看来,智慧是个人生活所必需,“全神贯注于智慧便可获得丰富的知识”,“如果你寻找她,你就会顿觉心里平安”[146];智慧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明智者愈多,世界愈安全”[147];智慧是上帝的参谋,“她熟悉上帝的奥秘,并且帮助他决定活动日程”[148];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良好品德来自于智慧,“所有美德皆是智慧的杰作:正义与勇敢,克制与知识。生活为我们提供的价值莫过于此”[149];“即使一个人尽善尽美,如果没有来自你的智慧,也将被认为毫无可取之处”[150]。所以,“上帝最爱者莫过于朝夕陪伴智慧的人”[151],而智慧来自万能的上帝,“博大智慧,来自天主,智慧与他,永世相随”[152],“智慧即是律法,这律法实际上也就是至高上帝的圣约”[153],所以爱智便是遵守上帝的律法,只要虔敬上帝,即使“忠信者尚在母腹中,便已获得智慧”[154]。“敬畏主,便是最丰富的智慧”,“敬畏主,便是智慧之花”,“敬畏主,实乃智慧之根”[155],律法的学习与对上帝的虔敬又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次经》中智育内容的安排仍然是为虔敬上帝服务的,体现了希伯来人挽救民族危亡的良苦用心。
4.体育
在古希伯来人的观念中,体育在整个教育内容中并不占重要地位。尽管他们认为:“健全的体魄和开朗的性格比金子和钻石还要宝贵得多。”[156]但是他们同样坚信:使人身强体壮的并不是体育,而是上帝。所以他们说:“使人强壮者莫过于侍奉上帝”[157],这样,体育便在《次经》中记录极少,不过我们可以窥知古希伯来人对于体育的看法。
5.美育
古希伯来人因受宗教教规的束缚,对于美育论及较少,但与体育相比较而言,还是较为认真的。例如,他们在对美的看法上,注重实质而非形式,因为他们认为形式并不代表实质,形式只是表象,并不真实。所以,他们以智慧为美,“智慧之美赛过太阳与群星”[158];反对只注重外表而忽略其内在美的倾向,“不要见一个人外表好看就夸奖。另外,也不要见一个人其貌不扬就冷眼相待。同大多数会飞的动物比较起来,蜜蜂何其藐小,然而,它酿的蜜是最甜美的食品。切莫取笑一个衣衫褴褛的沦落人”,“有许多国王最终沦落为庶民,他们的王冠却被默默无闻者夺得”[159]。由此可见,古希伯来人的美育注重正确审美观念的确立和审美能力的陶冶、培养,而不只注重外在形式的观摩与创造,所以古希伯来人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对世界贡献不大。
(三)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在《次经》中,古希伯来人的教育教学原则及方法与他们对教育教学现象的规律把握及人性的认识、儿童观紧密相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其他外域文化的影响,到了《次经》时期,古希伯来人对于教育教学的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在教育教学的原则及方法方面也有了更多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在《次经》中,古希伯来人已意识到教育教学的本质在于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来培养人,而且要有专门的空余时间来学习,所以他们认为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的义务。“养活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是父亲的耻辱,如果是个女儿,耻辱就更甚。”[160]“一个追求知识的学者必须有学习的时间,他必须从诸般事务中摆脱出来”[161],从而他们要求教育教学由父母监督,及早进行,“从小就教育他们约束自己”[162],而且要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勤奋攻读,勤于思索。“他要探索所有古典作家的全部智慧,专心致志地考究先知书。他记录名人的演说,熟练地解释比喻。他研究箴言的含义,并且能够讨论比喻的晦涩难点。”[16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希伯来人的教育教学把独立思考与钻研探讨放在了重要地位,与《旧约》中只强调口耳相授、死记硬背的教育教学方法相比,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从对人性认识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希伯来人认为人各不同,“智慧之主使他们各不相同,又给他们各不相同的任务”[164],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人有聪明和愚笨之分,所以,对愚人的教育教学也是白费力气,“愚人的头脑如同漏底之瓶,装进多少漏出多少”[165];“教育笨蛋如同黏合破罐,如同唤醒酣睡的人。向一个笨蛋解释什么事情就如同向一个睡汉解释什么事情一样,当你解释完了的时候,他还会说:‘什么呀,再说一遍吧?’”[166]相反地,对愚人进行教育教学还会增添他们的痛苦,“教育对于愚人来说,如同手铐;教育对于智人来说,如同金镯”[167],所以,他们要求放弃对愚人的教育,“要避开他们,以免他们玷污了你,这样你才能得以安宁,不受他们愚蠢行为的干扰和破坏”[168]。他们认为对愚人的教育是一种负担,无可救药,“这种人是一种比铅还重的负担,他们只配称为‘混蛋’。担得起一担盐铁砂,却抬不起一个大傻瓜”[169]。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教育思想。
同时,古希伯来人已注意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果你接触柏油,柏油就黏附在你身上,如果你跟傲慢之徒为伍,你就将变得跟他们一模一样”[170],所以,对人进行教育要慎重选择教师及环境,“不要拜访愚人或者与他们长谈”[171],“耳听愚人之言,如同负重旅行,然而智人之言,却使人如释重负”[172]。
在《次经》中,古希伯来人认为儿童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且他们生性顽劣,只有运用严厉的纪律和惩罚才能取得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在希伯来人的教育中,鞭打体罚蔚然成风。他们认为:“有些时候,对孩子进行说教就如同早晨对人唱歌一样地不合时宜。然而,鞭打在任何时候都是最佳的教育方法。”[173]而且,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护,就要看他对儿子管教所采取的措施,“爱孩子的父亲常常鞭打自己的孩子”[174]。“从小就要鞭打他,使他尊重你的权威。”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体罚之烈和管教儿童之严的程度了。严厉的体罚并不足取,但古希伯来人在教育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教学思想仍有其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如不要溺爱孩子,“一个溺爱孩子的人,将不得不包扎自己的伤口”[175];教育孩子要得法,“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不仅可以在朋友面前引以为荣,而且还可以使敌人羡慕”[176];不要娇惯、放纵孩子,“没有驯服的马难以驾驭,没有教养的儿子也不例外。如果你娇惯自己的孩子并且跟他玩耍,他就会令你失望,(他会)成为惹祸的根苗”[177],“小时候不要放纵他,不要原谅他的过失”[178],“否则,他就会固执己见,狂妄不羁,只能令你悲痛悔恨”[179]。要教导孩子勤劳,不能偷懒,“懒惰的人就像粪堆一样,令人讨厌,谁也不愿意走近他们”[180];要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不能养尊处优,“必须管教你的孩子,要他干活,否则他就会成为你的累赘”[181];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