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认识论是哲学的核心分支学科之一,记载着人类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圣哲先贤不断探索和不断超越的心路历程和方法论精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汇聚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而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不懈探索及其所形成的丰富思想理论成果,是当代人类尤其是当代中华民族提升思想自觉的重要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原则。

笔者自1977年考入大学开始学习哲学,1981年开始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以认识论作为研究方向,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继续在这个方向上研修,先后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论主体能力》和博士学位论文《社会认识论导论》,在英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主修心灵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在高校教学、学术研究尤其是研究生培养中仍然致力于社会认识论研究,先后指导近百位博士生和硕士生以社会认识论作为研究方向开展学术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先后发表了数十篇相关研究论文,主编了“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丛书”、“实践哲学丛书”和“社会形态与社会认识研究丛书”等系列学术著作。

此次有幸参与袁贵仁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撰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一书,有机会将多年来自己对于认识论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在一个新的体系构架下加以梳理和汇聚,并根据新的学术视野加以充实和提升,形成本书。

本书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探讨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般认识论层面和社会认识论层面。一般认识论层面的研究不太区分不同认识对象的特点及其对认识活动的要求,在宏观上探讨认识的产生、发展、本质、活动、特点、规律和方法等;社会认识论层面则侧重探讨为了科学地把握社会这种特殊的认识客体所需要的特殊认识活动、过程、规则与方法等。

本书导论与前七章大体属于一般认识论层面研究,秉承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回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及其在认识论思想史上的革命变革,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及其当代意义,勾勒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学科定位、本质特征与实践本性,分析认识的本质、特点和功能;尝试运用发生学方法探讨人的认识的原始发生和个体发生,梳理人类认识方式的演进历程和主要阶段,分析认识系统的主体—中介—客体的复杂结构,探讨认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揭示人的思维从感性具体通过理性抽象回到理性具体的逻辑行程,探讨认识的真理性及其实现和检验途径,探讨逻辑与历史的内在统一的具体进程等。

本书后三章尝试深入到社会认识论层面,探讨其作为认识论新兴分支学科的时代发生、学科定位、功能特征、发展历程、研究体系,分析社会认识活动面向过去、未来和当下的多维时间向度,探讨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的内在交织、认识的真理性与合理性的内在统一等诸多复杂问题,论述科学地认识社会应当坚持的客观性原则、具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进化论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力求揭示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

本书是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完成的。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生钟林、潘火强、石德华,硕士生丁文静、董念念、王勤文同学不辞辛劳,认真协助作者为本书整理资料、荟萃文稿、校对引文等,令人感动。

本书得以问世,要特别感谢袁贵仁教授和杨耕教授热情相邀和认真指导,感谢丛书编委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的精心组织,感谢高教分社社长饶涛博士和责任编辑祁传华、姚兵的大力帮助和悉心审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丰富和发展历程,视域广阔,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本书不过是作者以自己的研究视野而关注和思考的一些问题,学力有限,挂一漏万,加之成书时间紧迫,可能尚存各种疏误,敬请识者批评赐教。

欧阳康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