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认识:回溯与反思(1 / 1)

回溯性认识指每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于那些生存和活动于他们之前的人类社会的认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识历史或历史认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总过程和总链条,是由无数有限的和具体的社会人、社会事件、社会形态相互联系、连接和转化而组成的。由于它们属于时间链条上的过去阶段和已逝环节,因此,认识它们便表现为思想的一种逆时间方向的运动,是一种对于已逝对象的回溯或追溯。通过这种回溯或追溯,人们力求使自己的思想超越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跨越历史的长河,去把握那些在过去的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存在过的社会历史(事件)。

1.历史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

作为一种历史认识和历史研究,回溯性认识力图观念地掌握和再现的对象,是那些已经消散在已逝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具体历史事件,尤其是这些事件的个性和特殊性。这正是它作为一种历史研究区别于一般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近代著名史学家傅龄博士正是这样来区分历史与社会、历史学与社会学、历史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的。[1]历史学立足于社会事件和过程的共性去侧重把握其历时态的特殊性,社会学则立足于社会事件和过程的特殊性去侧重把握其共时态意义上的普遍性。二者都应该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于社会历史的全面掌握。

既然社会历史之发展有其个性、偶然性、特殊性、不重复性,那么,研究它们、回溯它们有何意义呢?梁启超先生曾有过一段论述是非常精彩且发人深省的[2],从他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回溯历史之所以必要,根本之点在于社会历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客观联系。既然现实社会是历史上的社会的继续和发展,现实社会中的一切都有其历史的根源和原因,是历史造成的,那么,要掌握和支配现实,就必须认识和理解历史。历史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通过历史的发展来消除历史上留下的缺陷,这只有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活动才能完成。而人的活动是在一定思想支配下有目的地展开和进行的。对活动目标及实现途径的选择和决策,都离不开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实际关系的认识和了解。正是过去、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实际联系,决定了社会行动中的主体对于这种实际联系的观念关系。而回溯性认识活动,则不过是这种观念关系的实现形式,是人们力求自觉地以观念方式掌握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实际历史联系的具体活动。这种活动的成果,即人们获得的关于社会历史的观念,则不过是实际的历史过程的观念再现。人们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来理解现实,又通过对现实的更加深刻的理解来了解历史。认识和理解历史与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在认识活动中互为参照系,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统一活动中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尺度。

2.回溯历史与反思

回溯性认识作为对于人类自身的过去的存在方式与活动方式及其结果的认识,本质上属于一种反思性认识。这里的所谓反思,即黑格尔所谓的后思,是一种“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3]。在黑格尔那里,认识是绝对精神通过外在世界而反观和反思自身。在我们看来,回溯性认识也就不仅仅是对于人们的思想的认识,还包含着对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观念关系的认识,是对人类过去特定时空中全部存在方式和发展历史的认识。回溯性认识包含了反思,却又不能归结为反思。

另一方面,我们也决不能忽视和低估对于蕴含和表现在人们所有社会活动中的社会思想和社会观念的认识和反思在全部回溯性认识中所占的地位。英国著名史学家R.C.柯林伍德认为:“除了思想之外,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有历史”[4],我们认为,他把历史完全归结为思想史,根本否定了对于历史上的实际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独立的历史研究,这就把问题引向了极端和片面。但是,他强调对于历史上人们活动的动因和思想的掌握,却是合理的并有启发意义的。人类活动中的全部自觉性,在于有思想的参与。正是由于人们能够通过感知和思维方式去认识和掌握那些不以自己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外部物质和社会条件,才有了对于客观规律的顺应和利用,有了对于理想世界的建构和创造,表现出对于活动中各种“限定”的超越。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思想支配下的活动史,也是在活动中得到表现的思想史。在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的内在统一性中把握社会历史,这正是科学地回溯和反思社会历史的基本着眼点。

3.史料与历史认识

对于已逝社会历史的回溯和反思,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的分析、破译和整理等而实现的。认识历史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这种活动早已消散在展开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但它们作为一种能动的创造过程却能够以静止的形式积淀在它们所生产的对象性存在物之中,遗留下来,或在人们的观念中得以表现,并以一定的方式记载和流传下来。

史料大体可分作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类是过去人类活动的物质的遗迹或遗物;一类是过去人类活动的文字记载。遗物或遗迹是人类活动的直接产物或间接痕迹,它们大体包括现存的实物实迹或其部分的存留者、已经湮没的史迹又全部意外发现者、原物之实存或再现者、实物之模型或图影。文字记载的史料,是当事人或后人对于一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或社会事件的笔录,是借助于文字符号系统而以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它们大体包括各种旧史、有关各种史迹史事的文件、史部以外的各种书籍、类书及古逸书辑本、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金石及其他镂文、外国人的著述。[5]

借助于直接存在的史料去了解它所代表的那个间接的社会(或社会事件),便是回溯性认识的基本任务也是它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贯穿在回溯性认识的全过程之中。

4.现实与历史的矛盾及其特点

回溯性认识活动无法摆脱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对基本的矛盾,这就是现实与历史的矛盾。这个矛盾有两层含义:其一,现存的史料与历史上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其二,现实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历史的已逝客体之间的矛盾。生活在现实中的主体有其不同于已逝历史时代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利益愿望等,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和理解历史,就必须尽可能理解、掌握和接近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力求按照当时人们的思想实际来理解和再现它们。

现实与历史的矛盾,归根到底是个“时间差”问题。“时间差”越大,则这种矛盾就越尖锐、越突出。现实与历史的矛盾只能通过现实的认识主体通过积极的活动而使自己的思想超越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时间跨度,去接近、理解和再现历史的真实来解决。但是,让思想超越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时间跨度也是需要时间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回溯性认识过程,即历史认识和历史研究的过程。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历史回溯之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正在于现实主体在思想上超越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时间跨度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

主体在思想上由现实向历史的“反向飞跃”,是通过主体对于现实的史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的积极的收集、破译、分析、综合、再现等一系列加工处理过程而实现的。思维的过程(感知—思维器官系统的运动)在现实的空间之中沿着时间链条做正方向的运动,表现为一个顺时针方向的运动过程。而主体的思想进程(思想观念的逻辑推演)却沿着时间链条做逆向运动,并向着那个已逝的社会空间接近和靠拢,逐步实现对历史客体的观念掌握。而且在这里,思维过程的正向运动构成了思想进程的逆向运动的条件。就是说,正是由于人们在现实的时间和空间中持续地思考和研究着历史客体,他们才能在思想上接近那个已逝客体,并在观念中理解和再现它们。主体的思维过程和思想进程的这种逆向运动,是回溯性认识过程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它的最显著特点。

就其功能而言,回溯性认识过程对于现实与历史矛盾的解决,是通过使静止的史料活化,赋予僵死的史料以生命,使之运动起来而实现的。李大钊曾经谈道:“历史是有生命的,僵死陈腐的记录不能表现那活泼泼的生命,全靠我们后人有新的历史观念,去整理它,去认识它。果然后人又有了新的理解、发明。我们现在所认为新的又成了错误的,也未可知。我们所认为真实的事实,和真理的见解并不是固定的,乃是比较的。”[6]历史上人类活动的信息积淀、固化并蕴含在一定的遗物或文字记载中,才得以保存和留传,为后人所获得并认识,它们却也因此而变成了静止的、死样的东西。当它们作为史料而被置放到认识、主体面前时,它们所携带的信息不会自动地表现出来,而须依赖于人们的理解和发掘。这种发掘和理解,是借助于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的积极的感知—思维活动而实现的。人们通过自己的积极主动的感知—思维活动去阅读、破译、鉴别加工、处理史料,去理解和重构史料中的信息内容,也就把自身的生机与活力输入到了静止、僵死的史料之中,赋予它们以生命和活力,使它们展现出自己所固有的历史价值,再现出历史的风采,并由此而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内在组成部分。

5.历史回溯的基本步骤

认识主体通过回溯性认识活动而对于现实—历史矛盾的解决,和对于历史客体的认识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的步骤。

(1)设置课题,确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课题作为历史客体的标称,意味着人们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但又还了解得很不充分,从而提出了深入认识和掌握它的任务,也就确立了现实认识主体与历史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

(2)搜集史料,使分散、僵死的史料进入集中的和运动的准备状态。根据课题范围去全面地搜集现存的各种史料,并使之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列和组合起来。这种对史料的大面积搜集工作,本身是通过主体的积极的感知—思维活动进行的。这就意味着主体在对于现存历史资料的全面了解中开始了一种视角的转换和思维方向的自觉集中:视角转换到了相关的历史课题,思维集中到了与历史客体有关的问题,从而迈出了超越历史与现实之间时间跨度的第一步。

(3)甄别史料,处理现存史料与历史事实之间的矛盾。史料是现实人了解历史事实的唯一的现存凭证。史料的考据甄别,成为回溯性认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这也成为鉴别历史认识主体(如史学家)的认识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

史料之真,相对于二:一曰误,一曰伪。辨误,辨伪,皆不能靠史料自身实现,须借其他证据方可。或者明证,或者反证,皆以“实事求是”为根本。不同类别的史料有不同的考据方法。对于遗物或遗迹,除了文字等史书考证外,年代、地点的考察尤其重要。现代兴起的“同位素检测”,对于确定现存遗物之生成年岁,尤有帮助。各种文字记载,由于它们已经是当事人或后人经过思想加工处理留传的,本身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意识,又经过多代流传,按照信息衰减律,失真度可能更大,尤需认真甄别。这里具体方法颇多。可以说,只有经过充分、详细、周密的考据,真正消除现存史料与历史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使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完全证实,人们才有可能凭借对史料的理解去真实地了解它们所代表的那些历史事实。

(4)破译史料,现实地理解史料信息中所包含的历史内容,使现实主体的思想内容与历史事实直接地联系起来。一定的史料所携带的一定历史信息由于人们的理解而成为历史内容的一种公开的和现实的展示,对于后人来说,有一个按照当时社会的信息的传输方式和表达方式来理解它们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破译”。这种破译,本质上是两种或多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沟通与转换问题,同时又包含着对于不同时代之间的人们在知识、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所存差距的填补和转换问题。只有通过这种转换,现实的主体才能在思想上真正实现对于历史过程的超越,而获得对于历史事实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达到对于历史客体的观念掌握。

(5)系统综合,观念地建构和再现历史事实的生命与活力。历史事实,不管是作为一个人物、一个事件,还是一个阶段以至一定时代的社会总体,就其本身而言都是全面的、充实的、丰富的,因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认识历史,就是要认识和再现这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完整对象。但是,历史认识过程作为一个以分析为主的过程,是一个多方面展开和逐步推进的过程,它在前几个阶段所直接达到的,主要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各个方面的阶段性认识。因此,在这多方面多阶段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综合,将所有认识成果加以整合,才能达到对于历史事实的完整再现。回溯性认识中的系统综合,本质上是一种再现型的综合。它依据于人们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认识成果,借助于人类所特有的历史想象力,由对历史客体的各方面信息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去复原历史事实的整体;由对历史客体在不同时间和发展阶段之间状况的联系的认识去复原历史的运动过程;在完整社会机体的整体运动过程中再现历史的活动和历史的生命。

另一方面,人们在努力地认识着自己以前的历史的时候,又在自己的社会活动中实际地为后人创造着他们心目中的历史。因此,回溯性认识作为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人类社会的世代更迭中延续发展的。它随着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地增加着新的对象和新的内容,获得新的成果和新的观念,变换着新的方式和方法,并且不断地经受着检验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