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 / 1)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疑难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此曾作过不同的回答。有的把哲学的标准主观化,把它归结为精神性的东西,比如“以圣人之言定是非”、“以吾心是非为是非”、“以多数人是否承认定是非”等;有的干脆说没有真理标准,主张“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导致真理标准上的虚无主义;也有的哲学家承认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因而一般来说,他们都主张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也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比如,法国百科全书式的领袖狄德罗认为:“我们有三种主要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6]德国古典哲学中唯物主义的代表费尔巴哈还说过:“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它只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世界的客观性或主观性、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问题”[7],却不懂得“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8]。在这里,他提出了实践的客观标准问题,并认为,生活实践是对唯心主义的有力驳斥、对唯物主义的有力证明。但总的来说,旧唯物主义者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只是机械地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把握客观事物本身,把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混为一谈,最终也没有真正科学地解决检验真理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才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早在1845年马克思哲学刚刚问世时,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9]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明确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10]

之所以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既然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那么,很明显,要判明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只停留在主观范围内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认识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本身不能自我鉴定,自然不能成为检验自己的标准。同时,客观世界本身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外在客观世界本身,是不会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加以对照的,因而,它本身也无法判明某种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所以,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够充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沟通起来的桥梁、纽带,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只有实践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实践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正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能使主观与客观进行比较的特点,决定了实践之作为检验标准的唯一性。物质世界有一个按照它自身规律不断发展的过程,物质的过程只有靠物质的力量来改变和推动,而认识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单靠它本身是不能与物质运动直接发生关系,不能和物质运动加以比较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改变,即使指导实践的认识与客观规律加以比较,从而使认识得到检查。一般说来,如果一种认识,当它指导了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证明主观符合客观,这个认识是正确的;如果认识指导了实践,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表明认识是错误的。总之,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双重的:它本身既是直接的现实,又能使正确的理论变成直接的现实。实践的这些优点和特点,正是它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主要根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种实践标准同时又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此外再没有另外的客观标准,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是不可移易、确定无疑的,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现实的角度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第二个标准。在一定条件下,凡是经过实践证实的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凡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被实践所否定的认识都是谬误。第二,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实践的发展,一切尚未检验的认识,一定会受到实践的检验,是真理终究会被实践所证实,是谬误终究会被实践所否定。由于实践对认识的检验具有绝对性和确定性,所以人们不仅能够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还能通过实践检验真理。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肯定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但是,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这方面看,实践标准又是不确定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现实的角度看,由于实践总是具体的、有限的,它对于认识检验的深度、广度和精确度总是有限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具体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总是受到这个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的限制,也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因此,具体实践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局限性,只能相对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第二,从发展的角度看,实践本身是发展的,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有些理论、观点和学说虽然暂时还没被证实,不等于没有真理性,它会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被证实。

由于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不能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凝固化、绝对化。不仅要通过实践证实真理,而且要通过实践发展真理。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8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 [美]詹姆士:《实用主义》,10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美]托马克·E·希尔:《现代知识论》,38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 列宁:《哲学笔记》,2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列宁选集》第2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32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7]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2卷,1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2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毛泽东选集》第1卷,2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