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在实践活动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实践构成了人的特殊的生命活动形式,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具体地说,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实践把人的目的、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
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同时,实践还具有创造性,它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人对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创造。没有创造,就不会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
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是由人发动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人变成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人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了主体意识。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和弘扬的过程。
作为人的特殊的生命活动形式,实践具有三个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和前提,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外在世界)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即通常所说的“事实”,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作为一种客观活动,实践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感性实体(人)同感性实体(物)发生关系,并以感性的方式作用于感性对象。作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特征使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理论活动区别开来。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即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感性活动同感性对象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不同于自然物的直接现实性。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不包含人的主观活动,因此,它们不可能证实或证伪人的理论与认识。实践则不同,它既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又能从人的主观活动的圈子里走出来,物化即外化为感性的客观实在,从而成为人们自觉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具体地说,在实践活动中,人把“物”的内容映射到自身中,同时又把自身的需要以目的的形式贯注到“物”的内容中去,使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物质的东西,使“物”变成从属于人的需要的存在,从而在人与物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统一关系,即“为我而存在”的关系。[2]在这一点上,实践活动与自然运动、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自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根本不同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表明,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尽管实践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个体活动,但人总是凭借着社会力量去同自然发生关系、从事实践活动的,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受到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3]“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4]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5]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极为深刻,它表明这样一个真理,即判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具体地说,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动物的存在方式就是其本能活动,是由其生理结构特别是活动器官的结构决定的。与此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特殊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即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每日每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就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成为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从人的本质上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6]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之间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制约和规定人的活动、人的本质。换言之,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问题在于,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人的肉体组织发展出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7]
“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能动性,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人的秘密就在实践活动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8]实践构成了人类的存在方式。
“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统一于实践活动中。这表明,人是实践存在物,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同上书,96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7—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