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有两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共青团的任务》)什么叫“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呢?顾名思义,内容一定是非常广泛的,生产斗争的知识、阶级斗争的知识等等一定都包括在里面。但我想文学作品在其中应该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能增长人的知识,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灵,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而没有这种修养是很难完成自己的工作的。
但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使用上毕生的精力也绝不会都读完的。因此就需要介绍。这一套《中外文学书目答问》就是为了给爱好文学的青年提供一些常识性的介绍,并作些阅读辅导。[U1]俗话说:“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青年们一定能够根据这些简单的介绍选出自己所喜爱的文学作品,再进一步阅读全书。如果只停留在阅读这些简单的介绍上,那不是我们的想法,也不是我们的希望。
阅读文学作品是不是只限于文学青年呢?不,不是这样。我在这里不谈理论,只举两个现实的例子,因为现实的例证最有说服力。一个例证是北京一所搞工业的学院,院领导给学生开了一门有关唐诗宋词的课。原意只不过想给他们增加点中国文学的常识,结果却收到了完全为始料所不及的效果:青年学生学了这些诗词大为激动,大为兴奋,他们原来不十分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竟有这样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现在他们觉得祖国更加可爱了,无形中却成了一门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此外,在陶冶性灵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相信,这对他们以后搞纯技术的工作也会有很大帮助的。
另一个例证是一个钢琴家。他旅居国外,名震遐迩。外国的音乐批评家都说他的弹奏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优美深刻、从容大度的风格,是欧美钢琴家所没有的,使听者耳目为之一新。这种风格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位钢琴家自己说,这得力于他的父亲,他年幼时,父亲每天让他背一首唐诗宋词之类的旧诗词。积之既久,心中烂熟的那几百首旧诗词对他心灵的陶冶,不觉形之于钢琴弹奏中,从而产生让人赞叹的效果。
这两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阅读文学作品不应只限于文学青年,其他各科的青年,不管学的是工程、技术,是自然科学,是房屋建筑,无一不需要读点文学作品。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学习理工的青年可以不必分心去读什么文学作品,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走进一个家庭,走进一家旅馆,只要看一看他们房中的陈设,就可以知道,这家的主人和旅馆的主持人或建筑师有没有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高还是低。至于园林的布置,建筑物的设计,更与这些修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大家都承认的,用不着多说。有没有文化修养,文化修养之高与低,不但表现在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上,也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应对进退上;有与没有,是高是低,给人的印象迥乎不同。
总而言之,我的用意只是想说,青年是我们未来希望之所寄托,他们的任务一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由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进而走向共产主义,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学习业务。除了自己专门的业务之外,一定要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这同他们的终生事业有关,绝不可以等闲视之。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是今天我们广大青年的抱负,但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光靠政治觉悟还是不够的,必须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
青年的使命
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同志们出一本论文集,要我写几句话作为前言。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个任务。
集子里的文章我一篇也没有看,我这个前言只能说一些空话;但我确实希望,我的空话还能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不至于流为废话。这一点有实质性内容的空话是我对青年们说过多少次的。这一次又能有机会对北大的研究生说一说,所以我感到愉快。
中国有两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又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话都是总结了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也包括学术研究的历史在内而得出来的结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才有光辉灿烂的前途。如果像九斤老太说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那么我们人类再过一些年就会退回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再退恐怕就要退到猿猴阶段。这是完全不能够想象的。
但是,是不是年青的一代,新的一代。只要有年轻这一个条件作为靠山,把枕头垫得高高的,大睡其觉,一点努力也不需要,只要守株待兔就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当然不是。需要的正是它的反面。青年人一定要加倍努力,刻苦学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攀登高峰,才能达到出蓝的境界。这里面,没有什么捷径,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一切懒惰的念头,一切取巧的办法,都要彻底丢掉。
中国的学术研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有了不知多少代师生衣钵相传的关系,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自己的贡献,每一代人都是踏在前一代人的肩头上向上攀登的,今天我们学术研究的光辉成就就是这一代代人接力赛似的创造出来的。其中也包括向外国的借鉴。
今后怎样呢?今后也绝不会另外换一个样子。今天的青年人,今天的研究生,要从老师手里接过学术研究的火把,把它点得更亮,让它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要知道,将来还会有比你们更年轻的人出来接你们手中的火把,如此绵延不断,直至永恒。
我同你们年龄悬殊,任务也不尽相同,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要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前进吧,年轻人!
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
一、对题目的解释
为什么不用“文化素质”,而用“人文素质”?前者比后者范围广,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文化。“人文”只限于精神文化。不是物质文化不重要,我是有意纠偏,纠重工科轻理科、重理科轻文科之偏。这种偏见不利于我国学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二、必要性
我国高校学生的素质,总起来看,应该说还是好的。我们的高校办得也还是好的。但是,同我们的远大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建设这样的社会,不能没有人才;要有人才,不能没有教育。我们要的人才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的素质十分重要:我们要的是有政治理想、有道德水平、有文化水平、业务好、身体壮、心理素质好的人才,成为能在21世纪发挥作用的人才。
我现在专就人文素质方面谈一点意见。
最近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又根据我自己对大学生,特别是北京大学学生的观察,再加上前些时候听了王彦同志的介绍,我感到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工作简直是迫在眉睫。社会上一股强烈的只重视科技的风气,对学生产生了极大、极为不利的影响。虽然我们经常谈,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实际上都只抓物质方面,而忽视精神方面。只抓物质,只抓科技,而能兴国者,未之有也。所以,我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学生的人文素质,迫在眉睫。
三、一个理论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同生产力的关系如何?
我对马克思主义略有通解,对经济学所知不多。我仅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以求教于通人专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绝无疑问。但人文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难道就不起作用?前一些时候,曲阜师范大学的《齐鲁学刊》上有一篇文章讲,人文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后《光明日报》连续报道张家港抓精神文明的经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995年10月22日,该报第一版有一篇文章:《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用了一个“出”字,绝妙!10月27日,张家港市委书记发表文章:《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出效益》。用了同一个“出”字,只有宾语改为“效益”,没有用“生产力”。
我认为,这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理论界必须予以解答。
四、可能性
常听部队的同志们讲:解放军某一个部队,或团或连,只要有过辉煌的成绩,它就成为这个部门的传家宝。青年士兵一进入这个部门,就充满了自豪感,作战勇敢,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们的大学生何独不然。
给大学生进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个方面、一种方法所能胜任,必须各方面通力协作,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方法来进行,才能奏效。利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历史上优秀的传统,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解放军的例子可以为证。
因此,我们要做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个艰巨的工作,可能性是极大极大的。
五、中华文化的精髓何在?
这是一个极大的、极重要的问题,看法可能有很大的分歧。我自己的看法有两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两点别的国家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最为突出,历史也最长。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六、爱国主义
存在决定意识,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没有国家,当然谈不到爱国。有了国家,如果没有外敌,也难以出什么爱国主义。我们千万不要一见爱国主义,就认为是好东西。我认为爱国主义有真假之别,有正义与邪恶之别。被侵略、被压迫、被屠杀的国家和人民爱国主义是真的,是正义的爱国主义。侵略者、压迫者、屠杀者的“爱国主义”是假的,是邪恶的“爱国主义”。只要想一想德国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爱国主义”就一清二楚了。
七、骨气、气节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讲是非,辨善恶,更是核心之一。孟子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说得最为具体生动。对“非”的东西,对“恶”的东西,一定不能迁就和妥协,虽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这就叫做气节或者骨气,这在别的国家是几乎不见的,至少是极为罕见的。
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有爱国主义和气节,是我们极其珍贵的全民财富。我们今天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这二者就是我们的本钱。我们必须善于利用。
八、几点建议
1.在所有的学科中,文、理、法、农、工、医,都普遍开大一国文课。分量不必太多,不及格,不能毕业。
2.在所有的学科中设哲学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纲领,讲一点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自古希腊罗马开始的西方哲学。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文理科学生互选对方的一门课。可考虑为文科学生编一部《自然科学概论》。世界学术发展的趋势是:文理接近或融合。21世纪,这种趋势将日见明显。
4.进行美术教育,包括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曲艺等等。不是专门设课,以课外活动形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学校、团委或学生会加以协助与指导。不管什么科的学生,对美术都是有兴趣的,过去许多高校的经验可以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