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1 / 1)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1],见天道[2]。其出弥[3]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4],不见而明[5],不为而成[6]。

【注释】

[1]牖:窗户。

[2]天道:自然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弥:越,愈。

[4]不行而知:行,出行、实践。知,知道,了解。

[5]不见而明:不用亲眼看见就什么都清楚。

[6]不为而成:不为,不妄为。

【译文】

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的事物;不看窗外,就知道季节的变换。向外走得越远,知道的就越少。

所以圣人坐在屋子里求知识,不出门就只天下事,不亲眼所见就能明白事理,不去干涉事物的发展,自然就会成功。

【阐述】

老子在此章中讲的是哲学中的认识论。老子为贯彻执行自己的思想主张的连续性,在这里似乎完全否定了实践活动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世界当然还需要感性认识活动作为基石,以便有形成认识过程中的数据、信息、知识系统,最终把认识提升到智慧的层面。

韩非认为五官是人心灵的窗户,声色犬马会使耳目非常疲惫,珍馐美味会使口鼻失去感觉,殚精竭虑地追求富贵,会使人精力不足,人的心就偏离了“正道”。精神越是执著与对外物的追求,心灵就会越发迷乱,找不到寄托,离“道”就越是遥远,所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精神在追求物欲的道路上走得越远,“道”就会知道得越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道”在天地混沌之时,产生万物,是万物之宗,“道”是“一”。我们的心智驰骋于外的话,却要求“众”,“道”为“无”,我们却要追求“有”,这要不正是背道而驰吗?“道”看不见,听不着,感觉不到,却如空气般就在我们周围发挥着作用,却要“行万里路”,当然会越走离“道”越远。

在老子看来,“行万里路”能增加见闻,但会勾起我们的贪竞之欲,见识越多就越发贪婪浮躁。“读万卷书”同样如此,只是学到许多世俗的智巧,学到的越多就越发阴险狡诈。如果我们能达到“水流心不竞,运在意俱迟”的境界,做到见财不起意,见色不起心,淡泊宁静,清心寡欲,就可以不必看见“道”的样子,而明白“道”的真谛,“无为而无不为”,就不会身心疲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