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士[1]闻道,勤[2]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3];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4]有之:
明道若昧[5];
进道若退;
夷道若类[6];
上德若谷[7];
大白若辱[8];
广德[9]若不足;
建德若偷[10];
质真若渝[11];
大方无隅[12];
大器晚成[13];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14];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15]。
【注释】
[1]上士:很聪明,思想境界很高的人。
[2]勤:积极、勤奋。
[3]若存若亡:好像寻在,有好像没有。指中士对“道”的存在半信半疑。
[4]建言:立言、设言。古代流传下来的格言或成语。
[5]明道若昧:明,明亮、光明的。昧,暗昧,不清楚。
[6]夷道若类:夷,平坦、顺利。类,偏颇,崎岖不平。
[7]谷:山谷,形容胸怀宽广。
[8]大白若辱:大白,最清白,最白。辱,污垢、污浊。
[9]广德:高深广大的德行。
[10]建德若偷:刚健正直的德行。偷,懈怠,不积极的样子。
[11]质真若渝:渝,混浊、污浊。
[12]大方无隅:大方,最方正。隅,角。
[13]大器晚成:大器,非比寻常的功绩,事业。
[14]大象无形:大象,指道。
[15]善贷且成:贷,施与。成,成就。
【译文】
思想境界很高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后,就会积极地亲身实践;中等境界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后,会觉得它似有还无,将信将疑;那些浅薄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后,觉得它空洞而大加嘲笑,不被这样的人嘲笑,不足以显示道的高深。
古时就留下了这样的格言:
真正光明的道好像暗淡没有光彩,
看似后退其实是在前进,
平坦顺利的好像崎岖不平,
遵循道的法则任其自然是像山谷一样博大的胸怀,
极致的洁白好像被污损了,
高深广大的德行好像总是不完美的,
刚健正直看上去懈怠、松松垮垮的,
本质纯真却看上去好像被污染了,
最严格的方正其实没有棱角,
建立大的功业,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功得比较晚,
最大的声音几乎听不到,最大的形象是不着痕迹。
道,隐含于幽微之中,没有固定的名称。只有“道”,无私地施与万物,成就万物的发展。
【阐述】
大道是平坦的,但不是显而易见的。显现出来的大道有“异常”情况,往往会让人捉摸不透。明、进、夷、上、广、健、真、白是大道的本质,但人们看到的现象却是昧、退、不平、低、不足、弱、假、污。由此可见,现象总是掩盖本质甚至扭曲着反映事物的本质。
实质往往与外在的表象不同。无知者所见到的,往往浮于表层,在门外徜徉晃**。而智者能看透表象,常常能深入下去,深悟内在的肌理脉络。辨别真相,必须在隐秘处静观默察,所以智者与谨慎者从不急于下判断。
只有像毛泽东所说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获得理性认识,真正懂得“大道”,成为拥有最高境界的“上士”。否则只看表现,假象也当成本质,便会沦为浅薄、狭隘的“下士”。当然现象不都是错误地反映本质,像无隅、晚成、希声、无形就正确地反映了大方、大器、大音、大象的本质。理解了它,就有助于勤而行之。
无论是治国还是个人养生,都要做“上士”,追求更高的境界。了解了道的真意后,就要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如果心存怀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还要讥笑,就要沦为“下士”了。要善于学习,不被假象迷惑,坚信不疑,那些左右摇摆,背叛放弃的,都很不明智。这样,就真的做到了“进到若退”。为了更好地前进,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现实之中,那些淡泊谦恭的人,一定会被人们认为是不求上进,没有竞争力而应该遭淘汰的人,“大器晚成”更会遭人笑话。人们追求的都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吃饭要吃快餐,种植蔬菜要速成,就差拔苗助长了。整个社会氛围都在提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人们总是急于求快、求速,比任何时候都急功近利,比任何时候都急于求成,所以现在的人们比任何时候都将要浮躁不安。越是在整个时代都轻浮急躁的时候,才越应该大谈大器晚成。
“夫唯道,善贷且成”,这是说大道是幽隐的,但能给万物以形,善于施与,还有始有终。人道向天道学习靠拢,理应由“善贷”之举,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田文是贫贱的小妾生的,又出生在五月初五。是父亲也是国相的田婴,认为这个日子不吉利,田文必定也是一个不吉利的孩子,一出生,田婴就命母亲直接把小孩子扔掉!母亲爱子心切,偷偷把田文养大成人,然后通过其他兄弟把田文引荐给田婴。看到已经长大成人的田文,田婴责怪起当初违背自己心意的小妾来:我让你抛弃,而你竟然胆敢养活他,这成何体统!田文听了,立即给父亲叩头,问道,为什么不愿养育五月初五出生的儿子?
田婴说,五月初五出生的儿子长起来会跟门楣一样高,这对他的父母不吉利。田文反过来说,人的出生是受命于上天,而不是门楣。田婴沉默了。
田文继续说:如果我是受命上天,你还忧虑什么呢?如果是受命于门楣,加高门楣就是了——但谁又能达到那个高度呢?你不应该抛弃儿子!这话刚说完,父亲马上显露出威严的一面,他申斥田文,让他闭嘴。这时的田文遭受这样的打击,想必心里肯定很不是滋味。
父亲家大业大,如果自己不能参与其中实在心有不甘。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田文又来争取,他趁机问父亲:“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说:“孙子。”
“孙子的孙子又叫什么呢?”
“玄孙。”
“那么玄孙的孙子呢?”
“我不知道。”一国宰相被这个曾经恨不得扔掉的小儿子给难住了。田文见父亲被问住了,便趁热打铁说道:“您当齐国宰相,历经三代君王。齐国没有扩大,而您家里的财富却累积了成千上万,门下也没有一个贤能的人。我听说‘将帅之家出将帅,宰相门庭出宰相’,如今您的姬妾身穿绫罗绸缎,而门下的士人们连粗布衣物也穿不上;您的奴仆侍妾们有吃不完的粮食和鱼肉,而士人们却连粗劣的饭食也吃不上。您无限制地聚集财富,想把它们留给您所不知道的什么后人,却忘掉了国家的基业正在一天天地遭受侵蚀和损害。我为您的敛财行为感到不理解。”
一席话让田婴开始重新认识这个小儿子,他觉得田文确实和其他人不一样,从此开始器重他。田文在父亲的授命下,主持家事,负责接待来访的宾客。田府在田文的张罗下,宾客渐渐增多,田文的名声也越传越远,越传越大。各国派出使者,一致要求田婴立田文为继承人,在多方利益的牵扯下,田婴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
田文由此获得了继承封地的权力,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成为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鼎鼎大名的孟尝君。孟尝君懂得“善贷”之道,在养士之风甚炽的那个时代是著名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