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1 / 1)

【原文】

执大象[1],天下往。往而不害[2],安平太[3]。

乐与饵[4],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5]。

【注释】

[1]大象:大道。第二十一章中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可见大象,即大道。

[2]害:侵害。这句话的意思是爱民不害民。

[3]太:同“泰”,和乐,顺泰。

[4]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5]不足既:用不完。

【译文】

遵循大道的法则治理国家,天下的人民便都来归顺。不去侵害来归顺的人民,它们就能够安享太平,和乐的生活。

音乐和美食只能让过客止步,大道却能让人找到归宿。用语言把道描述出来,是那么平淡无奇。用眼睛看,看不见;用耳朵听,又听不着;使用它,它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阐述】

此章说大道不可感知,但用之无穷。掌握大道,天下往归。大道如此伟大崇高,多么让人感慨!

老子多次以“象”来说明达道。第十四章中说“无物之象”,二十一章又说“其中有象”。“大象犹大道之法象”,“执大象”就是指合道之意。

华服、音乐、美食这些东西,有形、有色、有声、有味,刺激人的感官,引诱人的欲望,是普通的人难以抵抗的。美妙的音乐可以让行云驻足,使飞鸟停歇,又何况是人呢?

齐景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天上有彗星自齐国的东北方向划过。看到这样的不祥征兆,齐景公内心有些惧怕,不由得叹息:国家现在的富丽堂皇之貌,不知能持续到什么时候?这世界上又有谁能长期拥有财富呢?

君王贪恋世界的表现,恨不得把全部身心都沉湎其中,永恒地拥有这些浮华。众臣子见君王忧伤哀叹,个个都落泪哭泣。就在此间,却有一个人在大笑,破坏了上下同悲的氛围。这笑声简直就是在挑衅!景公大怒,叱问此人何故大笑。这人回答说:“笑群臣阿谀奉承得太过分了。”

景公说,彗星出现在我国,此为不祥之兆,众臣为国哀伤有何过分?

“大王身居高台深池,所收的赋税多得不能再多了,所施的刑罚严得不能再严了,长此以往,连更恶的茀星都有可能出现,这颗彗星又算得了什么呢?”

景公惊慌地问道,可以祈祷消除灾祸吗?

“如果神仙能够祈祷而来,自然可以去祈祷。但国内因遭受痛苦而产生怨恨的百姓数以万计,一人的祈祷又怎能敌过众口的咒骂呢?”此人说这些是有所指的,因为当时的景公又是大肆修建宫室,又是聚养狗马,生活奢侈无度,推行厚赋重刑的政策。

这位清醒的大臣就是晏婴。早在齐景公当位之前,晏婴就已名闻各国。当年齐庄公被害时,晏婴冒着生命危险,伏在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起来后在次顿足以表哀痛,尽过礼节后才离去。司马迁对晏婴的记载不多,只突出强调了他一生行事低调,生活非常朴素。晏婴先后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位君主,以节约简朴又能勉力办事而受到齐国上下的敬重。

晏婴身居齐国宰相之位,在生活上却能向下同百姓看齐,每餐所吃的肉食不超过一样;不但他自己穿着朴素,也不让妻妾穿丝织的衣服。处理朝廷事务时,对国君提及的事情,都直言以对;国君没有说及的,总是小心慎行。国家政治清明时,依照法令行事;社会政治纷乱时,会斟酌着即便违抗诏令也力求把事情办好。

正因为晏婴的节俭、正直和谨慎,使得他能够在三位君主的朝廷中连续任职,闻名于各国诸侯。甚至连司马迁自己都说:“假如晏婴还活着,就算为他赶马车,我也心甘情愿啊!”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人生一世几十年,匆匆而过,本来就很短,却还只是一味地被欲望引诱,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就会使生命丧失意义,使自身的存在没有价值,那只不过是时间的过客。“过客”都是世俗之人,他们总是被欲望牵引,今天停留在这里歇息,明天就在那里安眠,就好像没有根的浮萍,永远找不到归宿,永远无家可归。

往往越是根本的东西,越朴素越容易被人忽略,而世俗人又都被看到的,听到的被蒙蔽了,只追逐享受,便舍弃了让生命平静、有意义的根本,去追逐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圣人”之所以为“圣”,就是因为心中有“道”,不被表面的声色迷惑,能够清静淡泊,这样的人做了君王就是天下之福。

上古时期的著名帝王舜,是经过重重考验后,才接受尧的禅让的。拥有了天子的权位,舜并没有就此胡作非为纵情享乐,而是和以前一样,尊敬百官,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并不独断专行,而且也更加勤勉治国,关心百姓疾苦了。舜做了二十余年国君,兢兢业业,一心为天下人谋福利,一直是百官、人民真心爱戴、拥护的君主。

手握重权之人不用这一权利去满足私欲,自然会得到后世万民的敬仰。

从养生方面讲,元气在五脏六腑间,它可使人安静、平和、康泰,对我们的健康绝对是有益的。养生就是要握住元气,日常工夫就是练养元气。如果放纵耳目、口舌之欲,欢快意识,会使元气大量流失。为得一时之快而损害长久之健康,这叫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