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1 / 1)

【原文】

善行无辙迹[1]。善言无瑕谪[2]。善数不用筹策[3]。善闭无关楗[4]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5]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6]。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7]。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8],是谓要妙。

【注释】

[1]辙迹:车轮走过的痕迹,引申为踪迹。

[2]遐谪:过失、漏洞、破绽。

[3]筹策:竹制的筹码,古代用作计算的器具。

[4]关楗:装在门内,以便反锁的木制设备,横着的是关,竖着的是楗。

[5]绳约:绳索。约,用绳子捆住物体。

[6]袭明:袭,覆盖。隐藏的聪明智慧。

[7]资:借鉴,教训。

[8]迷:糊涂,不明事理。

【译文】

善于远行的人,所到之处,无迹可寻。善于表达的人,说出的话,没有漏洞,别人无可指责。善于数字计算的人,不用借助工具,就能算的又快有准。善于闭门自守的人,不用把门锁上,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也能使东西绑在一起不松散。

所以圣贤之人,善于救人,所以没有人被抛弃;善于救物,所以没有被扔掉,弃之不用的东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聪明智慧藏于内。

所以善于守道的人,是不善于守道的人的老师,不善守道的人给善守道人提供经验教训,从而完善他们的认识。不看重老师,轻视别人的经验教训,自以为很聪明,其实非常糊涂,这就是奥妙所在。

【阐述】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的主心骨,此章予以引申细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得道之人顺遂自然天道来处理人际关系,既不伤害人,也不受人伤害,既不被人厌弃,也不会摒弃他人。这是活在世上的一种大情怀,容纳众物而不纷扰。比如这个世界上有所谓的“善人”,于是就有所谓的“不善之人”。那么,如何处理这一组关系呢?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可以成为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却只能作为善人的借镜。

善人和不善之人这组关系,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必定会呈现为不同的处理手法,有的人温柔,有的人就凶悍一些。司马穰苴,就可以称之为“善人”,晏婴曾经向齐景公推荐过他:“穰苴虽然不过是田氏的旁支,但这个人能文能武,希望能重用他。”景公召见了穰苴,发现他确有军事才能,便任命为将军。

穰苴受命之后对景公说:“我一向地位低下,君王一下子将臣从平民提拔为大将军,位居大夫之上,我担心军中士兵和国内百姓都不会心服口服。臣出身卑微,且毫无权势,所以希望您能够派一个国家重臣来做督军。”景公答应了田穰苴的请求,派庄贾前往督军。

田穰苴告辞之后,和庄贾约定:“明天中午在军营门前相见。”说完,田穰苴就先回到军营中。庄贾生性骄纵,认为已经有人统帅军队,而自己作为监军,就没有把田穰苴的话当回事。在前往军营之前,庄贾的亲戚僚属前来欢送他,留他一起畅饮,直到中午,庄贾还没有在军营出现。此时,田穰苴放倒日表,截断滴漏,先入军门,整顿军务,反复说明军纪军规,严明纪律。下午时分,庄贾方才来到军中。田穰苴问庄贾:“您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庄贾答说:“亲戚僚属相送,因此耽搁了一些时间。”田穰苴听后,说道:“将帅在接到命令的时候,就该忘掉自己的家;身在军队,受纪律约束,申明号令,就要忘掉亲情;行军打仗,击鼓进攻时,就要忘掉自己的生命。现如今敌国正在进攻我国,国内局势动**,君王寝食难安,百姓的生命都掌握在我们手中,您怎么还有闲情逸致说什么相送之事呢?”

田穰苴召来军正问道,按照军法,不按约定时间到的人,该如何处置?回答是当斩。庄贾感到害怕,连忙派人向景公求救。还没等到派遣的人回来,田穰苴就下令把庄贾杀掉了,并以此警示三军。三军将士都为之震惊。

庄贾对于田穰苴来说,算是一个求之不得的“不善之人”,正好为树立自己的威望“埋单”。故事还没有结束。不久,景公派的使者带着符节来到军中,要求田穰苴赦免庄贾。田穰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接着又问手下,擅自闯入营垒,依法当如何处置?回答依然是两个字:当斩。使者听后吓得大惊失色。田穰苴有所缓和,说:“国君的使者不可以杀。”但田穰苴下令,把跟随使者的人杀了,并砍了车子的左辅,杀了左边驾车的马匹,向全军行示。接着命使者回去报告景公,然后开拔军队进发。其实,按说国君也不是个什么好货,但田穰苴并没有直接对着干的意思,只是有所表示而已,做到了有理有节。

在日常的交往中,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分,尽力去做到“善言无瑕谪”。例如不要过多地谈论自己。自己说自己太多不外乎两种情况:一为了虚荣而自夸,二因自卑而自责。这样的话题既会让你失去对自己的准确判断,也会为听者对你感到不舒服。如果你处于显赫的位置,那么注意到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你经常在很多人面前讲话,而在这样的公共场合,只要你稍微显露出哪怕一点点的虚荣或者自卑,就会被关注你的人捕捉到,他们会把你当做愚蠢的谈资。另外,在朋友面前要尽量少谈论他人,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有失谨慎。你的某句话很可能被认为是曲意奉承,或是出言不逊。这会增加使你陷于尴尬的概率。

历史上能说会说的人有很多,我们需要多揣摩多效法。有时话还真不在多,在说到点子上,把握好当事人的心思,让说话时的“气场”融合流动,通畅无碍,发挥最大的效应。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国相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告诉门客赶快准备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丞相了。”时间不长,朝廷的使臣果然前来宣召曹参入朝。

曹参最初的身份很微贱,与萧何的关系很融洽。等他们两个都官至将相,不免产生了一些隔阂。萧何素来瞧不起曹参这个人,但仍觉得曹参不失为相国之才。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来探望,趁机问道:“君百年之后,谁可以代君任丞相呢?”

萧何并没有直接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而只是说:“知臣莫如主。”狡黠的萧何把皮球踢了回去,心如明镜但就是不发话,静静地等待上级拿主意。

惠帝说:“曹参何如?”萧何一听此话,马上叩头说:“皇上英明!臣死无遗憾了!”

萧何这话说得八面玲珑,恍恍惚惚好像没有什么具体内容,但让上下左右都听着舒服。曹参接替萧何当上大汉的相国后,行事无所变更,一切都遵照萧何制定的法度。萧何在将死之际化敌为友,确定好继任者,处处显示着他为人处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