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令尹子文(1 / 1)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2]为令尹,无喜色;三已[3]之,无愠[4]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5]。焉得仁?”

“崔子[6]弑[7]齐君[8],陈文子[9]有马十乘[10],弃而违[11]之,至于[12]他邦,则曰:‘犹[13]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14]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15]。”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子文:在春秋时期的楚国,相当于宰相的官职被称做“令尹”。子文,姓斗,名谷于菟(读作gòuwùtú),字子文,楚国著名的丞相。他是楚国历史上重要人物斗伯比的儿子。

[2]三仕:多次出任官职。三,在古代汉语中不知具体的数字,泛指多次。

[3]三已:已,罢官免职。三已,即多次被免职。

[4]愠:恼怒,怨恨。

[5]未知:不知道。这里不是一种婉转的说法,而是确定的说法,是真的“不知道”。

[6]崔子:齐国大夫崔杼(读作zhù)。

[7]弑:在古时候,只有下位的杀死上位的行为才能称做“弑”,例如,臣子杀死君主,儿子杀死父亲。

[8]齐君:齐庄公,名叫光。公元前548年,因为多次与崔杼的妻子棠姜通奸,而被崔杼所杀。

[9]陈文子:名须无,是与崔杼同时期的齐国大夫。

[10]十乘:在春秋时期,贵族阶层都是由四匹马共拉一辆马车。乘,是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十乘,即十辆马车,四十匹马。

[11]违:离开

[12]至于:此处的“至于”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完全不同,要分开解释。至,到达。于,介词。“至于”即到达。

[13]犹:好像。

[14]之:到达。

[15]清:清白。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多次被任命为楚国的宰相,也始终没有露出愉悦的表情。多次次被罢职免职,他也没有表现出怨恨的样子。只是在每一次离任之前,他一定会把自己曾经的政事全部转告给来接任他的人。您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可以算得上是对国家尽忠了。”

子张又问:“那么,他能称得上是仁人吗?”

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仁呢?”

子张又问:“因为崔杼杀了君主齐庄公,齐国大夫陈文子连家中的四十匹马,都不要了,选择离开了齐国。到了别的国家,他说:‘这里的当权者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随后,便离开了。又到了另一个国家,他又说:‘这个国家的当权者还是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您怎么看这个人?”

孔子说:“他也算得上清白了。”

子张说:“他称得上仁吗?”

孔子回答:“不知道。但是,这哪能算得上是仁呢?”

【原文】

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2],斯[3]可矣。”

【注释】

[1]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文”是谥号。他曾在鲁成公和鲁襄公时期,出任正卿,

[2]再:在古代汉语中,“再”最基本的意思是“第二次、两次”的意思。

[3]斯:就。

【译文】

季文子在做每件事之前过于小心,总要考虑很多次。孔子听说后,说:“其实,一件事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

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1]宁武子:姓宁,名俞,“武”是谥号,卫国大夫。

[2]愚:这里是名词用错动词,是“装傻,装作愚笨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有道的时候,他就表现得很聪明。在国家政治混乱无道的时候,他就装傻,表现出很愚钝的样子。别人可以做到他所表现出的那种聪明,但是,其他人很难学到他装傻的本事。”

【原文】

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2]之小子[3]狂简[4],斐然[5]成章,不知所以裁[6]之。”

【注释】

[1]陈:上古的国名,在今天的河南豫东平原一带。

[2]吾党:我的故乡,即鲁国。吾,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读作wú,相当于我,我的。党,古时候,五百家称之为“党”。

[3]小子:这里是孔子对自己弟子的称呼。

[4]狂简:即志向远大但才疏学浅。狂,这里只豪迈、张扬的个性和行事作风。简,轻率。

[5]斐然:斐,读作fěi,即文采。斐然,就是有文采的样子。

[6]裁:节制,裁剪。

【译文】

孔子在陈国的时候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弟子们虽然怀有远大的志向,行为却简单轻率。虽有文彩但还不知道该如何节制自己。”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1]不念旧恶[2],怨是用希[3]。”

【注释】

[1]伯夷、叔齐: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表示他排行老大。夷,是他的谥号。叔齐,名智,字公达,是伯夷的弟弟。两人生活在殷商末年,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传说根据他们父亲的遗言,叔齐应当是继承人,但是在父亲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但是伯夷不接受,叔齐也不愿继位,两人彼此相让,最后都逃到了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的时候,他们认为此举不合乎礼法,曾站在马前试图进谏阻拦。殷商被灭后,两人认为吃周朝的粮食是一种耻辱,于是逃进深山中,终日用野草充饥,最终饿死在了首阳山中。在古代社会里,伯夷叔齐被人们看做是抱节守志的典范。

[2]旧恶:夙怨,往日的冤仇。

[3]希:“稀”的通假字,少。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冤仇,正因为如此,别人对他们也很少有仇恨。”

【原文】

子曰:“孰谓微生高[1]直[2]?或乞醯[3]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以其性格直爽、直率而著名。

[2]直:直率、直爽。

[3]醯:读作xī,就是醋。

【译文】

孔子说:“是谁说微生高这个人性格直率?曾经有人向他讨要一点儿醋,他说自己没有,转而到邻居那里讨要了一点儿给这个人。”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3]亦耻之。匿[4]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1]足恭:有不同的解释,本书采用其中的一种。“足”解释为过分,“足恭”即使过分恭敬的意思。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左传》是他的著作。

[3]丘: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谦称。

[4]匿: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嘴上说着好听的花言巧语,脸上装出讨好人的表情,对人阿谀逢迎,低三下四地表现出过分的恭敬。左丘明认为这样的行为很可耻,我也认为这很可耻。把怨恨埋藏在心底,表面上装出与人友好的模样,左丘明认为这样很可耻,我同样认为这很可耻。”

【原文】

颜渊、季路侍[1]。

子曰:“盍[2]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3]裘[4],与朋友共,敝[5]之而无憾[6]。”

颜渊曰:“愿无伐善[7],无施劳[8]。”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9],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1]侍:古时候,站在地位尊贵的人旁边服侍叫侍。如果是坐在旁边服侍,一般都会特意指出。

[2]盍:“何不”的合音,意思是“为什么不”。

[3]轻:古代的典籍在传抄或是刻板、排版的过程中,因错误出现多出来的字或是句子,造成文意不通。这样的字、词或是句子就被称为“衍文”。“轻”在文中就是衍文。

[4]裘:皮衣。

[5]敝:坏,破旧。

[6]憾: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憾,恨也。”即抱怨的意思。

[7]伐善:伐,自我夸耀。善,好。伐善,即夸耀自己的好处。

[8]施劳:施,炫耀、表白。劳,功劳。施劳,炫耀功劳。

[9]安之:“使之安”,“之”这里代指前面的“老者”。下文的“信之”、“怀之”都是同样的语法结构,但是“之”所指代的内容不同。

【译文】

颜渊和子路站在孔子身边,服侍他。

孔子对二人说:“你们为什么不说说各自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意同朋友一起享用自己的车马、衣服和皮袍。即使东西被用旧了或是用坏了,我也绝不抱怨。”

颜渊说:“我不愿到处夸耀自己的好处,不愿四处炫耀自己的功劳。”

子路对孔子说:“希望能听听老师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就是使年长者得到安心,能得到朋友对我的信任,让年轻的学生们得到我的关怀。”

【原文】

子曰:“已矣乎[1]!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2]者也。”

【注释】

[1]已矣乎:感叹词,表示很失望的意思,翻译为“算了”。已,停止。

[2]自讼:讼,责备。自讼,即自我责备。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从没见过一个人,能够审查出自身的错误,并能发自内心地自我责备啊。”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肯定会有像我一样,讲究忠诚守信的人。只不过,不会像我这样爱好学习罢了。”

【阐释】

在《学而》篇中,孔子就说过:“巧言令色,鲜仁矣。”他用三两笔向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活脱脱的谄媚小人的形象。

虽然在孔子看来,君子要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开口说话,要务实,少说多做。但是,有两个概念是我们必须分辨清楚的,那就是“口才好”和“花言巧语”。“口才好”意味着此人在言辞表达上逻辑思维清晰,说话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例如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就因为善于言辞,有一副好口才,还做过负责外交事务的官职。“花言巧语”则与之有本质的区别。“花言巧语”的人以自己为中心,视纲常伦理为粪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信口雌黄,什么话都说得出来,可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讲鬼语”。

在这里,孔子再次提到了这种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宁愿违背自己的本义,不择手段的小人。除了“巧言、令色”,孔子又添上了一笔“足恭”,使得这种阴奉阳违的伪君子的形象更加生动贴切。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比巧言令色者更可怕,那就是“匿怨而友其人”,即心中满是对你的怨恨,但表面上又和你一副哥俩好的样子。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其用心更是险恶。

对于当政者而言,这两种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但凡是人都有劣根性,喜欢听自己想听的话,尤其是身居高位者。以此,在历史上这类祸国殃民的小人着实不少。也难怪孔子会三番五次地强调,提醒人们远离花言巧语的奸佞小人。

雍也

【原文】

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2]。”

【注释】

[1]雍:冉雍。

[2]南面:《论语注疏》:“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在古时候,坐北朝南的位置是上位。所以,在朝堂上,像天子、诸侯或是卿大夫的座位都是面朝南的。这里是指冉雍可以做到很高的官职。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大官去处理政事。”

【原文】

仲弓[1]问子桑伯子[2]。

子曰:“可也,简[3]。”

仲弓曰:“居敬[4]而行简[5],以临[6]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7]大[8]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9]。”

【注释】

[1]仲弓:冉雍。

[2]子桑伯子:人名,鲁国人,生平不详。

[3]简:不烦琐、简单、简约。

[4]居敬:《论语集释》:“言自处以敬,则中有主而自治严。”意思是,依照礼法严格要求自己,作风严肃认真。居,平时。

[5]行简:处理政务的时候不烦琐。

[6]临: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7]无乃:岂不是。

[8]大:“太”的通假字。

[9]然:此处翻译为“对的,正确的”。

【译文】

冉雍向孔子请教,子桑伯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孔子说:“这个人还可以,做事简单扼要,不烦琐。”

仲弓说:“平时依照礼法严格要求自己,作风严肃认真,处理政务的时候不烦琐,这样治理民众,不也可以吗?可是,如果平时的态度就马马虎虎,做事的时候又简单轻率,这样不就简单得过分了吗?”

孔子说:“冉雍,你这话说得很正确。”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3]死矣。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不迁怒:就是不把怒气发泄到无关人的身上。迁,转移。

[2]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贰”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是“重复、一再”的意思。

[3]短命:早逝,颜回去世时只有31岁。

[4]亡:没有,等同于“无”。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在众多学生中,你认为谁最好学呢?”

孔子回答道:“是一个名叫颜回的学生。他从不迁怒于人,同样的过错也不会犯第二次。只是,很不幸,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现在的学生中,已经没有他那样的人了。所以,我再没听说谁是好学的人。”

【原文】

子华[1]使[2]于齐,冉子[3]为其母请粟[4]。

子曰:“与[5]之釜[6]。”

请益[7]。

曰:“与之庾[8]。”

冉子与之粟五秉[9]。

子曰:“赤之适[10]齐也,乘肥马[11],衣轻裘[12]。吾闻之也:君子周[13]急不继[14]富。”

【注释】

[1]子华:公西赤。

[2]使:读作shì,出使。

[3]冉子:即冉有。有的版本中直接写作“冉有”。

[4]粟:这里泛指粮食。

[5]与:给,给予。

[6]釜:读作fǔ,古时候一种量器的名字。在当时,六斗四升相当于一釜。下文的“庾”和“秉”也都是古时的量器。

[7]益:增加、添加。

[8]庾:读作yǔ,大约相当于两斗四升。

[9]秉:十六斛为一秉。在春秋时期,一斛相当于十斗。“斛”等同于“石”。

[10]适:在《说文解字》中:“适,之也。”即去、往的意思。

[11]乘肥马:在春秋时期,人们出行多是乘马车,所以,“乘肥马”是说乘坐膘肥健壮的马匹所拉的马车。

[12]衣轻裘:穿着轻便的皮衣。衣,读作yì,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是穿着的意思。

[13]周:《论语集释》:“周,补不足。”即救济、周济。

[14]继:《论语集释》:“继,续有余。”这里是“添加”的意思。

【译文】

公西赤要出使到齐国。冉求替公西赤向孔子请求,为他母亲补助一点儿粮食。

孔子说:“给六斗四升吧。”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点儿。

孔子说:“那就再给两斗四升。”

最终,冉求却给了他八十斛粮食。

孔子说:“公西赤出使到齐国去,乘坐着骏马驾的车子,身上穿着轻便又暖和的皮衣。我以前听说过,君子只会周济急需救济的穷人,而不是那些富裕的人。”

【原文】

原思[1]为之宰[2],与之粟九百[3],辞[4]。子曰:“毋[5],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

【注释】

[1]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生于公元前515年,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他家境贫寒,但是,一生安贫乐道,始终不与世俗同流。

[2]为之宰:做孔子的管家。宰,即管家。

[3]粟九百:《论语集释》:“粟,宰之禄也。”即原思担任孔子管家的薪水。“九百”后面的量器不明确。

[4]辞:推辞,不接受。

[5]毋:通“无”,不要。

[6]邻里乡党:这里指原思家乡附近的百姓,或是他的同乡。《周礼·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周礼·地官·遂人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郑玄认为,古籍中这些行政地域的名称不一样,只是在称呼上发生变化而已。由此可知,“邻”、“里”、“乡”、“党”都是古时候地方行政区域的单位。

【译文】

原思在孔子家做总管,孔子给他粮米九百作为报偿,但是,原思推辞了,不肯接受。孔子说:“别推辞。如果有多余的,就拿给你家乡的老百姓吧。”

【原文】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1]骍[2]且角[3]。虽欲勿用[4],山川[5]其[6]舍诸[7]?”

【注释】

[1]犁牛之子:这里代指冉雍。犁牛,即耕牛。

[2]骍:读作xīng,赤色、红色。这里指牲畜身上皮毛是红色的。

[3]角:牛角,是说两只角长的周正。

[4]用:这里指“用于祭祀”。

[5]山川:山川的神灵,代指上位、统治者。

[6]其:岂,难道,怎么会。

[7]舍诸:舍,放弃,舍弃。诸,“之于”的合音。

【译文】

孔子评论冉雍的时候,说:“耕牛的小牛犊,身上却长着红色的皮毛,还有两只端正周正的角。虽然人们并不想把它用作祭品,但是,山川的神灵怎么会舍弃它不用呢?”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2]则日月[3]至焉而已矣。”

【注释】

[1]三月:《论语集释》:“三月言其久。”意思是说,时间很长。

[2]其余:其他的人或是学生。

[3]日月:用来形容时间很短。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啊,他可以长时间不让自己的心背离仁德。然而,其他的学生也只是在短时间内能达到仁的标准而已。”

【阐释】

孔子曾经称赞冉雍“可使南面”,这是孔子其他学生从没得到过的评价。冉雍很聪明,而且在孔子的诸多弟子中以德行著称。但是因为他家境贫寒,父亲的地位低下,经常被人瞧不起,所以,冉雍的自卑感要比其他人严重些。

由于冉雍家中是以蓄养牲畜作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孔子就选用了贴近冉雍生活的事物来打比方。他通过低贱的耕牛和符合祭祀的小牛犊之间的差别,来告诉冉雍: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真才实学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耕牛虽然因低贱,不可用于祭祀,但是它的小牛犊毛色和犄角都完全符合祭祀的标准,让祭祀的人无法舍弃不用。所以,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即便父亲地位低下,但不等于儿子无法成为治国良才。希望以此激励冉雍,消除他的自卑感。

我们常说“英雄不论出身”。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决定自己未来成为怎样的人。李白曾在《将进酒》中,豪迈地写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绝句。要知道,上天让我们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有我们存在的价值。而且要深信,这个世上必定有一个位置是属于你的,你要做的只是把所谓因出身带来的自卑感扔到脑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展示自己的才能。

成才的路上,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也许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也许很久都找不到能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但千万不可放弃,不能气馁,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要锲而不舍地向自己的目标努力,继续修炼内外功夫,厚积薄发,等待一击即中的机会。就像孔子说的,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你,只是时机未到而已。

不过,我们不一定非要等待机会来找我们,我们也可以出动出击,寻找机会,就像毛遂,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便可以大胆地自荐,展示自己的才华。不要总是感叹:伯乐难求。必要时,我们也要成为自己的伯乐,寻找展示的机会。

冉雍后来的生平证明了孔子对他的评价,他确实成为了一位地方最高行政官员,而且政绩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