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指zhong国社会。取篇首二字为篇名。此篇可视为《庄子》一书的后序,同时又是zhong国最早的学术史专论。
【原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力不可加矣[1]!古之所谓道术者[2],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3]。”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4]?”“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5]。”不离于宗,谓之天人[6];不离于精,谓之神人[7];不离于真,谓之至人[8]。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9];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10];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11];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12]。
古之人其备乎[13]!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14]。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15]。《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16]。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zhong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17]。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18]。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19]。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20]。悲夫!
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21]!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注释】
[1]方术:特殊的学问,即道术的一部分。以:以为。其有:其所学,指所学得的特殊学问。
[2]道术:普遍适用的、包罗万象的学问,引申为真理。
[3]恶乎在:在恶乎,即在哪里呢?无乎不在:指大道无所不在。
[4]神:指天。明:指地。神明:指天道、地道。
[5]圣王:指圣者和人道。皆原于一:天道、地道、人道的作用都原于一。一:指大道。
[6]不离:不分离。宗:指道,指主宰万物的道。天人:指与天道合一的人。
[7]精:指道的精微之处。神人:神圣的人。
[8]真:纯真的性情。至人:至高无上的人。
[9]本:根本。门:指天门,万物生死的进出口。兆:征兆、预兆。
[10]恩:恩惠。以仁为恩:用仁爱恩惠人们。理:治理。以义为理:用义来治理人们。行:行为。以礼为行,用礼来教化人们的行为。熏然:温和的样子。乐:音乐。和:调和。以乐为和: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性情。君子:指辅佐圣王的贤者。
[11]法:法度。分(fèn),分守或职守。名,职称。表:标准。参:比较。验:验证。稽:考查,考核。决:断定。其:犹如。数:等次。一二三四:指上文提到的法、名、参、稽。齿:指序列等级。
[12]事:指耕、织、工、商的职业。常:恒常、不变、常务。蕃息:繁衍生息。畜:积蓄。为意:作为关心的事情。民之理:民之常情。
[13]古之人:指古代的圣人。备:完备。
[14]配神明:配合天地万物造化的灵妙。醇天地:即准天地,取法天地。本数:道的根本,大的运数。末度:法度,道的末节。六通四辟:六合通达,四时通畅。小大精粗:指万物不论小大精粗。运:运行。
[15]邹鲁之士:指儒士。缙绅,即缙笏而垂绅的儒服,也指儒士。多:各的意思。
[16]道:这里都指言。
[17]zhong国:指鲁、齐、卫、宋地区。时或:有时。大乱:指战国时期。贤圣:指孔子与其弟子。察:通“际”。一察:一端之见解,指不全。自好(hào):主观自信不变。
[18]明:知道。该:通“赅”,完备。遍:普遍。一曲之士:看问题不全面的人。
[19]判:分割。析:割裂。理:常理。察:放散。容:盛容。
[20]内圣:将道藏于内心的是圣人。外王:将道显露于外的是王。郁:抑郁。方:方术。
[21]反:通“返”。合:合在一起。
【译文】
天下研究方术的人很多,都以为自己所学的东西无以复加、再好不过了。古代所谓的道术究竟在哪里呢?回答说:“无所不在。”问说:“天道从哪里降临?地道从哪里产生?”回答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都来源于大道。”不离开道的人,称为天人;不离开道的精微的人,称为神人;不离开道的纯真的人,称为至人。以天为主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出入口,能预见变化的征兆的人,称为圣人;用仁爱恩惠人们,用义治理天下,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乐来调和人们的性情,表现温和仁慈的人,称为君子;以法度作为分守,以名号职称作为标准,以比较作为验证,以考查作为断定,像数字一二三四那样明了,百官以这些序列等级为列;以耕、织、工、商的职业为常务,以衣食为主要,繁殖生息,生产储藏,使老弱孤寡都能得到抚养,这是治理人民的道理。
古代的圣人不是很完备的吗?他们配合天地万物造化的灵妙,取法天地,养育万物,调和天下,泽及百姓,不仅明白道的根本,而且能够贯彻法度的末节,六合通达,四时通畅,万物不论小大精粗,都无所不在地运行圣王之道。古代道术明显表现在典章制度的,旧时的法规、世代相传的史书都有很多记载。那些存在于《诗》、《书》、《礼》、《乐》的,邹鲁的儒士和学者,大多都能明白。《诗经》是表达心意和志向的,《书》是用来记载政事的,《礼》是规范道德行为的,《乐》是调和性情的,《易经》是用来预测阴阳变化的,《春秋》是讲解名分的。典章数度散布于天下,而设立在zhong国的,在百家学说里时常称道。天下大乱的战国时期,贤圣隐晦,道德天下不统一,学者各执一端而自以为是。就像耳、目、鼻、口各有各的知觉功能一样,不能相互通用。犹如百家众技一样,各有所长,有时也有所用。虽然这样,但不完备又不普遍,只属于看问题不全面的人。他们分割天地一致的完美,离析万物的常理,放散古人道术的整体,很少能具备天地的纯美和相称于天道地道的盛容。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淡不明,抑郁不发,天下的人各自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方术。可悲啊!
百家迷途不返,必定和大道不能相合了!后世的学者,不幸不能看到天地的纯真和完美,不能看到古圣人道术的全貌,道术要为天下所割裂。
【原文】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1]!芒乎何之[2],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3]。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4]。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5]。其辞虽参差而诡可观[6]。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7]。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8];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9]。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10]。
【注释】
[1]芴漠:恍惚茫昧。芴,同惚。天地并与:指有形而言,天地与我并生。神明:指无形而言。
[2]芒:通茫。芒乎:忽乎,恍惚变化。何之:何去何从。
[3]适:往。万物毕罗:万物与我为一。罗,排列,罗列。归:归宿。
[4]谬悠:迂远。谬,通缪。荒唐:虚诞,夸大。无端崖:无边际,意思是广大。恣纵:无拘碍,放纵。傥:指偏傥,片面。不以觭(jī)见:不偏不倚。
[5]沉浊:深沉污浊。庄语:庄重,是大言的意思。卮言:无心的言论。曼衍:漫衍,散漫流衍,不拘常规。重言:为人所重视的言论。寓言:寄托他人说的话。三言均见《寓言》篇。敖倪:犹傲睨,指轻视、骄矜。谴:指责。瑰纬:奇特,不平凡。连犿(fān):婉转、随和。
[6]参差:或虚或实,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可定。(chù)诡:奇异,变幻。
[7]造物者:指天地。外:超脱。
[8]本:指道。深闳:深邃。肆:放纵、显露。
[9]稠适:合适。稠,本字为调。上遂:上达。
[10]应:顺应。其来不蜕:源源不绝。芒:通恍。昧:暗昧。未之尽:没有穷尽。
【译文】
恍惚茫昧而没有形状和轨迹,变化而没有常规,生死与天地并存,与神明和造化同往!惚惚恍恍到哪里去,飘飘忽忽往哪里去,包罗万物,不知哪里是归宿,古代的道术有属于这方面的。庄周听到这种治学风尚就很喜好它。以悠远的论说,以荒唐的言论,以没有源头和边际的言词,时常放任而不片面,不持一端之见解。认为天下深沉污浊,不能讲庄重的语言,而是以无心的言论来推衍,以重言使人信以为真,以寓言来广泛阐述道理,独自与天地的精神往来而不轻视万物,不拘泥是非,和世俗相处。他的书虽然奇特却婉转无伤道理。他的言辞虽然变化无常却奇异可观。他的内心充实而无止境,上能与造物者同游,下可与超脱死生而无终始分别的人做朋友。他以德为根本,对道的阐述既弘大而又精辟,深远而放纵;他以天为主宰,精神境界与真理相吻合,并达到了最高点。虽然如此,他在顺应变化和解说物的束缚时,道理是没有穷尽的,源源不断,恍惚芒昧深远,没有尽头。
【阐释】
《天下》共有八章。所选文字分别为第一、第六章。第一章综述古代的道术及其流传状况,最关键是提出构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形态。后世的新儒学对此多有发挥。第六章说明庄周的学说是天道的体现,已达天人之境;自叙庄周的精神特质和心态性格,对我们理解庄子哲学有很大帮助。